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逍
(柳州银行,广西 柳州 545006)
2017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III:后危机时代改革的最终版》(以下简称“巴III最终版”),这是继2012年12月发布的《巴塞尔III:一个更加稳健的全球监管框架》后,又一里程碑式的文件。巴III 最终版于2022 年1 月1 日起在其成员国分阶段实施。2021 年10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无论是巴塞尔协议的发展演变,或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还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发布,趋势都是资本定义更加严格,实际资本充足率要求持续提高,旨在增强银行的稳健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巴III最终版实施和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正式确立之初,分析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探讨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调节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巴塞尔协议颁布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监管影响的研究从未间断。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普遍认为,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如巴塞尔协议中更严格的资本标准和实际上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会使部分银行产生“信贷紧缩”效应(Kiema &Jokivuolle,2014;Hahn,2015;Sivec &Volk,2017)。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刘斌,2005;曾刚等,2011;刘冲等,2017)。银行应对资本监管压力所采取的调整方式,因样本时间和国家不同、样本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不一样而存在差异。Francis&Osborne(2012)运用1996—2007年英国的数据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缺口越大的银行,其贷款和资本增长都越快;Lepetit et al.(2015)运用2002—2010年17个欧洲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当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目标充足率时,会通过发行新股票来提高其资本率,而不会通过减少贷款来提高资本比率;然而Deyoung et al.(2018)运用1998—2012年美国的银行数据研究发现,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越大,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率越低,银行会更多减少贷款规模和表外业务;金钊等(2020)基于2011—2017 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资本短缺的银行主要通过减少风险加权资产而不是增加资本来调整资本充足率。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关于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较多,而将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直接和间接影响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对于不同资本监管压力下,银行调节资本充足率的方式也暂无定论,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分析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探讨不同资本监管压力下银行调节资本充足率的途径,这对于银行应对巴III 最终版在我国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参考Heid(2016)对于银行部门模型的基本构建,把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所确定的目标违约概率纳入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资本监管要求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的影响。
某家代表性银行可投资于两项资产:无风险的国债(B)和有风险的贷款(L)。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方由国债和贷款构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由存款(D)和权益资本(E)构成。
模型基本假设如下:忽略存款的利息支出和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的利息收入;短期内银行不能追加额外的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的增加来源于留存收益;假如借款者出现违约,银行会在当期核销损失。
银行预期实现利润:
式(1)中,π代表银行利润;ρ是贷款利率;r是国债收益率;s代表期末若借款人违约所造成的贷款损失率,即违约概率PD与违约损失率LGD的乘积。
期末资本监管部门检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预期在期末可用于审核的资本为E+π。
银行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意味着放弃了把它们投资于债券或其他生息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因此持有资本实际上是有成本的。但是银行也必须持有一定的资本以抵御非预期损失,并满足资本监管部门、市场纪律和公众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这时候银行就会根据自身的风险厌恶程度来决定一个银行对于资本监管部门的目标违约概率p:
式(2)中,k0是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要求;w是风险资产(在此模型中即指贷款)的风险权重。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p值定得越小。
综上,这家代表性银行的行为方程和约束条件如下:
在此模型中,银行可以通过确定最优贷款规模L来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由于π随L、B单调递增,因此银行目标违约概率p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银行要满足的主要条件。
把(3)带入(4):
贷款损失率s是一个随机变量,银行无法确切地预测当期真正实现的s。假设银行知道s的概率分布函数,且标准化的贷款损失率()s-的分布函数服从F分布,其中是s的均值。上述描述的数学表达为:
由式(6)和式(7)可得:
θ为F 分布的上a分位数,其经济意义可以描述为反映银行风险厌恶程度的参数,风险厌恶程度越高,θ越大。
把(5)带入(8),整理得到:
监管部门设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k0是一项约束性措施,注意到:
