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妮 裴 晶 卢穗华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中药制药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10430)
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创下77岁新高,同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2.49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9%和11.9%。据测,到2050年我国65岁老年人口数将会达到3.9亿[1]。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总和生育率却持续下降,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老龄化进程。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局面,教育部办公厅等7部门于2019年10月9日印发了《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抓手,主动适应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融合发展新模式,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提高教育对社会服务产业提质扩容的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家政、养老、育幼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可见,培养高质量的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养老行业发展迅速,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推陈出新,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鉴于我国“9073”的养老形势,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此外,由于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弱化、医疗和养老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各地区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由于目前机构养老发展相对成熟,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且中医药对于老年慢性病、多发病的防治以及老年康复保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为促进我国老龄社会健康发展,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医康复类养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双元”育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并未真正开展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表面,究其原因,企业未能从校企合作中真正受益、学校培养人才未达到企业的期望值是普遍原因。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对应大健康产业,服务面广,可面向社区医疗机构、疗养院、康复保健中心及美容中心等,如何引导中医康复保健类高级人才流向并稳定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以缓解我国老年服务人才稀缺局面?校企共建、共管、共享资源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走之路。
1.1 校企共建资源 共建,包括共建学生资源和共建课程。共建学生资源:即企业从招生开始即介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可结合企业用人特点进行选拔招生,通过学徒制或订单培养模式从源头上吸纳人才。如老年服务行业,受社会认识局限,来自城镇的学生毕业后在老年服务行业就业意愿、就业稳定率普遍不高,因此老年服务相关专业招生可优先考虑农村户籍、来自偏远山区的生源。共建课程:校企双方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结合职业成长规律,紧密对接产业链,共同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2 校企共管资源 共管,即企业参与到整个育人过程,除参与岗位、技能传授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元素,如企业要求、文化环境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中医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3],如面向居家社区养老的中医康复保健类人才,在育人过程中,需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爱心”“孝心”“善心”意识,只有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才能真正在这个行业立足发展。
1.3 校企共享资源 共享,即校企双方共享课程、师资、实训场地等资源,扩充“校中厂”和 “厂中校”实训基地。由于养老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层面无法给学生提供实操对象进行训练,此时,应充分发挥养老机构、康复机构、社区的资源优势,弥补学校资源短板,为学校提供实训资源,让学生的实操锻炼落到实处。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培训功能,育训结合,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岗中及岗位能力迁移等职业培训,如“老年照护员”等。通过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为校企双元主体合作培养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搭建平台。
“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是所有教育面临的问题,需从正确认识“三教”关系入手。在“三教”中教师是根本,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教材是基础,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是途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它们相互依存,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顺势而动,做到教师、教材、教法同步革新。
2.1 教师改革 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难以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现阶段,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高等院校毕业生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高等院校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而从行业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欠缺经验总结、归纳、授业解惑等方面的教学转化力。因此,在教师改革上,校企双方师资应优势互补、双向流动、互兼互聘,学校方面要深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内涵,加快转化能工巧匠的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资源,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2.2 教材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2种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岗位迁移的综合能力。但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教材学科体系、知识本位明显,因此在教材改革上,应以专业所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途径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匹配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如针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根据服务对象为自理型、半自理、失能型进行课程设置,可根据常见病种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中风等进行课程模块设置,也可根据服务内容如日常生活照料、养生保健、康复理疗等进行设置。总而言之,所有教学内容应来自真实的工作环境,贴合学生和企业需求,具有实践性、操作性。
2.3 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能真正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做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利用真实环境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法等,树立学生“职业人”意识,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如开发网络课堂,引入养老机构、日托中心、康复机构的培训资源供学生观摩学习;根据岗位任务构建模拟场景供学生反复训练,如常年卧床老人衣物更换,高血压病、糖尿病老人的日常饮食调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专业学习引导学生从意识、知识、技术等层面体验职业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蜕变?认知体验、技能实训、顶岗实习、课岗证融通,由表及里,逐层推进。
3.1 认知 认知,即职业体验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技能之前,通过职业体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奠定基础,这有利于职业生涯健康发展。认知教育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间,如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到日托中心、康复中心等机构从事义工进行职业体验,在体验职业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和耐心,增强与人沟通能力。
3.2 实训 技能实训,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实训教学能力,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教育校内技能实训整体开展不错,如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可开设拔火罐、刮痧、按摩、艾灸等专项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
3.3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不同于普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需履行其岗位全部职责,需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这恰恰是锻炼学生的很好机会。例如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养老方向的学生,可安排到养老院、康复中心、养生机构等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时,学生除需掌握老年护理、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学会如何融洽地与人沟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
3.4 课岗证融通 课岗证融通,是指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融通,与职业标准要求融通。这是目前职业教育的短板,恰恰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如何做到课岗证融通,“1+X”证书制度就是很好的桥梁。作为养老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拓宽学生发展渠道,着眼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老年照护员”等工种考证内容,学生在毕业时,除拿到毕业证还取得相关的职业证书,为畅通学生成长通道护航。同时学校要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对社会上从事老年服务的人员进行培训、考证辅导,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康复保健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优势,有利于缓解我国养老人才短缺的现状,保障我国老龄化社会健康发展,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