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乐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近年来,“原生态”一词被国家、省部级领导人多次提及,并在《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楼阳生在山西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2019年10月,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交通控股集团公司调研时提出“打造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进一步改善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加快促进路域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全面打造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原生态高速公路绿色走廊。
“原生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事物最初始的、自然生成的、自发的、无人为因素影响的,事物最原始的面貌[1]。从自然生态学的角度看,原生态即:“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构成的整体,是生物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生存面貌和表现特征”[2]。
“绿色走廊”(greenway)即:“连接人与自然的各种线性开敞空间,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小气候具有重要作用”[3]。
根据对“原生态”“绿色走廊”等概念的解析,结合高速公路特点,得出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的概念: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在通过人为手段恢复并达到区域建设前自然状态的高速公路线性开敞空间。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大众出行的重要选择,自然、美丽、和谐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是“高速公路为人民”的重要体现。面对国家、省内行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持续提高的形势,山西省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打造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因地质条件、地势地形、自然气候等特点的影响,山西省寒冷、干旱、沙化等各类不良地质区域面积广泛。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山体造成大量的开挖,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砂性黏土、硬质砂性岩、风化岩石、岩面等众多不良地质问题的显现,原生态修复及营造难度较大。此外,受山西省自然气候影响,常年易出现极端气候,为原生态植被修复带来诸多困难和不良影响。
自“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理念提出至今,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的建设实践中,尚无较为完善的建设技术指南和评价标准,如何对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指导及评价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规划设计选线穿越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林地,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生物多样性,影响湿地生境及功能,加重区域水土流失程度。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建设需要充分、合理的前期规划,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重要性的认识,未能按照其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导致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对标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的建设要求存在较多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的设计实施。
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设计营造中,只注重植被的形式美,过多选用常绿树种,对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建设的目的、内涵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设计中缺乏对原生植被保护与修复的理念,常出现植被种类、植物配置、设计形式盲目选择、照搬照抄的现象,造成种植植被单一、外来物种入侵、原始风貌破坏、植被退化等问题。此外,针对不良地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往往缺乏合理适当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使原生态绿色走廊的建设目标和效果大打折扣。
原生态绿化建设中“绿化先行”理念落实不到位,“开挖一级、防护一级、绿化一级”的“三同步”施工方法缺乏实施落实。新建路段植被成活率低、绿化覆盖率低。在一味追求绿化覆盖度时,忽略植被生长特性,过度密植堆栽,导致植被生长空间不足。应根据植被特性,选择易成活、萌荫性好、耐贫瘠且较适宜路域地质、工程、环境特点的原生植被物种,并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阶段,有效落实“三同步”施工方法。
原生态绿化施工结束后,常因养护管理意识、能力不足,出现养护管理不及时,造成植被死亡或生长不良的情况。因高速公路区域环境的特殊性,距市区较远,存在较多的高陡边坡,绿化养护不便且难度大。受极端天气影响,干旱缺水时多应用洒水车喷洒养护,养护粗暴,易对边坡防护和植被草籽产生冲击,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影响原生态绿化营建效果。应在原生态施工阶段增加智能化远程养护设备及装置,根据现场实施状况开展养护,防止因养护不及时、养护条件差、养护粗暴导致的原生态绿化修复效果不佳和边坡稳定度降低。
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要在满足道路安全通行的条件下,将最大化还原自然生态作为前提和目标,通过原生态景观营造手法来减弱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进一步优化沿线生态系统。因此,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应秉持与生态景观和周边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4]。
原生态绿色走廊的建设在各方面都应以司乘人员为出发点[5],以保证交通安全为前提[6],这就要求原生态绿色走廊营建首先应满足行车安全需求,再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思维习惯,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利用原生态景观植物造景方法,在植被群落组合、色彩搭配等方面寻求变化,避免单一景观使驾驶员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规划时,应统筹沿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工程特点,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区域生境的破坏,保护原有生态环境。此外,应对规划区进行空间敏感度调查,确定其保护价值[7]。对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营造要做到近期与远期建设相结合,在充分考虑近期景观风貌的同时,也要注重未来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人文哲思中强调万事万物遵循“师法自然”。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营建应坚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追求生态景观的艺术境界,使设计体现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景观绿化营造时,应根据区域植被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乡土树种借鉴自然的植被群落形式进行植物配置,引导司乘人员发现自然、感受自然,减少整齐呆板的现代化设计与自然生态化的冲突感和空间冷漠感。
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营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高效的生态防护与修复技术措施减弱、修复沿线动植物的生活环境。降低对野生动物通道的破坏,为野生动物创造新的适宜生存的空间[8]。实现通过人工辅助来实现修复生态—自然恢复自我调节—反哺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塑造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弹性边界还需要打造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性,从而实现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作为当今高速公路新建、改扩建及生态维护管理的新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高速公路原生态绿色走廊的概念、问题与不足、建设内涵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山西省高速公路生态建设发展,努力把高速公路打造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生态绿色走廊,实现高速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交通运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奋力谱写公路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