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顺元 ,黄佳慧
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桂平市第一中学,广西 桂平 537299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虽然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相比过去也更为丰富,但由于对自然过多的索取、掠夺和破坏,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进行全球生态治理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但是,由于利益纷争、政治矛盾、民族宗教争端等问题,世界各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上经常相互对立、分歧冲突,难以形成合力。面对全球生态治理的重重困境,习近平提出了全球生态治理观,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理论,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研究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的生成有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习近平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借鉴并吸收当代国外生态治理的经验,最终在总结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全球生态治理观。
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是妥善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基本遵循。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继承和发扬者,习近平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源泉,结合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旨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生态治理观。一方面,习近平将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融入全球生态治理观。马克思认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条件,因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161。可见,马克思主张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如果自然界受到严重破坏,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自然,将自然放在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但在此过程中,人类应深刻理解和重视大自然对人类自身的重要性,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在自然环境完好的前提下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内容为基本依据,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另一方面,习近平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融入全球生态治理观中。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1]571。显然,马克思认为共同体能为个人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共同体是维系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发生的部分原因就是有些国家只顾自己的利益,不能团结起来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协同治理,这些国家忽略了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密不可分,只有组成共同体才能发展,独立发展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实现的。习近平在立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世界各国应在生态领域加强合作、齐心协力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共同建设攸关人类共同命运的良好生态世界。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生成的直接思想源泉,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思想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关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对于这些生态智慧,习近平加以继承,将其融入自己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中。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是其生成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表明自然界有其客观存在的运行规律,主宰着世界万物。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应尊崇和顺应,而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只有顺应时节才能更好地发展。朱熹主张“仁民爱物”,他认为人类爱的对象不应局限于人类,还可以包括世间万物。也就是说,人类应与世间万物共生共存,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在改造自然时绝不能违背规律。另一方面,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吸收了中国传统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道法自然是核心内容,人、地、天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三者和谐相处、相互尊重。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能只顾着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忽视了自然界有其可承受的范围。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要与自然合二为一,遵循自然之道。习近平在继承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和传统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提倡打造和谐宜居的绿色家园、把世界建设成清洁美丽的人类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生成的历史立足点,而国外生态治理理论则是其参考和借鉴的对象。西方发达国家因进行工业革命而忽视生态保护,最终酿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西方学者开始意识到人类应注重生态保护,并反思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西方学者在反思的过程中注意到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存关系。德国学者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不直接分析生态危机,而是先对文化危机进行分析再引申到生态危机,提出了“敬畏生命”的思想。施韦泽认为:“我们越是观察自然,我们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7]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不应该只包括人类自己的生命,还应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佟立在《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一文中指出,“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思想将伦理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物界,提倡尊重一切生命”[8]。美国的奥尔多·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认为道德伦理不应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道德伦理。因此,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认为大地是一个共同体,而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利奥波德指出:“人类只是成千上万的复杂生态物种系统中的增添物之一。”[9]在大地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为生态系统的运转贡献了一份力量。因此,人类应把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放在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重每一个成员,而不能凌驾于共同体之上。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提示人类应该尊重大地、保护自然,如果不热爱大地,不尊重它的价值,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面对全球的生态危机,习近平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生态理论的有益成果,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为人类应把自然放在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理论上看,国外生态治理理论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生成的理论借鉴。但从实践的角度看,包括中国经验在内的全球生态治理经验则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形成的现实来源。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进行全球生态治理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主动交流借鉴生态治理经验,努力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国际社会进行生态治理的实践既为人类留下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需要总结。一方面,习近平吸收了全球生态治理的有益经验。世界各国在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意识到各国国情各不相同,所面临的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生态治理经验时需要仔细分析,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合自身的有益经验,而不是不加思索地直接照搬别国经验。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10]他认为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进行生态治理,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建设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习近平吸取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失败教训。在全球生态治理上,世界各国经常发生利益冲突,乃至相互对立,无法协同治理全球生态,使全球生态治理出现了主体缺失的情况。某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持本国既得利益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它们享受着全球生态资源带来的好处,却逃避全球生态治理的职责,对要承担的生态治理责任斤斤计较、尽力推卸,甚至想把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任务完全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而自己却置身事外、毫不理会。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是全球生态资源的受益者,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方,因为发达国家不仅在工业革命时期对生态造成破坏,还在当前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认为自身承担更多的责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确的,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才是合理的做法。对此,习近平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10]习近平明确提出,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世界各国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见,全球生态治理的经验教训促进了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的形成,是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生成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认为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归宿,绿色发展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动力,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原则。
全球生态治理的目标是要营造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人类必须共同坚守和维护的底线,也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生活的生态财富。在人类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提倡和主张全球生态治理正当其时。一方面,全球生态危机正日益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存生活,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做出反应,对全球生态问题进行治理。习近平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11]如果人类再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改善生态环境,那么人类最终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另一方面,在物质财富越发丰富的今天,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愈发强烈,这种追求不仅是生活消费品方面,更包含着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基于此,习近平提出了将世界建设成清洁美丽绿色家园的倡议,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应当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归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12]习近平建设清洁美丽绿色家园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人民良好生态环境诉求的回应,表明了中国肩负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全球共建清洁美丽绿色家园,还在行动上推动践行这一观点。习近平认为:“各国应坚持绿色低碳,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3]在国内,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国内坚持绿色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用生态科技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这些举措最终就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把世界建成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在国际上,习近平坚持并宣传绿色发展观念,主张绿色投资,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改善生态环境,主张与世界各国合作治理全球气候。中国在国内、国际领域上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努力修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力推动了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的建设。
