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波
(烟台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山东 烟台 264000)
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村客货邮共享站场运力资源、共建运输服务网络,实现客货邮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对促进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 年8 月,龙口市被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邮政管理局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1],龙口市客货邮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1.1.1 城区道路
城区道路总长度达490.36 km。其中快速路1 条,总长8.65 km;主干道152 条,总长146.06 km;次干道35 条,总长51.99 km;支路51 条,总长103.10 km。基本形成了以快速路和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为支撑的城乡道路网络体系。
1.1.2 城乡公路
全市公路里程1 834.7 km,公路密度203 km/100 km2。其中,高速公路47.1 km,国道59.5 km,省道69.6 km,城区公路106 km,农村公路1552.2 km。以东西两城区为中心,“六横七纵”交通网络主框架已经形成。
1.2.1 客运场站
全市建成等级客运站4 座,总建筑面积达32 642.81 m2。其中二级客运站2 个,三级客运站2个,始发及过路线路262 条,日均发送旅客5 000 余人次。另外,全市共建有公交场站7 处,占地总面积57 217.98 m2,可停靠车辆203 辆,建成城乡公交站点2 202 个,其中公交站棚500 个,站牌1 446 个。
1.2.2 货运场站
全市建成货运场站10 家,占地总面积达32.88 万 m2,年作业能力达422.3 万 t。其中一级货运站1 个,二级货运站3 个,三级货运站4 个,四级货运站2 个。
1.3.1 城乡公交客运
依托“一城一交”和“城乡一体”的新体制、新机制,实现了城乡一致的“五个统一”,在城乡公交领域实现“城乡一体”。现有运营线路48 条,其中乡村旅游线路4 条,年运营里程1 400 多万公里,年运送乘客1 800 余万人,同时设置定制线路19 条。建立了城乡道路客运信息化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域范围内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全时监控,并对城乡客运信息进行对外发布,不断满足市民多层次出行需求,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1.3.2 城乡货物运输
全市共有道路货运企业135 家,其中规模以上道路货运企业36 家,有危化品运输资质的10 家。注册登记营运货运车辆6 409 辆,总吨位数94 422 t,其中普通货运车辆7 372 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893辆,从业人员达到20 864 人。
1.3.3 城乡物流发展
全部建制村均开通货物物流、邮政、快递等服务,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达100%。下辖13 个镇(街、区)均有物流节点,乡镇农村物流节点覆盖率达100%,43 个客运、货运等场站全部具备管理、综合服务、货运、客运、邮件、快递等功能,站场综合利用率达100%。
推动建立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商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点体系,推进运力资源融合,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及构建县乡运输信息平台,建立多部门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
重点推进体制机制、综合场站、客货线路、信息化平台、交旅融合、安全保障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突出典型探索、示范引领,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发展新模式。统筹解决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3个“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打造示范单位,建成不少于3 个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开通3 条客货邮合作线路,开设1 条“客运+旅游+邮政”合作示范线路,进一步推进城乡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交通运输客货邮融合发展迈入新台阶。
以完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提升乡村旅游交通保障能力和强化城乡客运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水平。
2.2.1 城乡客运服务网络
深入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结合城区面积扩大的现状和群众出行的需求,对城区和城乡公交现有线路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并适时增开新的公交线路,方便群众出行。
2.2.2 乡村旅游交通保障
全面梳理重点旅游景点城乡旅游交通需求,适时开通通达南山景区、东海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等旅游景点的乡村旅游线路。同时,优化轮渡客运班次和轮渡票价体系,提高客运班轮靠离岸的准点率,完善旅客出行及海岛物资运输服务。
2.2.3 城乡客运信息化建设
推动智能交通建设,加快建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主城区交通信息的自动获取,实现城乡道路客运高效运输,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推进公交车电子收费系统升级改造,在实现线上支付全覆盖的基础上,增加刷用身份证、老年人电子优待证等其他证件即可乘车功能,并同步增加客流统计功能。加快推进智能公交系统电子站牌建设,实现车站、换乘站点、停车场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车辆到站预报系统,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管理创新,方便市民出行。
将创建活动与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相融合,加快推进城乡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物流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推动农村交通运输资源整合,促进交邮融合,加快城乡物流信息化建设,培育城乡物流骨干企业,促进城乡物流服务发展。
2.3.1 农村物流节点建设
按照县乡村三级网络架构和“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建设模式,推进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依托乡镇邮政所、电商服务点等设施资源,以小卖店、超市、村邮站为载体,推动站场网络、运输配送、信息体系和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形成“县级-乡镇-建制村”的三级物流网络构架。
2.3.2 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发挥平台整合利用资源优势,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着力打造跨部门、跨运输方式、跨区域、跨国界的信息互联“高速公路”,充分发挥本土优秀企业现有平台资源,依托道恩物流有限公司、恒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已有的物流平台创新高地,强化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服务能力。
2.3.3 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
围绕货品安全管理、仓配和发送运营管理、综合服务站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农村物流经营行为,提升服务品质。统一运营车辆、店面标牌、网络系统、监控和信息录入设备等标准,公示收费标准、投诉渠道,鼓励各品牌快递乡村网点业务整合,进行快件共同分拨、共同派取件、共同设立城乡分支网点。
2.3.4 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培育
鼓励通过整合、收购、兼并等方式促进小散物流向规模物流转变,按照“普通货运企业车辆三年达到100 台,危险品货运企业两年达到100 台的要求”,淘汰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物流企业,督促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先进、模式创新、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打造服务名牌。
在龙口市政府领导下,成立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为样板县建设工程提供组织保障。
立足实际,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在规划建设、财税支持、土地保障等当面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客货运配套标准和技术政策,并建立监督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对农村客货邮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预算资金支持,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专项金融服务和产品,为农村客货邮发展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融资服务。
加强对责任落实、建设质量、工程进度、资金到位等情况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照发展工作目标和任务,强化对各责任单位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结果与投资挂钩的奖惩机制。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以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客货邮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持续做好跟踪报告,宣传建设工作进度和成效,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在对龙口市客货邮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重点,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对推动龙口市客货邮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见,对其他区市的客货邮融合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