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怡 李冰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特色决定的,这些历史建筑与空间作为城市的“历史年鉴”,显示出城市的“记忆”。“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精神命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变迁、物质形态的演变。保定市西大街历史街区位于保定市旧城区西部,东西走向,全场850 米。形成于宋代淳化年间,是当时城市中心直达西城门的唯一通道。到了近代,保定西大街商业和文化功能相比之下较为突出,在西大街发展起来的商业字号大约有四五十家,代表了保定清末民初时期的传统历史风貌。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西大街的风貌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它并不像大部分其他历史街区一样存在被商业化的问题,相反,它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被“封存”了起来,使它的存在逐渐被人们忽略。
历史街区的保护包括四个要素:
(1)街区肌理,主要包括街巷格局、空间形态、历史名称、重要标志物和景观画面等。
(2)历史遗存,主要是指历史建筑,也包括古树、古城墙等。
(3)风貌基调,指的是建筑尺度、色调、各时期的风格特征等。
(4)文化内涵,包括当地的名人名事、饮食生活习惯等。
保定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涌现了无数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毛泽东曾为保定亲笔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保定有众多革命根据地,如众所周知的地道战、白洋淀、狼牙山五壮士等。
保定老调又被称为老调梆子,是保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种。它是清朝初年,在河北保定白洋淀周边和潴龙河以西广大农村中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曲“河西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来。
1.3.1 保定铁球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根据《保定市体育志》记载:“铁球已有800 多年历史。
1.3.2 西大街——保定城的第一街
西大街与东大街连成一条直接贯通古城区东西的唯一通衢要道,两街以城中心的税务角为界,以西段称西大街,街长近850 米。此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在宋、金、元、明、清五朝为军政要地。
西大街是目前保定乃至全国保存较好的具有清末民初特点的独特建筑画廊,是以商业建筑为主的兼有衙署、学府、祠堂、金融、民居建筑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素有“北方名街”之称。该街建筑风貌独特,一般是坡顶、灰墙、半圆拱顶门窗,立面有装饰线和花饰,以砖雕成,做工精细,耐人观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面貌依旧,保存较好。
这条形成于宋淳化年间的老街,承载了许多老保定人的情感与记忆,这是一条清末民初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长廊。西大街积累了丰厚的商业文化。
从城市记忆的这一新的视角入手,在充分挖掘保定市西大街历史街区记忆的前提下,通过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植入新的内容,达到新旧共存、多元共生的状态,以激活街区生机与活力。药有贵贱,但施药一定要求适症,历史街区的活化与保护是对各类技术手段和改造方式的适应性综合应用,适应性包括安全有效和因地制宜,与技术含量和成本没有直接关系,而且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居民对精神空间的渴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就好比北京的四合院,代表了北京市特定时期内的建筑文化、人居环境、风俗习惯等,成为了北京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又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等,它们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参观,带动了古城良好的循环式发展,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历史街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也使得当地的居民增强了内心的自豪感。
在建筑构件上面,建议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的各种文化元素中带有价值的建筑构件、材料等,将来结合建筑本体、景观共同改善,可以充分展现出保定府的历史文化风貌。
功能的重构让历史街区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建立面向更多人群的休闲生活,但也保留传统的商业店铺,作为城市记忆的代表,整理年代记忆是在适应现代化基础上的提升。在老地名、老字号方面,调整与西大街文化不协调的商业经营品种,可以根据历史记载片区内的一些老字号,选择性地部分恢复,如万宝堂医药店、直隶书局、稻香村食品店等,使业态得以优化,从而吸引居民。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公共空间少之又少,在设计中强调街区空间的绿化系统、步行系统、标识系统与环境小品,结合街区风貌以及道路肌理进行设计。内部通行道路红线宽度4 ~6 米,通行条件困难,应当共同提倡口号“让步行空间回归、打造可步行的老城街区”。街区现状是以裕华路作为东西向的主要车行干道交通流线,东大街、西大街分别作为东西向的次要车行道路。由于老旧小区配建车位不足,停车也导致了历史街区的交通运行不畅,应当控制好其他地区的机动车干道、中高压电力,严格控制好交通系统,改善现状中的机动车随意停车与进入问题,鼓励行走的人们驻足。步行区、绿化区与休息区在建筑周边布置成为重要的节点空间,在完善步行体系的同时,应该增加街区步行网络密度,提升基地的慢行吸引力。
