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战略下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研究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疫文献特色库为例

2023-01-10 21:02:01支晓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智库抗疫

支晓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

近十年来,国家关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日益明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智库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级战略[1-2]。智库战略下,高校图书馆参与智库服务、智库建设责无旁贷。特色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要素之一[3],是图书馆展示特色馆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专题研究,服务科研、教学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探索构建特色库的新思路,使其能够服务于智库建设和发展,成为图书馆特色库建设新的目标和方向。

1 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疫文献特色库建设目的

1.1 建设背景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病患救治,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4],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成效,赢得了患者的赞誉和群众好评。疫情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疫情防控在一定时期内常态化,中医药不但对预防与控制疫情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患者的康复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医务人员,亦或是科研工作者、莘莘学子,对了解中医药知识、中医药抗击疫情信息,探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需求空前提高,有必要建设疫情相关数据库,记录、传承、挖掘中医药抗疫信息资源,为学术、科研、决策及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1.2 建设思路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库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6],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拥有丰富的中医药信息资源,也拥有实力雄厚的专业人才储备及技术设备支持,建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疫文献特色库(以下简称“特色库”)。特色库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抗击疫情为主,收集、展示、整理、挖掘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优秀成果,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为开展相关中医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重要依据。

特色库的建设以实体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同时建立抗疫文献馆和抗疫文献特色库线上平台(以下简称“线上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互通有无,实体资源数字化存储,电子资源物化展示,扩大相关信息资源收集的宽度和广度,长期维护、完善资源,并对社会公众开放。

2 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疫文献特色库建设方案

本馆成立中医抗疫文献收集小组,负责特色库建设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4 个方面:征集抗疫实体文献,收集抗疫数字化资源,文献馆馆舍筹建,数据库平台建设。

2.1 面向全球征集抗疫文献

2020年6月,本馆召开抗疫文献全球征集发布会,面向全球校友和民众广泛征集中西医药抗疫文献和中医古籍,开始筹建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中医药抗击疫情的历史悠久,将全球抗疫的资料、史料加以收集、保存,组织各方力量,对其探索、研究、升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征集古今防治传染病(疫病)文献为主,同时广纳资源,范围覆盖书籍、档案、史料、书画、器具、影像资料及电子资源等各类型文献。无论是著作、字画、手稿、医案、政府公报、媒体报道,还是中医药海外传播、地方史志、家谱、证书,亦或是医疗工具、科研器械、标本等实物等,都在征集范围中。通过广泛宣传,希望全球民众能够积极捐赠、持续关注,为建成全球首家内容丰富、资源全面的抗疫文献馆凝聚力量。

2.2 成立抗疫文献馆

全球征集发布后,开始抗疫文献馆的建设工作。抗疫文献馆选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大学城分馆四楼,毗邻古籍室,遥望特藏室,属特色书库区域。利用暑假期间,本馆开展场地装修、场馆建设,把对读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历时4 个月,2020年10月,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建成揭牌,钟南山院士亲笔题写馆名,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医大师张大宁题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赠与抗疫文献馆。抗疫文献馆还得到了香港校友会会长的资助建设。截至揭牌日,共收集到纸本中文图书798种,纸本外文图书167 种,纸本古籍134 种,实物藏品164 件。抗疫文献馆设立专门区域,用于展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包括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一套特别的“战地婚纱”,一封《给抗疫一线中医药战士们的一封信》,援鄂医疗队的中医处方手稿、护理方案等,也包括岭南抗疫古典医籍,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坚守在抗疫前线(包括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疫工作)的珍贵图片等。让每一个走进抗疫文献馆的人都能清晰了解中医药抗疫文化。

2.3 打造抗疫文献特色库线上平台

线上平台与抗疫文献馆同步建设。2020年6-10月,本馆成立专门的数字资源收集小组,负责全网收集、整理、汇总各类相关资源。同时成立平台建设工作小组,对平台的呈现、模块、功能进行沟通,搭建平台框架,填充内容,实现各项功能,经过反复调试,在2020年11月正式上线。线上平台(http://kytsk.portal.chaoxing.com/page/23003/show)以全球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背景,通过SinoMed、PubMed、中国知网、超星发现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及政府平台、新闻媒体网站等,尽可能收集、整理、保存传染病防治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标引。其资源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抗击疫情为主,同时广泛收集全球抗疫文献,包括图书资料、期刊文献、古籍及民国文献、学位论文、视频、报道、书画等。作为与抗疫文献馆相呼应的平台,实物及实体图书藏品也逐步实现电子化,完成线上同步存储、展示。线上平台除具有收藏、汇总的功能外,还将数据检索、数据筛选等功能融入其中,并计划纳入专家资源,开发分析功能,希望最终打造成为传染病防治研究的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分享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产出更多研究成果。