式(10)表明,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信贷规模越小。监管部门设定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如果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或低于这个标准,那么该银行就会受到多方面限制:其继续放贷的空间缩小,还会丧失获得高收益信贷项目、推出新型金融产品的机会,监管部门还将限制其业务扩张和增设分支机构,并在市场准入、对外投资等方面予以限制,更严重者会被强制进行资产重组或者接管、清算等严厉制裁(Kopecky &VanHoose,2004;戴金平等,2008)。实际上,资本充足率作为核心监管指标之一,反映银行稳健经营与风险抵御能力,各银行自身及公众对资本充足率的实际要求会更高。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发放贷款时会考虑自身的资本情况,避免因风险加权资产增长过多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过大。因此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存在本身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信贷规模。这一观点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一致(Tanaka,2002;温信祥,2006;Charni &Cosimano,2010)。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说1,即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
假说1:资本充足率要求会抑制银行信贷增长。
式(11)表明,银行权益资本随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而上升。权益资本作为资本充足率分子项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促使银行提升权益资本的动机增强。式(12)表明,银行信贷规模与权益资本同向变化。一般而言,银行的权益资本越充足,其放贷空间就越大。式(11)与式(12)作为链式反应,由此推断出: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促使银行提升权益资本→信贷规模随之扩大。这样就与“资本充足率要求抑制信贷规模增长”的假说似乎产生矛盾。注意到,式(13)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会降低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刺激作用。由此合理的推断是: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促使银行提升权益资本,但是只有资本充足率水平提升到满足监管、银行自身以及公众的要求或期望之后,权益资本的继续提升才能刺激银行信贷规模增长(Allen et al,2011)。资本充足率要求越高,银行超额资本缓冲越小,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刺激作用越弱(成洁,2014;Valencia,2016)。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说2和假设3,即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间接影响。
假说2: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会促使银行提升权益资本。
假说3:权益资本提升能刺激银行扩大信贷规模,这种刺激作用随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而减弱。
前文已从理论方面探讨了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这一部分将从实证的角度,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数据,通过定量方式检验资本监管对我国银行信贷的影响。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推断出的假说,首先检验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loan表示贷款;c是截距项;reg表示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根据reg的大小再引入两个虚拟变量dm1和dm2,分别表示面临高资本监管压力和中等资本监管压力;X表示银行特征变量;Y表示宏观经济变量;ε是随机误差项。
接下来检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equ表示银行的权益资本,取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模型(15)设置了两个交互项:reg*dm1,reg*dm2,用以考察不同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检验不同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权益资本变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两个交互项:equ*dm1,equ*dm2,用以考察不同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
本文运用面板GMM 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工具变量(IV),可以较好地处理内生性与滞后变量的问题。面板系统GMM 估计选择变截距个体固定效应,工具变量选择二阶段估计(2SLS)。上述面板回归方法选择能减轻模型的内生性,2SLS 还能降低异方差的干扰。
关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reg),本文借鉴Godlewski(2004)的方法,令:
其中,reg为资本监管压力,反映的是基于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监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商业银行形成的压力;thr为资本监管要求;cap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取相对于reg和thr滞后一期的值。本文认为资本监管要求从首次提出就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事实上的监管压力,因此2011 年二季度之前,thri,t取8%;从2011年二季度至2021年二季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取11.5%,其他银行取10.5%;2021年三季度按正式公布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要求取thr的值。根据reg的大小,再引入两个虚拟变量dm1 和dm2,分别表示面临高资本监管压力和中等资本监管压力:
关于银行特征变量(X),根据银行部门模型:L=L(r,E,D,θ,k0,w,ρ),表明银行信贷会受到存款(D)、资本比率水平(E,w,k0)、资金价格(r,ρ)、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θ,)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本比率水平相关变量单独进行重点讨论;资金价格实证模型中将其纳入宏观经济变量;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主要由银行的不良贷款率(NPL)来体现,即银行特征变量(X)包括存款和不良率,实证模型中变量的符号分别为dep和npl。
关于宏观经济变量(Y),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g)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或LPR。我国从2019年8月20日开始正式采用LPR,在此之后的资金价格取一年期的LPR,在此之前取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变量符号统一用lpr来表示。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样本的大小,本文选取我国较早上市的16 家商业银行2004 年一季度至2021年三季度的相关季度数据。16家商业银行的季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银行的报表或报告,部分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Focus)。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或LPR 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名义利率一般黏性较大,呈跳跃性变化,实证中选用实际利率。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物价指数)-1。物价指数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代表,CPI的月度环比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用月度环比值连乘可以得到季度环比值。
