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翁姆
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组织和领导特性,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为世界现代化走向提供了新的参照系。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包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1]2021年8月,他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领悟共同富裕的价值蕴意、探究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别于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矢志不渝的重要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为之不懈奋斗,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历史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实现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公平分配,确保“耕者有其田”,从而为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此纲领明确“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打土豪,分田地”,为此制订《土地管理问题议决案》《井冈山土地法》等制度,其本质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为工业化扫清了障碍,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与基础,也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3]这是我们党首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与同年提出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联系在一起,为走集体化道路提出了农民易理解所接受的美好愿景和重要概念。[4]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全面实行了公有制经济,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实现了农民“共有共管,共劳共富”,防止了两极分化,为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的认识,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起初简单的“工业化”过渡到“四个现代化”,逐渐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得以发展,但是后期过度追求平均主义,极大抑制了人民的积极性,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对此,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1979年,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依据邓小平同志指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之家的目标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成为社会主义在民生方面的终极目标。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一步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壮举。新时代新征程中,将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对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道路和步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并明确指出“共享理念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二步为到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彼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7]这表明一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促进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而是长期渗透、融入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8]再次明确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即缩小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更加凸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人民富裕程度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从量的角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以规模巨大的人口实际为出发点,以全体人民而非部分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另一方面,从质的角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共同富裕主体是人,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前提,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富裕倾注了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切观照,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9]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无可比拟的。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而不仅是一部分人迈进现代化社会,这与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0]“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11]无论是现代化建设还是共同富裕的主体都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充分彰显了全民性特征。这种特征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人口规模巨大对共同富裕而言既有优势,又有难处。优势体现在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仍有不少难处亟待解决,包括我国城乡、地区、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有待增强。如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收入为1)约为2.5,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9.2万亿元、25.0万亿元、24.0万亿元和5.6万亿元,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超过国际标准0.4的“警戒线”。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M/OL].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2022-01-18].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中国共产党尽管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要以全体人民的整体性利益为着力点,在新征程上继续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物质和精神富裕的相统一。共同富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样要求实现人民精神上的充盈与物质上的富足。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首次将精神生活富裕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之一,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其中,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2]人的本质即需求的丰富性,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多重需求的实现。也就是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的丰盈、更需要精神的饱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同样,这里的美好生活不再单纯是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满足各种“精神富足”需要。建设现代化、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高度的统一性。[13]以“双重富裕”为基础的美好生活需求,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都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样态,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新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方向。[14]
现代的共同富裕在传统“物质富裕”的观念基础上返本开新,是与人的需要的多样化和高级化,特别是与人的美好生活向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整体性文明进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紧密关联的。[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16]“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不和谐的发展必然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发展,必然会导致文明的衰落。这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生态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7]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不再是GDP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的单向度目标,更需要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上,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明确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区别于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对和谐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植于中国哲学传统,蕴含着“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8]中国的共同富裕追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是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新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养懒汉”“等靠要”的欧式福利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脱贫攻坚的胜利,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全球发展倡议等都无一不表明,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竭诚帮助他国减贫,实现共同繁荣富强。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共同富裕是国家战略、社会目标和个体需求的内在要求。“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不同层面的目标,共同富裕可概括为要实现“量”“质”的统一,[19]从量而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质来看,要满足人民对物质、精神、生态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量”而言,共同富裕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进入国际公认的相对宽裕阶段;形成世界最大规模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等。但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低收入群体规模偏大,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体系仍有不足。因此,需要“量”上下功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解决“量”的问题,重点是要做大“蛋糕”同时切好“蛋糕”。做大、做优“蛋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0]共同富裕和现代化道路的逐步推进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推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从不断巩固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规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及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21]
另一方面,切好蛋糕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分好蛋糕不光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公正,更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事实上构成了继续做大蛋糕的重要条件”。[22]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与收入分配、财富分化存在较大张力。对此,首先需要完善分配制度,三次分配统筹发力,让财富分配更趋合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形成橄榄型的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低收入群体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占总人口28%左右,与实现共同富裕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财富之源。就业的不充分、质量不高对收入水平、收入差距都可能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可通过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统筹城乡就业体系等方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后,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人民生活安全网、社会运行稳定器、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法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人稳定安全的预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使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不断增强;以慈善事业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次分配作为有益补充等。
共同富裕的“质”体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共同富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物质财富增长,止步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是以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多方面为表现形式。推动共同富裕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为目标指向,在多方面、多领域下功夫。只有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和生态良好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时代特征,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需要重视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增强人民精神信仰提供人文底蕴和文化支撑。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发展目标,通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手段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从而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3]最后,发挥好共同富裕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的压舱石作用。中国携手各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向全球分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各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作出新贡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