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的研究

2023-01-10 16:44赵业成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娱乐话语

赵业成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0 引 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大任务。伴随资本加持与技术赋权的双重驱动,以娱乐产业为主导、以消费主义为推手的“泛娱乐化”迅速兴起和蔓延。“泛娱乐化”过度推崇娱乐效果,片面寻求感官刺激和视觉享受,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变得愈益淡漠化和庸俗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因此,深入把握“泛娱乐化”的本质与突出表现,分析“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冲击,进而提出应对措施,便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泛娱乐化”的本质与突出表现

“泛娱乐化”是相对于“娱乐化”而言,最早由美国知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他描述了“泛娱乐化”现象:“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如今伴随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各种夸张搞怪、调侃戏谑等行为大肆渲染,公众话语日渐演变为“娱乐至死”模式[3]。为此,必须高度警惕这一现象给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影响,要从本质上识破这一现象的“假面具”。

1.1 “泛娱乐化”的本质

娱乐本是人们愉悦身心、舒缓压力的“调剂品”,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的重要表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技术与娱乐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娱乐突破自身的功能与界限,渗透扩张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影响下,人们对娱乐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有人甚至提出了“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口号。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4]。娱乐超出自身的功能与界限不断泛化蔓延,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裹挟下最终演变成为“泛娱乐化”。

从表面来看,“泛娱乐化”追求“娱乐至上”,能够冲破传统的高高在上的主导价值权威桎梏,给人们营造出一种“人人平等、集体狂欢”的美好感受;但就本质而言,“泛娱乐化”会致使人们以娱乐的态度消解一切严肃的东西,不仅破坏了对严肃问题的深刻思考,而且也造成了社会价值共识被解构的危机,进而导致人们理性思维的“退化”以及精神生活的“荒芜”,最终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2 “泛娱乐化”的突出表现

“泛娱乐化”的“泛”在于它无底线、无原则地使得大多数东西成为娱乐的“附庸”。当前人类社会普遍都存在着泛娱乐化的倾向,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5]。

政治“娱乐化”是政治的公共权威属性受到“泛娱乐化”的侵蚀而发生“异化”。为了让公众关注政治时事而不惜僭越道德和法律红线, 用“娱乐化”的方式将原本严肃的政治话题变成一种“消费品”。此外,亦有娱乐业者走进娱乐化的“死胡同”,或是专门套用政治人物事件编造话题、通过网络视频随意吐槽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将错误的观点由此传递给大众;或是无端地给公民的社会生活扣上带“政治性”色彩的帽子,导致人们对政治的“敏感度”降低, 一定程度上致使人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更有甚者通过制造明星花边新闻、影视节目“恶搞”等铺天盖地的娱乐性内容来排挤时政新闻和思想道德教育类内容,使得公民的政治生活更具“消遣”意味甚至出现被边缘化的危机。

文化“娱乐化”是娱乐超出自身功能界限泛化蔓延至文化领域,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异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将娱乐看作是最高价值,是否具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以及价值性的法则。主要表现有炒作低俗话题、戏说篡改历史以及抹黑英雄人物、恶搞历史人物等。为了博取更多受众,不惜以“娱乐”的形式将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进行包装,产生的是一种如同“精神鸦片”的作用,使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受此影响,人们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愈加明显,对文化的审美充斥庸俗与肤浅,对科学缺乏敬畏之心,对历史充满虚无,道德、伦理标准失范,进而导致主体身份认同受到冲击、民族历史记忆被冲淡、社会价值观念遭遇严重侵蚀。

2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

“泛娱乐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遮蔽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尤为复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巨大冲击。

2.1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地位遭受冲击

“泛娱乐化”滋生出大量的“流量”话语、“娱乐”话语并悄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话语常态。这些话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地位造成冲击。

2.1.1 多元思潮交织加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边缘化风险

在资本利益的强势驱动下,娱乐不仅仅是“主义”,更是“生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凭借其娱乐产业发达的优势进入中国市场,而且也巧妙地利用网络游戏、动漫影视等娱乐文化产品对我国民众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于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纷纷与“泛娱乐化”杂糅交织,并趁机在高校场域与主流意识形态展开话语权争夺。强调崇高价值理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随之遭遇冲击而逐渐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处境,由此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漂浮和游离。

2.1.2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弱化导致大学生陷入主流价值迷失困境

“泛娱乐化”以“一切皆可娱乐”“全民狂欢”之名颠覆或重塑大学生的娱乐价值观。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话语表达受此影响逐渐变质走样,其拒斥严肃理性的话题,反而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以至于沉溺在“泛娱乐化”所制造的“愚乐”盛宴中难以自拔。这种以调侃、戏谑、甚至恶搞的方式将“娱乐进行到底”的观念会从根本上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茫和精神困惑,最终陷入主流价值迷失困境。