为了尽量避免数据不平稳造成的伪回归和降低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实证研究对各银行的存款、贷款和权益资本变量取的是其变动率。
经过数据预处理,现在对实证模型系数进行估计。实证模型(14)~(16)的估计结果见表1。其中,第(1)列为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第(2)列为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第(3)列为不同资本监管压力下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第(2)、(3)列合起来为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的间接影响。
1.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模型(14)检验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从表1第(1)列的模型回归估计结果可见,各变量均能显著解释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动,表明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银行存款、不良率、利率、GDP 增长率等均能对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显著影响。模型中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reg)的系数为负数,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规模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某家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每上升1个单位,信贷规模增长就会下降约0.37 个单位。当某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于资本监管要求时,资本监管压力(reg)为正,该银行面临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压力为正,此时银行贷款规模会受到抑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越低,或者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越高,都会使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变大,此时银行信贷规模受到的抑制程度就会更大。反之,若某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高于资本监管要求,资本监管压力(reg)为负,则该银行持有超额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信贷扩张的冲动,导致信贷规模增长。还注意到,重度监管压力(dm1)和中度监管压力(dm2)的系数也均显著,都小于单独的资本监管压力(reg)的系数,而且重度监管压力(dm1)比中度监管压力(dm2)的系数更小,表明银行面临更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其信贷规模增长受到的抑制也更严重。
表1 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直接与间接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
至此实证模型结果验证了假说1,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越大,其信贷规模增长受到的抑制越明显。
2.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的间接影响。接下来通过模型(15)检验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从表1第(2)列的模型估计结果可见,资本监管压力、银行存款、不良率、GDP增长率均能显著解释银行权益资本的变动;而利率、两个包含区分资本监管压力程度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对银行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不显著。注意到,当某家银行面临较低的资本监管压力时,dm1=dm2=0,此时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仅需看非交互项资本监管压力(reg)前面的系数;模型中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reg)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在资本监管压力较小时,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增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此时资本监管压力每上升1个单位,权益资本增长就会随之上升约0.2个单位。当某家银行面临重度或中度资本监管压力时,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的影响分别需要看交互项资本监管压力×重度压力(reg*dm1)和资本监管压力×中度压力(reg*dm2)的系数;而模型中这两个交互项的系数都不显著,尤其是资本监管压力×重度压力(reg*dm1)的系数,不仅不显著,甚至还为负;表明当某家银行面临重度或中度资本监管压力时,资本充足率要求难以促使其在短期内增加权益资本。在实际操作中,若一家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由于外部评价、评估以及投资要求等原因,此时它往往更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外部补充资本;面临较大资本监管压力的银行更倾向于通过减少风险资产,例如贷款投放,来试图提升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
至此实证模型结果为假说2 的成立补充了前提条件,表明当银行面临较小的资本监管压力时,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权益资本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当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资本充足率要求难以促使银行权益资本实现提升。
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16)检验不同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权益资本变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从表1第(3)列的模型估计结果可见,资本监管压力、银行存款、不良率、利率、GDP 增长率、权益资本均能显著解释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动;而两个包含区分资本监管压力程度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对银行信贷规模变动的影响不显著。注意到,当某家银行面临较低的资本监管压力时,dm1=dm2=0,此时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仅需看非交互项权益资本(equ)前面的系数;模型中银行权益资本(equ)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在面临较小资本监管压力时,权益资本增加对银行信贷规模增长有较明显的刺激作用,此时权益资本每增加1个单位,银行信贷规模增长就会随之上升约0.2个单位。当某家银行面临重度或中度资本监管压力时,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分别需要看交互项权益资本×重度压力(equ*dm1)和权益资本×中度压力(equ*dm2)的系数;而模型中这两个交互项的系数都不显著;表明当某家银行面临重度或中度资本监管压力时,即使权益资本增加,也难以促使其在短期内加速信贷投放。在实际操作中,若一家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此时即便该银行能通过内部或外部渠道增加权益资本,它往往也不会立即相应扩大信贷规模,而是依然严格控制信贷投放,先提升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以减轻资本监管压力。
