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3-01-10 20:16李建民
职业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实训精神

李建民,张 莹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现阶段,各行各业都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应时代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将工匠精神植入其中,培养学生具有热爱本职、技能高超、业务娴熟、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1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1 工匠精神的含义

提到工匠精神,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加工制造业,而现代服务业的从业者同样需要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职业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职业精神理念。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忠诚,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有热爱之情,只有喜爱才会为之勤学苦练、努力奋斗,争做此行业的佼佼者。其次是擅业,要精通自己从事的岗位,要有精湛技术和娴熟的技能,要有超过常人的基本功,要有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要有不断进步的表现和成绩。最后是奉献,要有奉献精神,能够为自己从事的行业默默奉献。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应当肩负起培养素质高尚、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工匠型服务类人才[1]。

1.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近几年,酒店行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懂管理、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者是酒店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那么这些从业者是否具备“工匠精神”也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随着服务性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酒店行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多。这就对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渗透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将具体的培养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做到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服务类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发展机会[2]。

2 国内外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合的现状

2.1 国外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特别发达,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全世界获得推广,“双元制”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专注、乐观、勤奋、奉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日本,工匠精神的融入也体现在诸多领域[3]。

2.2 国内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融入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有政策的支持及学校硬件条件的保障。职业教育对实训条件要求较高,办学成本较大,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做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院校是有限的。比如有的职业院校不能真正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中,学生没有真正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不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训、顶岗实习时走过场、完成实习只为了修完学分,学生感受不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影响了自身工匠精神形成。其次,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普遍还是以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把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完全没有企业的参与,在顶岗实习阶段没有学校教师的指导,没有做好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两段学习完全是割裂开的。学校不能把行业大师引入学校,也不能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在两段完全断开的教学过程中都没能充分将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最后是职业教育师资本身工匠素质有待普及和提高。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制于书本,教师双师比例不达标,即教师又是行业大师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难以培育学生将工匠精神植入内心。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承担专业建设、科研、党务等工作,真正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较少,有一部分专业教师根本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这就从源头上影响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4]。

3 构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笔者所在院校的二级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提出了构建“一个拓展、三个融入、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对工匠精神的外延进行拓展、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设置、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与“做”融合、“理”与“实”融合、“职业”与“课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教室”与“现场”融合。

3.1 一个拓展

《中国制造2025》 纲领指出,各行各业的员工再也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有精湛技能外,还要有创新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打造品牌的目标。然而如何创新、依靠谁创新?所有的创新都要依靠科学家、工程师吗?当然不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员工都是创新主体。我们所讲的工匠精神概念的外延就是创造和创新。创新是为了人类满足自身更高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对客观事物再认识、再提高的一个过程。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是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能激发人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挖掘人的自身潜能[5]。

