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小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战略高度谋划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2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版权局印发的《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版权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版权社会服务能力。为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版权公共服务领域应进一步优化机构布局,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版权公共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推动版权信息系统化、便利化,增强我国版权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利度,构建和完善高效便捷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
版权公共服务是指由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法人及非法人团体、自然人等在公共领域内围绕版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及服务等向社会提供的各种活动。新时代的版权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核心价值引领”和“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是我国版权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引领”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版权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遵循。“最大限度满足公共需求”即版权公共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1]因此,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我国版权公共服务全流程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
一方面,要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多样性。只有供给内容多样、成本低廉,才能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版权公共服务主体方面应强调多元化,除国家版权职能部门及时制定适合我国版权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外,应激励和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以及自然人等多元主体在版权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模式。[2]
版权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能力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少文化福利,而且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繁荣及文化软实力的程度。因此,应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窗口”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在版权公共服务过程中。版权公共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服务全链条,实现“无差别提供、同标准服务”,充分体现版权公共服务接受群体的公平性。
版权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往往是评价版权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无偿或低成本提供版权公共服务产品又是影响版权公共服务可及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版权公共服务的便民利民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上解决版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能够向广大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版权公共服务。
版权公共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及数据开发已成为版权管理职能转变的新动力和推进版权公共服务治理智能化的重要抓手。为适应这一转变,就必须不断加强对数字版权公共服务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建设完备的版权公共服务智能化基础设施,并通过技术标准推进分级分类的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形成版权公共服务内容方面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版权公共服务的细化和精准度,并据此推动我国数字版权产业繁荣与发展。[3]
随着我国版权事业的不断发展,版权公共服务主体在为社会提供版权咨询、作品登记、信息共享、宣传培训及纠纷解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仍处于从初步发展到全面完善的过程中,依旧面临健全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等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实施30多年来,著作权立法体系、著作权行政与司法保护体系等已比较完备,但著作权的公共服务体系仍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版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仍较为缺失。因此,如何从制度体系上解决好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需求与作品著作权人以及作品传播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命题。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品形式、数量、传播方式及使用场景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多样化需求日趋增长,版权公共服务无论是公共服务资源和产品,还是提供覆盖版权全领域、全环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均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因此,如何利用我国制度优势对版权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能够充分发挥各地方区域资源优势,真正实现版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公共服务领域也产生了新变化。一是公众对服务需求总量增加,二是公众对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有新需求。[4]为适应广大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创新现有版权公共服务模式,尤其是版权公共服务主动性、灵活性和精准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版权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有赖于多方面因素,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版权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权利人等多方共同努力,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公共服务水平关系到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目标能否实现。[5]基于我国版权事业起步较晚和版权质量效益不是很高的现实,我国版权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版权公共服务理念和精神层面,如何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6]即通过版权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版权公共服务不仅在于为权利人服务,对普通公众的服务也是重要内容,同时还关涉中国优秀文化输出,因此版权服务应当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考虑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纲要》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智能化以及公共信息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十四五”时期,应基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结合版权公共服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对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做全方位完善。
《纲要》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首要要求是“加强覆盖全面、服务规范、智能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并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全社会参与,实现共建共享,即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7]如北京市已提出,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维权援助中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等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便利度和可及性。[8]在资源供给方面,针对我国现有版权公共服务供给资源不足的现状,应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版权职能部门、法人、非法人组织以及自然人等各方力量,收集、整理与储存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文献、数据、信息及资料等,逐步构建我国版权公共服务资源库。
