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谚:“边角料”的文化价值

2023-01-10 16:20□文│陈
中国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边角料剧种整理

□文│陈 洁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本源、最纯粹的文化,是千百年来百姓在伦常日用中凝结的朴素智慧。中国戏曲文化诞生于乡间,兴起于市井,是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的戏曲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厚,但诸如李树新教授《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谚与戏曲文化》(商务印书馆2021年5月出版)一书将目光转向戏谚这一文化“边角料”的研究,并不多见。该书以新颖的视角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我国的戏谚文化,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体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戏曲研究的民间视角。戏曲文化诞生、兴起于民间,但自从它进入文化圈层的视野后,对戏曲的言说便始终被精英视角所把持,当代戏曲研究也主要从作为文化人的创作者出发。该书聚焦戏谚研究,具有新颖的民间视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表演主体和民间主体为中心。在戏曲研究中,作为表演主体的艺人和作为观赏主体的百姓长期失声,而实际上,戏曲真正发生的场所不是文人的书桌,而是民间舞台。戏谚就诞生于观众对戏曲表演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领受之中,其创作主体是表演者和百姓观众。该书的研究视角由文人创作者转向戏曲表演者和观众,可谓使戏曲研究重回民间视角。二是涵盖了小众的民间乡戏。大剧种无论就思想内涵还是艺术价值都更为丰富,具有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是大剧种由于经过文化阶层的改造,更多地渗入了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而不再有原始粗犷的质朴性,例如昆曲的繁复华丽、浪漫精致。书中不仅包含了京剧、豫剧、昆曲等大剧种,而且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地方小众戏曲的戏谚,充分体现了作者研究视角的民间性。

戏谚文化的系统性整理。戏谚是在具体生动的戏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戏曲的谚语。其创作具有集体性、生活性等特征,其传播方式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因而,在传统的戏剧史料中,关于戏谚的资料十分匮乏。作者的整理具有非常鲜明的文献学意义,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及时性,随着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及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戏曲的受众越来越少。戏谚作为戏曲的伴生物,其流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戏谚加以整理,并以文献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正在消失的戏谚而言意义重大。二是完整性,书中收集的戏谚不仅包含了大剧种,而且涉及了蒲剧、吕剧、潮剧等地方小剧种,同时在广义的戏谚概念下,还收集了丰富的口诀、行话和成语等内容。三是条理性,该书对纷繁芜杂的戏谚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整理,包括戏理、功能、戏场、角色等篇目共10类。每一大类后面又进行二次、三次分类。条理清晰的整理为日后的戏谚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戏谚文化精髓的精确阐释。戏谚是老百姓在戏曲体验中所引发的生命感悟和人生体会。戏谚研究不仅是分条列项的整理,还要还原其中所隐含的朴素而又深刻的民间智慧。作者对戏谚的文化内核进行了深刻精准的阐释:一是戏谚文化的语言学分析。戏谚是以语言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其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巧妙,修辞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得益于自身深厚的语言学学术背景,作者运用语言学理论对戏谚的语言之美进行了精彩分析。二是戏谚文化的历史分析。作者在对戏谚进行解读时,总是力求再现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辨别其所属剧种,考察其来龙去脉,追寻其产生情景。这种还原式的阐释方式可以使戏谚的文化内涵更加生动鲜活,从而传递戏谚的本真含义。语言形式是内部要素,历史背景是外部要素,该书通过内外结合,对戏谚文化进行了精准形象的阐述,不仅提升了戏谚的文化品格,也大大提高了戏谚的学术价值。

该书以戏谚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为研究对象,体现了研究者的民间视角和民间立场,重塑了戏曲研究的民间性。作者对浩瀚如烟的戏谚所进行的全面细致的整理,使戏谚文化完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此基础上对戏谚文化内涵的深阐释,更充分显示出戏谚这一民间文化形态的魅力。

猜你喜欢
边角料剧种整理
“边角料”也应遵循食品安全标准
蔬菜边角料也能“变废为宝”
食品“边角料”走俏 真的便宜又好吃吗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