目前,线上平台按照资源类型分为图书、期刊、古籍及民国文献、学位论文、视频、报道、专利、新闻动态、实物藏品九大模块,并且创建疾病索引,将所有文献资源按照病名归类,实现特定疾病相关资源查找和浏览。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支持字段限定,支持时间、作者、来源等多条件筛选。

2.4 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

特色库采用线上、线下同时建设并同时展示的方式,图书、期刊、报道等文献资源同步保存纸版与电子版,抗疫文献馆的其他实体藏品也逐步数字化,存储于线上平台中。以多种形式保存和呈现资源,不但能够满足参观学习、传承交流的需求,也能够实现便于利用、获取的功能。线上平台与文献馆相结合的模式,让中医药抗疫文献收集工作为更多人所知,为抗疫文献特色库的后续建设、资源获取、研究发展创造了条件。

2.5 持续建设和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疫病)的研究之路仍然在继续,特色库的建设需要持续开展和进行下去,不断更新资源、完善功能、提升其应用价值。自抗疫文献全球征集发布会后,本馆陆续收到来自海内外校友和民众的捐赠品。抗疫文献馆揭牌及线上平台上线后,抗疫文献收集工作小组将收集相关资料纳入日常工作,新闻报道、最新医疗动态、专家讲座、相关政策和通知、学术研究成果等都被一一收集、细心整理。抗疫文献征集工作一直持续至今,通过本馆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媒体以及用户与参观群众的口口相传,持续收集到了更多的捐赠品。征集形式除了史料物品原件,也接受寄存和复刻形式的捐赠,为民众捐赠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也为资料征集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保证。

线上平台将继续开展后续建设,除了对已有模块资源的更新和维护外,将进一步开发新的模块和功能:增加人物模块,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为基础建设专家团队,并逐步扩大团队阵容,汇总专家及其相关学术资源;同时增加专题报告、专家专栏,发布基于该平台的学术研究成果,邀请专家普及中医药知识或解答热点问题;增加资讯和服务,发布行业相关会议资讯,开展相关领域的宣传、科普、情报分析、学科分析等服务。功能上,开发数据可视化分析,面向专家及工作组团队开通个人中心,用于维护和管理信息及资源。

通过持续建设,实现多类型文献资源整合,旨在提炼出中医药抗疫的诊疗技术与学术思想,总结挖掘中西医结合抗疫成果与经验,为中医从业人员与学生提供主动而深入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向社会公众展示抗疫文献资料,在服务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进行中医药知识科普及岭南中医药文化推广。

3 小结

广州中医药大学抗疫文献特色库的建立,及时总结、挖掘了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抗疫的成果,从线上、线下2 个层面整合,汇聚了国内外现有中西医抗击传染病的相关资源,并且打开了持续征集的窗口,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环境下,为海内外校友、民众建立了互通的桥梁,让抗疫文献相关资源乃至各类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收集和融合成为可能。抗疫文献馆和线上平台在建成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不但收集整理了丰富的资源,还积累了校友基础、民众基础、媒体基础,收获了宣传和资源整合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通过特色库汇聚的资源和人才,为解决一系列中医药问题,包括经济、社会、安全、创新等创造了条件;以此为基础,便于开展相关情报分析、专家咨询,为中医药产学研、传承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完全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模式,良好的媒体基础和宣传经验,也缩小了专业人员与公众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认知差距。

集合已取得的成绩和优势,本馆将进一步开展建设,从资源、线上平台、专家团队、学术成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与学院、教学医院、兄弟院校、企业合作,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岭南地域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优势,同时探索如何把资源转化为成果,把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决策支撑,从而发挥特色库的智库服务功能,为今后中西医应对新发、突发疫病提供一个专业平台,也为中医药文化、学术和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智库抗疫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江西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5-24 06:57:54
微智库
微智库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