3.2 三个融入

3.2.1 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背影下,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创新创造等职业精神的养成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与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进行。构建适合的人才技能培养方案,实现认知工匠精神—养成工匠精神—提升工匠精神的三段式培养目标。在研究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我们要外化于行、内固于心,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融入。首先,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当中,重视课程思政,通过多种形式把工匠精神融入每门课程当中。创建人人想成为工匠、能成为工匠的氛围,通过学习典型的大国工匠成长经历,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用实际行动为之奋斗,从而使自己树立成为大国工匠的远大理想。其次,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要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承担育人责任。通过共建实训室、大师进校园、名师进企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样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之中,有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可以发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和不足,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各级各类大赛的推动下,尤其近几年人社部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扶贫大赛等,比赛标准完全参照行业标准,使指导教师更了解赛规、更了解行业执行的标准。通过技能大赛,各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也看到了差距,所以各个职业院校都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大赛的平台进行实践和验证,按照行业需求的标准培养人才,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通过技能大赛的实践平台,指导教师能够了解行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2.2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需要根据社会对工匠的需求来设置。首先,将工匠精神融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工匠精神要素,而不是依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更不是只依赖思政课。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将以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创新发展等为代表的工匠精神要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课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公共课。公共课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公共课中工匠精神元素的加入需要国家、学校、教师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公共基础课教师更应该把工匠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和行业大师现身说法来弘扬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二,职业素养课。职业素养课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门酒店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未来就业行业会形成初步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第一步。首先,开设职业道德与修养课程,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内涵,初步培养学生敬业、勤奋、专注、精炼和奉献的职业品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增加酒店实地观摩考察实践课程。在第一学期安排学生到不同品牌、不同等级和不同文化的酒店实地参观,对酒店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第二学期,结合本学期的理论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酒店指定岗位进行较深层次的参观学习。比如本学期开设的是前厅和餐饮课程,那么就安排学生到这两个部门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酒店前厅和餐饮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学生回到学校学习就会更有针对性。再次,聘请行业培训师入校做专题讲座。学校有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聘请合作酒店集团的培训师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本校已经走到管理岗位的学长的成长经历,让学生看到现在的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自己,从细微处把工匠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第三,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核心课程的前期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现,例如:饭店管理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酒店行业运营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各岗位职责,在实践中可让学生扮演不同客人与各岗位员工进行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角色转换,更加深入地体会和掌握酒店运营过程中各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学生也可以亲身感悟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必要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四,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是酒店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课程,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程所学内容也是将来从业时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酒店行业对各岗位员工的执行标准,分析各岗位各层级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培养与岗位职责职业标准相融合,把工匠精神的要素渗透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当中。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在教学中融入为客人提供细心周到服务的元素,挖掘本课程中的工匠精神教育素材,丰富和延伸工匠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餐饮部门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职责,熟练餐饮部门各岗位服务技能,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例如:在饭店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酒店服务真实案例,根据宾客心理实际需求,为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指导学生把宾客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五,实习实训课。学生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工匠精神的培育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学生放入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最有效的途径。校内实训阶段,学生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礼仪实训室、酒水实训室等等,这是进行专项实训的教学场所,也是进行模拟酒店服务的教学场所。在具体的前厅、客房、餐饮实训项目中,不但要加强技能实训,还应在实训中引导学生敬业、专注、奉献、创新,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悟到工匠精神元素的存在,并将其列入考核当中。顶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必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对酒店管理专业各项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步就是通过参加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则是进行顶岗实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主要采取师徒制的形式。在这个阶段师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全面的,师傅的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在这个阶段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把关,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师傅来带实习生,这是这个培养阶段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最后就是加强学生实习阶段的考核与管理,要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严格考核[6]。

3.2.3 工匠精神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能力,那么这个能力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技能、高尚的师德。所以,职业院校建设一支“大师领衔、名师引导、双师助教、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如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的教师中如果有一名是酒店行业全国知名专家、国家级评委或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主任,那么这个学校的师资整体水平一定会很高。因为一个优秀学科带头人会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过程中,也会将严谨、专注、敬业、奉献等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很有帮助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来源上看分为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7]。专职教师一般擅长理论知识教学;兼职教师大多是酒店或酒店集团的培训经理、前厅经理或餐饮经理等等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技能操作方面较为熟悉,但缺乏教学经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的最佳组合。职业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应该达到50%以上。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培养专职教师操作技能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职业院校要打破人才引入壁垒,鼓励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转化。加强教师培训,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校内培训和国培省培等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大师进校园,传承工匠精神,形成“大师+名师+双师”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完成工匠精神的传承[8]。

3.3 六个融合

建立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重点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成能够满足教学、实训和对外实体运营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学”与“做”融合、“理”与“实”融合、“职业”与“课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教室”与“职场”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以上“融合”当中,合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学”与“做”融合。作为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构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2)“理”与“实”融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要占到整个教学任务的60%以上,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3)“职业”与“课程”融合。如果行业出现了新的标准和规范,教师要对职业教育现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然后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各科课程当中。

(4)“教师”与“师傅”融合。校企开展“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也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可以交叉任职,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共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

(5)“学生”与“学徒”融合。在学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知识是任务,获得知识是标准;在企业,师傅是技术的传授者,学徒是技术的学习者,学习技术是任务,获得技术是标准。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完成“学生”和“学徒”角色的转换和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育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6)“教室”与“职场”融合。“教室”是学生理论学习的基本场所,“职场”是培训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阵地。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双主体”育人模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将合作企业的文化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让学生在真正进入职场前就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形成较高的使命感,增加学生成为大国工匠的动力[9]。

4 结语

综上所述,不但加工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现代服务业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担负对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主要培养任务,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融入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工匠实训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