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子岩
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二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促使城市的数量、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和农业生产却发展缓慢,逐渐走向衰败[1]。“二战”后,工业化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众多城市问题,如公共卫生差、住房条件差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等,社会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乡村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者们的重新关注和研究。西方在乡村振兴研究视角上从最早关注乡村的物质性,转而关注其政治经济结构,最后专注于乡村的社会建设问题[2]。20 世纪70 年代前,欧洲国家刚刚走出“二战”灾难的阴影,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农业政策被置于社会的核心地位。乡村的角色是保持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增收,因此,乡村振兴核心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的价值基础。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际援助机构开始提出“持续农业”的思想,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乡村振兴模式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得到大力开展。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对乡村的认知逐渐与农业分离,对乡村的需求从农业生产转而向乡村消费,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管理与乡村治理结构。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对于乡村的认识应当以“多功能农业”的概念来取代,乡村的复兴应侧重于农业和乡村参与者的地方性嵌入、农业与乡村关系的本质、程度以及持久性等。同时将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等方面纳入到乡村振兴的研究议题中。
学术界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之一的定义是“相互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知识、习俗与生活方式等。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文化对于乡村的重要性在于,它在居民与乡村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乡村在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复兴,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深刻在乡村社会意识中,如语言与民俗、传统农产品以及历史遗迹等。除此之外,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经济的投入与产出。文化投入具有产生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功能,而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实现相应的社会产出。乡村发展的“文化经济”理论阐述了文化与乡村经济的关系,无论是对外吸引投资或者对内促进地方与区域发展,传统文化都可以被视为农村发展网络的资源。
关于乡村文化,许多关于农村社区的文化研究都是以大都市的规范和价值体系为基础的,这导致了一种假设,即当代农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局限或缺乏,而城市文化将继续被视为复杂的、异质的和不断自我改造的文化。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社会中,城市文化和价值体系往往通过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体现,侧重于消费某种文化并产生经济价值。不同于城市文化,乡土文化是以乡村空间为基本依托所形成的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建立在历史记忆、精神文化、生产生活之上的文化综合体。在本文中,乡村文化更倾向于Ray①(1998)提出的概念,它涉及历史遗迹和景观、传统产品和生活方式与当地语言和民俗等重要的“文化标记”[3],可以分别对应文化遗产、文化实践和文化表达三个方面。文化遗产主要指乡村物质空间,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景观特色。文化实践是指乡村举行的特色活动以及当地生活传统,包括民族与民俗特色节日、生活方式、家庭传统和乡村居民的公众参与。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非物质的,如语言、艺术与设计等。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衰落促使农村地区必须寻求发展新的经济,而且必须发展新的自我意识,即艺术和文化的可持续性。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体现在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价值创造等方面。艺术、文化和遗产越来越被视为不仅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享受,也是这些农村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础。文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逐渐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中,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与衰退的关键性因素和最终解释变量,而文化产业则是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乡村文化产业的重构契机同样来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乡土文化既受到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同时本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形成复兴的态势,为文化的保护开发并转化为经济利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化产业的形式可分为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实践的方法和习惯等,但是一些文化资源并不以物质载体为体现,如乡村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等。
对文化导向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大城市和大都市地区的再生,其次是农村地区和小城镇[4]。如今,以文化为导向的乡村发展模式在欧洲已经较为成熟,中国也在探索围绕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式。这种以乡村本土文化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在后文中简称为CRR(Culture-led Rural Revitalization)模式。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再加之乡村发展背景和战略方针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不同的CRR 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文化节日与活动以及乡村景观的营造。
乡村历史悠久的遗址和传统房屋是这片地区过去生活方式的最重要证据,对乡村土地环境特征起着核心作用。因此传统建筑的社会和文化相关性显得如此重要。关于乡村建筑的保护,通常利用乡土材料与传统技艺进行修复与更新,须做到形式对应当地尺度,建筑方式适应当地气候等条件。若是乡村建筑的开发以旅游为途径,则对建筑功能进行保留或者转化,从而适应当地发展需求。对于乡村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有助于通过刺激新的经济活动创造就业机会,如促进文化旅游,同时保留关于农村文化的宝贵信息来源,恢复当地建筑技术,鼓励社区意识,并使村庄和农村地区对游客更具吸引力[5]。
乡村传统节日与活动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反映着当地的习俗、信仰、历史、文化等,可以被看作文化传统或标志与举办节日的社区相关的宗教或历史事件。事实上,节日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非常普遍,节日专门用于保护当地的遗产和习俗以及创造性的收入,甚至有这么一种说法,游客们着迷于各种传统和遗产庆祝活动,以至于许多人根据节日的时间选择参观一个地方。并且节日可以向游客展示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民族背景和文化景观,特别是真实的文化氛围[6]。重点是农村地区如何以反映地方特色和可持续的方式,保持和增加当地经济和生产价值,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优势,除了考虑经济方面,乡村居民经历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也至关重要。
乡村景观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建构,保留着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印记,存在于人类考虑到其自然组成部分而构想或在一定程度上规划的状态中,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演变,是乡村文化生存的基础与土壤。乡村景观往往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来人口与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Agnoletti②(2014)提供了一组数据,“被归类为乡村的景观占欧盟领土的95%。此外,66%的欧盟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创造了欧盟总价值的45%。”说明了乡村景观对于欧洲国家的经济价值以及重要性[7]。以英国为例,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后,依然保留了乡村典型的风景特征和田园风光,并且将乡村景观提升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政府提倡多元价值的平衡和多功能的融合,对于乡村景观特征的维系、乡村景观资源的协同管理和乡村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都是促进英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8]。
关于CRR 模式的优点:(1)传统文化和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表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才可以可持续发展,具有文化同质性的世界是没有吸引力的。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在乡村地区可以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利用文化资源让乡村更具有吸引性[9]。文化导向的乡村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景观条件的改善。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复兴。(2)文化旅游产业在满足乡村居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发展的优势,更好地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10]。(3)CRR 模式对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乡村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乡村不再只是老人和小孩的居住地,乡村正以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吸引着年轻人的到来,乡村文化在年轻化的群体中传播影响。
总之,对CRR 模式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景观的改善;其次,CRR 模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最后,CRR 模式可以吸引年轻人,改善乡村“空心化”的情况。
然而,CRR 模式的实践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加速着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坏与自然资源的消耗;(2)乡村文化的延续主要依靠于本地居民,本地居民也从中受益,包括乡村历史建筑与乡村景观的拥有权,CRR 模式会难以避免地影响到乡村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居民群体的权利[11];(3)CRR 模式对于乡村文化的挖掘,需要长周期的资金投入,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在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方面会具有难度,乡村振兴过于依靠文化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12]。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牵涉到多方利益,外部资金的介入会产生利益争执,从而影响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乡村建筑与景观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以文化为乡村发展核心对乡村文化要求较高以及导致经济收益缓慢等问题。
从19 世纪中叶到“二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促使城市的数量、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和农业生产却发展缓慢,逐渐走向衰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乡村振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走向复兴的过程。“二战”后,工业化和城镇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众多城市问题,如公共卫生差、住房条件差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等,社会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乡村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者们的重新关注和研究。之后,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CRR 模式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以及开展文化相关节日活动、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使乡村走向了复兴之路。但是,当前的CRR 实践模式依然存在许多挑战,乡村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实际改善,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乡村文化延续性等都向CRR 实践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改善这些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Christopher Ray:就职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农业经济与食品营销系农村经济中心。
②Mauro Agnoletti:就职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农业、食品和林业系统系景观与文化遗产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