石 敏,杨进华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事业部,云南 昆明 650032)
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人来完成。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首当其冲就是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的安全需要与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矛盾。加之项目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人员集中度高等特征,项目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疫情感染风险相对更大。因此,许多企业项目施工作业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劳务分包企业、民营企业等,对项目管理造成严重问题。
在疫情逐渐被普遍认知并在一定措施内可控、在控的阶段,人员流失问题有所缓解,但疫情对员工工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一时还难以消弭。
在疫情暴发及发展初期阶段,受疫情背景下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面临复工复产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逢春节,工人集中返乡,疫情防控致使工人返工时间延后,部分工人尤其是协作队人员在疫情背景下复工意愿不强,劳动力供给无法保障项目顺利开展;在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上,钢材、混凝土、水泥及水泥制品、石材的比重占大半,是疫情暴发初期主要短缺的施工材料。由于疫情暴发后的全国大面积停工,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同时复工复产,导致生产资料的供给时间相对滞后,加之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物流链条较长甚至断裂的阻碍,施工所需的设备、材料等到货较晚,造成一定的窝工,影响工期进度;疫情背景下项目安全管理环境复杂、项目复工复产审批流程长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工期;在疫情暴发初期,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不健全,普遍面临测温设备、口罩、酒精、消毒液、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消杀物资短缺问题,影响有效复工复产。
在新冠肺炎发展中后期,疫情对项目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疫情形势反弹导致项目停工、窝工,加长项目进度真空期,导致工期延长;二是零星散发疫情影响人员、设备、材料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进而影响项目进度工期。
疫情普遍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生产经营成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项目生产管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还有部分不可计量的管理和协调成本也有所增加。
项目直接成本是项目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设备使用费、措施费等主要成本。
疫情暴发后,出现大面积的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为稳定项目生产和管理职工队伍,驻守项目人员的劳动保护费用、辅助工资及因后期赶工激励等发生的流动工资补贴大幅上升;疫情导致建材企业停工停产,物流不畅,材料费中材料供应价格、材料运杂费、采购及保管费均有一定的上浮;施工设备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安拆费及场外运费、人工费也有一定增加;为贯彻各级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全方位做好工地疫情防控工作,项目人员进场路线及交通方式选择、临建设施增配、进场隔离、生活区及工作区日常消杀、员工健康监测、必要防护设施配置、疫情环境下施工组织管理等新增费用,导致施工措施费用大幅增加。即使在后疫情时代,只要疫情一天不除,生产和安全管理措施费投入就始终存在,随着疫情形势及防控力度会有所张弛。
间接成本是为施工准备、施工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施工间接费支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工期延长,施工组织管理难度加大,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保险费、工程保修费、劳动保护费、施工队伍调遣费等管理费用以及流动资金占用费、利息等财务费用增加。
项目是企业履约和创效的主体,必须要以积极的行动、有力的对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当前形势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不会结束,如何积极改善内因,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新常态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是长期课题。
合同是项目履约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施工企业要树立和强化合同意识,在招投标及合同签订前就要强化合同履约风险意识,要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的风险分担进行合理确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因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工期顺延、项目成本增加或要求赶工增加人、材、机及其他资源投入等情况,要及时与业主方沟通,签订补充合同或书面有效依据,并在过程中按照工程造价的确定方法,逐项进行工程费用的计算,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为后期索赔做好准备。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拓展了项目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项目安全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安全生产管理层面。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入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项目部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做好“两手抓、两手硬”,绷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根弦”,守好疫情防控“责任田”。要从人员进场、设备材料到货、施工组织各环节,生活区、作业区、办公区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加强企业应急体系建设是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充分暴露了项目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应急管理能力组织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到位、应急设施及物资储备不足、应急方案可行性不高、应急演练不到位等问题。项目部必须要加强自身应急能力建设:①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人的项目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包括疫情在内的各项应急预案,并增强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②要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对发现的预案缺陷、问题或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做好PDCA循环。③推进应急文化建设。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契机中,系统总结经验,弥补短板不足,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的宣传教育,让安全意识扎根在每个员工心中,落实到项目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推动项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④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仓库,根据项目规模适度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包括日常消杀防疫物资、必备药品、日常救援工器具和设备等。同时,要积极借鉴本轮疫情的教训,适量储备一些不易变质的应急食品。具备一定规模的项目或者海外项目,还需要配置专门的检疫设备、医务室等。⑤保障应急专项资金投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必然会增加部分项目管理成本,但确是必要的成本投入,是现代企业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要保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做好应急转型资金预算及执行。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为确保项目应急管理体系健全有效,还须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和背景下,在员工管理方面持续加强项目基层人文关怀,缓解员工心理压力,促进员工健康发展,是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部的一项重大课题,特别是海外企业、海外项目。
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部都要结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持续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好党委、工会、共青团等职能及优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鼓舞职工,又通过充分地尊重、理解和关心,把宣传引导与落实具体措施相结合,把解决实际困难与服务职工需求相结合,凝聚起全体职工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及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同时也激发项目全体干部职工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企业快速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许多企业重新审视了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难看出,信息化、数字化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的必然要求。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必须要积极融入新发展趋势,把握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机遇,用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手段武装自己,积极打造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完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管理体系,完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围绕项目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积极建设项目管理与人流、财流、物流、信息流等一体化的项目数字应用体系。
综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行业的新思考,调整了不少工程企业发展战略,拓宽了工程企业业务边界,丰富了业务模式,也建立了更多元化的市场体系,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程企业必须要做好长远发展的谋划,为社会环境因素和突发性的事件预留空间,提升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