至此实证模型结果基本验证了假说3,表明仅当银行面临较小的资本监管压力时,权益资本提升才能刺激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当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即便增加权益资本也难以使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即权益资本增加对银行信贷规模扩大的刺激作用,随资本监管压力增大而减弱,甚至失效。
为了检验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运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参考Jacques &Nigro(1997)的方法,在这一部分用非线性的超额资本缓冲(buf)替代资本监管压力(reg)进行稳健性检验。
其中,buf为超额资本缓冲,反映的是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cap)超过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thr)的程度,银行超额资本缓冲越大,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越小。此方法考虑了资本监管要求与银行风险资产或资本充足率变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thr与cap的取值与前文一致。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证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2 第(1)列表明,超额资本缓冲能促使银行信贷增长,而资本监管压力抑制银行信贷增长。第(2)列表明,若持有超额资本缓冲,银行会适当调减权益资本;但是当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超额资本缓冲对银行权益资本变动的影响不显著。第(3)列表明,只有当银行面临较小的资本监管压力时,权益资本增加才能刺激信贷规模扩张;若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权益资本变动对信贷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替换了主要自变量的度量后,前文基准回归的结论仍然成立。
如前所述,实证检验发现在不同的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银行信贷和权益资本的调整变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本部分进一步讨论,在面临不同的资本监管压力时,银行是如何调整权益资本和信贷规模的。这一部分的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各变量符号的意义与前文相同。该模型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属于动态面板模型,该部分依然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 方法进行估计,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滞后变量与内生性的问题。模型(21)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表3 的模型估计结果可见,贷款变动、贷款变动×重度压力、贷款变动×中度压力的系数均显著,表明无论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大或小,银行都会通过调整信贷规模来调节资本充足率。权益资本变动的系数显著,而权益资本变动×重度压力、权益资本变动×中度压力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只有在面临较小资本监管压力时,银行才会通过调整权益资本来调节资本充足率;而当银行面临较大资本监管压力时,调整权益资本对调节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并不大。当银行面临重度或中度资本监管压力时,若想仅通过增加权益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时候银行通常会先减缓信贷投放以缓解资本监管压力。模型(21)的实证结果与模型(15)(16)得出的结论逻辑上是连贯一致的。
表3 不同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下权益资本与信贷规模调节的模型估计结果
在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的形势下,本文分析资本监管对我国银行信贷的影响。通过银行部门模型,提出理论假说,并以我国1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用面板回归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发现,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信贷有直接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为:资本充足率要求形成的资本监管压力会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越大,其信贷规模增长受到的抑制越明显。间接影响为:银行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程度不同,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权益资本的提升效应,以及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刺激作用会呈现差异,当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监管压力时,资本充足率要求难以使银行权益资本提升,权益资本对银行信贷的刺激作用失效。
进一步探讨不同资本监管压力下银行调节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当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大时,银行会对信贷进行调整以调节资本充足率;而当面临的资本监管压力较小时,银行会同时调整信贷和权益资本。
由此可见,资本监管在防止银行风险过度积累、保障银行稳健运营的同时,也会对银行信贷增长产生一些其他影响。资本监管部门需合理考量和不断优化资本监管政策的实施。由于国情和银行个体特征的差异,巴塞尔资本监管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信贷增长,这就需要我国监管部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和我国银行的具体情况,实施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能促进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资本监管政策。
对于资本不足、存在较大资本监管压力的银行,在保证自身审慎和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做好资本补充规划和信贷投放计划,避免在资本达到监管要求前出现信贷规模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对于资本充足率刚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应做好资本充足率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稳健投放的同时,注重轻资本业务的发展,防止因资本充足率下降和监管压力增大而引起信贷出现较大波动。对于资本充足的银行,则需要做好资本的长期规划和分配,将资本充足率目标确定在合理的区间内,既要保证资本不会被过度消耗而阻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防止因保留过多资本而造成的信贷投放受阻,出现“不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