《纲要》同时还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供给”“充分实现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市场价值”。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核心版权产品的网络传播趋势非常明显。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在2020年11月举办的数字版权产业融合与发展论坛上指出,做好包括版权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版权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版权产业数字化趋势,立足于内容、技术和商业的融合来推动版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9]因此,未来应通过信息网络化建设打造数字化版权公共服务资源和产品,不断丰富“全链条”的版权公共服务供给,为版权公共服务资源及产品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依据《纲要》要求,在传统的版权服务模式下,应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服务理念,充分利用新技术建设智能化版权公共服务资源管理系统,优化服务资源和产品运用流程。同时,着力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如在版权信息查询方面,打造信息开放共享模式,提供便捷的版权公共服务咨询和查询系统。考虑到服务群体的不同需求,将版权公共服务传统查询方式与信息智能化查询方式相融合,并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服务途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版权公共服务过程中特殊群体对版权公共服务的一些特殊需求,如为积极响应《马拉喀什条约》的要求,关注全球阅读障碍者知识获取的可能性,并通过数字化版权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无障碍格式图书及丰富的数字化知识服务,[10]向这些特殊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国家着力推进各行业标准化工作,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纲要》也明确要求,要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就具有迫切性。[11]在版权公共服务标准方面,首先需要制定符合我国不同地域需求的版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时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版权公共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并尽可能做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化和精细化的版权公共服务。其次要推动版权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如版权登记规范服务、集体管理组织指导和监管、境外著作权认证制度、版权示范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版权公共服务标准制定等。再次,为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版权信息加工和服务需求,应建立版权公共服务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明晰版权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同等待遇公共服务的具体标准,并在国际展会版权公共服务过程中明晰版权公共服务具体事项和范围等,营造良好的版权国际环境,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首先是版权公共服务的技术支撑能力。当下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尽快构建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版权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应当嵌入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一般公共服务平台上,并通过线上线下、远程智能等手段实现“一站式”“一网通”版权公共服务。其次是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基本技能。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版权公共服务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版权公共服务基本技能。按照《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要求,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发挥各级各类版权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不断推进版权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提升版权社会组织服务水平。[12]同时,应当结合我国版权公共服务的不同领域,充分发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维权和化解纠纷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再次是版权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力。按照《纲要》要求,要加强版权公共服务中数据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利用。在对国内优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提升运用全球版权信息资源与产品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版权公共服务数据交换,并通过版权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推进版权公共服务数据的全球流动。最后是版权公共服务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体系和机制方面的治理能力。公共服务的治理一般更强调民生领域的公平性、伦理性和服务性。[13]治理版权公共服务的体系和机制就是要打造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形成服务资源和产品权属明晰、配置合理、利益分配公平、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
版权公共服务能否达到高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版权公共服务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早日实现。针对我国在版权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方面还显不足、版权公共服务的能动性不强、相应的版权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及质量评估机制还有待健全的现状,应从版权公共服务各个流程和环节全面提升版权公共服务质量。
当前,首先应当激发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和个人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各级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和个人,在开展版权公共服务各项工作中要始终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并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服务质量的提升落实到具体服务管理体系和方法中。同时,为便于接受社会监督,应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版权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内容。其次,建立我国版权公共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版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并根据版权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实行激励制度,激发地方、相关部门及个人改善版权公共服务供给内容和质量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再次,畅通版权公共服务沟通渠道,打破服务人员、资源地域性限制,实现服务的精准、便捷及高效,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最后,建立版权公共服务政策评估机制,积极实现对版权公共服务公平、公正的评估和监管,并不断提高版权公共服务的社会满意度。
版权公共服务是以版权公共资源和产品为供给、以广大社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服务。完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而加大版权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优化版权公共服务模式、规范版权公共服务标准、提升版权公共服务能力及质量,是实现版权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应着力完善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体系,让版权公共服务更加便民利民为民,让文化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版权公共服务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推动我国版权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1]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六个特性[J].人民论坛,2011(10下)
[2]夏志强,付亚南.公共服务的“基本问题”论争[J].社会科学研究,2021(6)
[3]王丛虎.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9(34)
[4]靳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模式的公共服务精准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1
[5]胡志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路径[J].探索,2015(6)
[6]高宇航,卫建国.中国特色公共服务精神简析[J].理论探索,2021(3)
[7]易继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J].知识产权,2021(10)
[8]参见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京知局〔2021〕336号)
[9]立足于内容技术和商业三者融合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版权资源价值日益凸显[EB/OL].[2021-01-04](2021-12-17).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1-01/04/content_8400320.htm
[10]匡文波,叶文芳.中国批准《马拉喀什条约》对出版业的挑战与对策[J].出版广角,2021(20)
[11]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12]参见国家版权局2021年印发的《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
[13]王正攀.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开发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