2.2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遭遇挑战

目前高校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媒体宣传以及校园文化熏陶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式教育,但在“泛娱乐化”侵袭下,这种教育模式正遭遇严重挑战。

2.2.1 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威被削弱

正面引导式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具有话语主导权威。然而,很多大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泛娱乐化”的“输血”,导致他们产生“无乐不欢”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其不再依赖于教育者反而对其话语产生质疑,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威优势逐渐被削弱。

2.2.2 学生价值认知的主体理性被弱化

大学生的主体理性直接影响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效果。“泛娱乐化”过分强调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使得大学生终日沉迷其中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瘾君子”。在“泛娱乐化”销蚀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被弱化,主流价值观念也逐步被消解,最终丧失学习上的动力和精神上追求。

2.2.3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愈益增加

“泛娱乐化”能够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使大学生在浑然不觉的境遇下被消解了政治信仰与意识认同。同时,“泛娱乐化”裹挟下的一些过于功利、过于庸俗、过于西化的社会思潮也都打着娱乐的幌子并以更为巧妙隐蔽形式渗透到大学生思维场域之中,导致大学生的思维价值与道德判断出现多元混乱,由此造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环境尤为复杂。

2.3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定力受到消解

“泛娱乐化”浸染下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物质享乐和精神萎靡的娱乐幻象中。久而久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定力受到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偏差。

2.3.1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局限于表面化、形式化

“泛娱乐化”一味地以低俗的感官享受和精神刺激为主进行议题设置,使得人们在价值观和审美观上都趋于浅薄与平庸。而由“泛娱乐化”衍生出的一些文化产品也渐渐失去其本有的价值与生命力,通常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大都充斥媚俗、庸俗之风。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溺在这些文化产品所营造的快感中,就会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拒斥理性、乐于肤浅,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挖掘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2.3.2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知”与“行”发生偏离

在“泛娱乐化”所主张的“全民狂欢”、“娱乐至上”的观念销蚀下,大学生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化为实践的意愿被极大地削弱。他们终日沉迷于被建构的“娱乐景观”中,以致于在任何话题上都会表现出“娱乐化”的心态与思维。为追求娱乐快感而不惜忽略理性价值认知、无视道德伦理底线、丧失责任担当定力,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逐渐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方向背道而驰。此境遇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知”与“行”逐步发生偏离。

3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破解思路

“泛娱乐化”给大学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挑战不可忽视,也难以回避。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考量“泛娱乐化”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帮助大学生形成抵御“泛娱乐化”侵袭的思想认知和行动自觉,从根本上消除“泛娱乐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所造成的冲击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

3.1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地位

3.1.1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究其本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中的“被失声”给了“泛娱乐化”可乘之机,因而必须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不断丰富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让主流意识形态先入为主成为大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评判的基本准则,促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价值共鸣和情感共振。

3.1.2 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地位

“泛娱乐化”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并频繁与主流意识形态展开话语权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面临被削弱的风险。基于此,必须要主动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消解和批判极端异质言论,抵制“泛娱乐化”在网络空间的渗透蔓延,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主导地位。

3.1.3 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凝练,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具有充分的引领批判作用。要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理解、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追求,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确保大学生在抵御“泛娱乐化”侵蚀中拥有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

3.2 抓好思政阵地建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3.2.1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要切实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与专业素养,推动新媒体新技术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常见食材”做出“不同味道”,引导并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辨析“泛娱乐化”的实质和危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价值观。

3.2.2 加强校园媒体平台建设

无论是以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宣传橱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还是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介,均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因而要加强校园官网、官微、官博以及校园广播等媒体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发挥校园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和舆论导向功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警惕和坚决抵制校园媒体平台的泛娱乐化倾向。

3.2.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要强化校园文化阵地意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大学生树立价值认知的主体理性以及对国家政治、民族历史、道德法制和科学的敬畏之心,形成抵御“泛娱乐化”的思想认知与行为自觉。

3.3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定力

3.3.1 培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

要以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多样化渠道,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将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促使大学生走出娱乐化、庸俗化的思维误区,并在“润物无声”中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

3.3.2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

依托媒介知识竞赛、社团活动以及主题讲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培养提升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的叙事模式和规则,引导他们明辨错误思潮,认清“泛娱乐化”的实质和危害,形成抵制泛娱乐化信息侵扰的坚强定力[6]。

3.3.3 规范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协同联动作用。加大对网络娱乐空间治理,强化媒体行业监管,营造健康绿色的媒介信息环境。同时规范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中的行为,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使用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走出“泛娱乐化”“虚幻世界”的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要深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以主体素养提升来培养大学生媒介行为的道德认知与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与修养,提升抵制错误思潮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荼毒,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同并转化为实践。

4 结 语

“泛娱乐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巨大的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和正视“泛娱乐化”,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抓好思政阵地建设,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消除“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娱乐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