再次,节点空间既要面对群体建筑,也要面对某座建筑本身,建筑室内外都应设有娱乐活动所需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使其成为街区的重要的空间节点。庭院与街巷正是反映“个性”与“交往”的本质追求。为了进一步体现出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对街巷空间进行整治的同时,还应该对与历史风貌息息相关的自然景观节点进行保护与改善,可以拆除部分老旧建筑,拓宽街巷道路,采用横向与竖向绿化结合的手法,在街区的中心处形成串联的自然景观廊道,使南北街区相对的两侧建筑形成良好的对话。这样的景致将与老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同时,由于西大街通过几个十字路口将其串联,途经路口的部分应当做些特殊处理,体现西大街的特色,使其成为重要的历史街区连接节点。
将道路分为步行街与步行兼机动车道两种,步行街街道由仿古砖铺成,只允许行人通行。与历史文化街平行的东、西两条路改建,用来行驶机动车,实现人、车“分离”。步行兼机动车道指的是一些主要道路在白天控制时间可以通过机动车,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时候禁止车辆通过形成步行街,此举可在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打造居民休闲时的步行专属街道。
历史街区中的公共设施是街区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其形态受整个历史街区环境的制约,也受建筑形式的制约,只有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形态与街区风格统一协调,才能体现一个城市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历史街区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是基于百年风霜后的老化,街巷空间狭窄且多变,很难适应现代的设施要求。所以在活化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还应当建设好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良好的节点空间配备公共设施,控制其规划条件,同时注意风格与街区的传统格局相协调,满足居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我们不可以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建筑,不能通过要求历史街区改变历史空间格局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市政技术,而应研究现代市政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历史街区的空间,保护好历史街区的安全,提高街区的生活品质。而且它的市政设施应该独立供应街区内部空间的使用,应从城市其他街区的市政负荷中抽离出来。活化保护历史街区就像是照料老人,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心和每一个人的责任心。
随着时代的前进,城市的风貌逐渐趋于多样化,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古城的代表——历史街区也要紧跟城市潮流,提升街区的活力,在保定市西大街,除了一些建筑受到破坏以外,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街区的商业业态,当下西大街的商业以自行车与寿衣为主,浪费了良好的城市历史街区地段,我们需要将业态重新规划,让街区的风貌变得富有活力。
该地段的改造更新要与区域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保留有价值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考虑发展与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旅馆、会馆、文化展示、办公等综合设施,并按照现代标准设计新建环境。建议商业多引入一些老字号,可以丰富各个年龄段居民的休闲生活。在此之上,将街区内的室外活动场地设置成灯光活动广场,举办活动丰富城市的夜生活。街区的步伐紧跟城市与时代的进步,才能保证活力的增加。
街区空间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它不仅包括建筑与街道,还有功能与精神空间,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限制或者促进作用,所以历史街区的活化保护可由功能重塑、空间整合还有文脉延续来共同实现。功能重塑是基础,空间整合是变化,文脉延续是前两者基础上的升华,重点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在新时代的潮流冲刷下,街区的激励之所以可以被较完好地保留,就是由于在表面的现状当中隐藏着人文情怀。但即使历史街区被保存下来,“熟悉而陌生的街区”使人找不到来时的路,所以历史街区的发展应被城市的发展带入正轨。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老城保护的重点,它的更新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
活化保护一个历史街区,应当保护的是一个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定市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处于古城保定的核心规划位置、保定文化窗口的华北地区知名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活化保护的更新修建后,将会以商业餐饮、景点观光、休闲展览三个主题为主。商业优化主要体现在业态的丰富,观光以“保定府”观光车来带领路线,展览于节假日人流旺盛的时候集中布展,除此之外,应丰富西大街的夜生活,为上班族的工作之余增添娱乐活动。活化保护一个历史街区,应当保护的是一个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