生态环境良好与否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而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走绿色道路则事关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否。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各国为了更快地发展,往往会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工业污染对环境的损害往往是巨大的,不仅会危害某个局部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例如,1940 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四百余人死亡、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使水俣湾地区居民出现神经性中毒病症、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导致人们遭受核放射危害并对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习近平吸取全球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运用新的视野审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14]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有效方法,能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的步伐。绿色发展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促成全球生态治理成功的重要动力。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生态发展和治理提供基本遵循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生态治理提供思路,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习近平要求世界各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运用绿色科技促进生态治理,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美好地球家园。”[15]中国在国际上与世界各国共享生态治理成果,向国际社会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化建设,进行绿色投资,努力满足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使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发展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巨大动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全球生态治理作为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共商主要指坚持开放原则,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开放治理理念、治理政策和治理机制,让多方积极发言,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在治理过程中呈现共同商量的开放局面,不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封闭治理情况。共建强调多方共同参与,即多元主体之间合作治理全球生态。多元主体不仅指世界各国,也指非国家行为主体。共享强调多方共同享有成果,即:既然多元主体都为全球生态治理付出了努力,那么全球生态治理的成果就应该由参与治理的各方共同享有,实现共赢局面,不能一方独占。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遵循体现了其对全球生态治理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有助于集中世界各国的力量齐心协力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实现全人类共赢。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例如,中国参与制定《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巴黎气候协定》等协议,以形成公平合理的生态治理方案,与各国一同根据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协议进行全球生态治理,为把世界建设成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让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良好生态福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每个国家都有守护的责任。但是,目前各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人力、财力、能力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具体承担的责任应当有所区别。对此,习近平提出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一方面,世界各国应共同承担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因为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要想实现永续发展的梦想,就必须保护好唯一的地球家园。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对地球这个人类家园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良好协商、互为尊重,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协同治理全球生态,努力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全球生态治理责任是有区别的。习近平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10]。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为了发展经济对生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煤矿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日本明治时期的足尾矿毒事件造成田园荒芜、生态系统毁坏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意识到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把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清洁了自己却污染了他国。历史和现实证明,发达国家对全球生态危机难辞其咎。发展中国家处境艰难,“发展中国家既要承受生态恶化的恶果,也要解决本国贫困问题,在应对全球生态治理上处于劣势”[16]。因此,世界各国应承担有区别的责任,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承担相应的生态治理责任。发达国家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生态治理上多作表率,发展中国家则需对全球生态治理做出符合自己能力和要求的贡献。
习近平以全新视野提出了全球生态治理观,准确回答了为什么治理和怎样治理全球生态的问题,引领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而且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新方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修复生态系统,努力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建成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智慧,促进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我国的生态建设,倡导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就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一方面,习近平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维护好生态环境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倡绿色发展观,坚持以绿色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可见,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丰富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就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理念。另一方面,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拓展到全球范围。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聚焦国际间的生态治理,提倡建设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主张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关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关注到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视野和开辟了新境界,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加快了建设清洁美丽绿色家园的步伐。
当前,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但大多数国家却未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一些国家互相推诿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应承担的责任,导致人类社会无法携手进行全球生态治理。针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困境,习近平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首先,进行全球生态治理应坚持“建设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的理念。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归宿。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世界各国不联手对全球生态进行治理,那么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将无法解决,地球也就成为不了人类的“清洁美丽绿色家园”。其次,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动力,也是时代的潮流,人类社会发展应以绿色发展观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应以绿色发展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再次,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10]。共商共建共享是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遵循。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如今共同的家园出现了生态问题,世界各国就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制定应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协议,形成公平合理的生态方案,协同治理全球生态,使全球生态改善的利益由全球人民共享。最后,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世界各国对全球生态治理责无旁贷,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又需根据各自的情况承担不同的生态治理责任:发达国家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生态治理上多做表率;发展中国家也需做出努力,不能放弃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习近平的这些观点回答了国际社会应怎样进行全球生态治理的问题,指导人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理论。
当前人类文明处于后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跃进的过渡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和担当。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目标是什么?应当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亟需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很好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一方面,习近平提出的把世界建设成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有效行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世界各国才有努力的方向,携手合作才有基本的可能,全球生态治理的进程才会被推动。习近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的生态文明目标正是为此而提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一种美好展望,这个美好展望会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努力进行生态治理。虽然把世界建设成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需要漫长的时间,但美好目标的提出让世界人民有了奋斗的方向,这会坚定世界各国进行生态治理的决心,从而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习近平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遵循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向。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良好协商、互相尊重、携手共治全球生态环境,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成果。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遵循回答了世界各国应怎样进行全球生态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有助于推动世界各国齐心解决生态问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确立行动准则。
全球生态治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的全球生态治理出现了重重困境,全球生态治理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的全球生态治理观是对当前全球生态应该怎样治理的科学回答。习近平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思想来源,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借鉴了西方生态理论的成果,并在总结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中提出了凝聚中国智慧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习近平全球生态治理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也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指明了新的方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