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 孙延波
肾结石是良性泌尿系结石的一种,是由于不同原因而形成的石块样或砂石样病理产物,在结石病变中有较高的发病率[1]。肾结石本身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但结石嵌顿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耐受剧烈疼痛,甚至造成尿路堵塞,使得尿液排出不畅,引起肾积水、尿路感染、疼痛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造成尿毒症、肾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传统治疗大多以体外冲击波碎石、开放性手术取石、药物治疗等为主,但体外碎石一次性清石率相对较低,多次应用可能造成肾功能障碍情况,开放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大,也会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而药物溶石仅仅应用于小块结石。现阶段经皮肾镜取石术已成为肾结石首选治疗措施,但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治疗效果尚未统一[2,3]。为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 年6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肾结石患者进行分析,意在明确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结石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样本为2020 年6 月~2021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肾结石患者,通过随机掷骰子法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每组50 例。参照组女18 例,男32 例;左侧单侧结石19 例,右侧单侧结石21 例,双侧结石10 例;年龄上限72 岁,下限27 岁,平均年龄(46.27±5.38)岁;病程3 个月~4 年,平均病程(1.59±0.87)年。治疗组女16 例,男34 例;左侧单侧结石18 例,右侧单侧结石20 例,双侧结石12 例;年龄上限70 岁,下限27 岁,平均年龄(45.41±5.42)岁;病程4 个月~4 年,平均病程(1.62±0.8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人员均知情,签署同意书。本次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接受检查确诊为肾结石者;②有手术适应证并主动要求接受手术治疗者;③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合并症者;④有基本交流沟通及书写能力者。排除标准:①有肾脏手术史、上腹部手术史者;②严重脊柱侧弯者;③肾肿瘤者;④肾结核者;⑤肾积脓者;⑥有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器官严重障碍者;⑦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治疗组实施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①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实施硬膜外麻醉,应用8F 输尿管镜经尿道进入膀胱,明确患侧输尿管口后逆行于肾盂插入输尿管导管,留置尿管并固定输尿管导管。更换体位为俯卧位,将一小枕头垫在患者肾区腹部下方,将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到输尿管中,建立人工肾积水。②通过超声定位明确结石分布具体情况,选取穿刺点于第11 肋间或第12 肋下,肩胛下角线及腋后线区域。向结石所在盏应用18G 穿刺针穿刺,在流出尿液后确定成功穿刺,建立标准的取石通道。③通过肾镜(Wolf 20.8F)辅助在直视下采用碎石清石系统(瑞士EMS)与碎石机真空吸引泵相连,击碎结石并将其清除。④完成取石后将输尿管导管拔除,常规留置双J 管,术后夹闭造瘘管止血。
参照组实施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逆行于肾盂插入输尿管导管,留置尿管并固定输尿管导管。后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建立人工肾积水,经超声检查明确结石部位,并引导穿刺后将针芯退出,并置入斑马导丝。应用筋膜扩张器将其由8F 扩张到18F,留置Peelway 鞘,将Wolf 8F 输尿管镜置入其中,将结石用钬激光击碎,以连续脉冲或单个脉冲方式将结石粉碎,保证结石粉碎到<3 mm,将结石用灌注泵清理干净,术后通过超声明确结石残余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的清石率;②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③采集两组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精测仪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基础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肌酐、血红蛋白水平;④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发症主要包括周围脏器损伤、出血、发热、尿液外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清石率比较 治疗组清石率为98.00%(49/50),高于参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清石率比较(n,%)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参照组,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基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红蛋白、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肌酐、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基础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基础指标比较()
注: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肾结石疾病的发生主要是胱氨酸、尿酸、草酸及钙等晶体物质在肾脏中的异常聚积导致,是泌尿系统多发病、常见病[4,5]。肾结石大多位于肾盏或肾盂,可能排入膀胱或输尿管,输尿管中的结石大多来源于肾脏,肾结石相较其他部位的结石对肾脏的损害更加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腹胀、无法耐受剧烈疼痛、呕吐恶心等症状,严重可能造成血尿,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尽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尤为必要[6]。经皮肾镜取石术是现阶段肾结石的主要微创治疗技术,通过神经显示屏能帮助医生明确观察结石在体内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具体关系等,在充分掌握结石特性和部位后清除碎石,治疗安全可靠[7,8]。
经皮肾镜取石术主要包括微通道形式、标准通道形式、传统通道形式等,传统通道建立的通道多为26~34F,相对较大,虽能较好的清除结石,但对肾脏的损伤相对较大,显著增加了肾脏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通道为16~18F,显著提高了治疗安全性,但视野响度比较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碎石器械的应用。而标准通道为20~26F,介于微通道和传统通道之间,具备了两种通道的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上述并发症[10-12]。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通道相对较宽,术中视野清晰,取石容易,有效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并能提高结石清除率,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清石率为98.00%,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失血量(30.24±4.53)ml 少于参照组的(100.22±9.27)ml,下床活动时间(24.16±1.97)h、手术时间(50.27±2.85)min 及住院时间(7.25±0.98)d 均短于参照组的(35.26±2.45)h、(90.14±3.65)min、(12.16±1.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肌酐(97.65±9.24)μmol/L、血红蛋白(105.95±6.81)g/L 均低于参照组的(131.75±15.35)μmol/L、(137.65±8.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仍需注意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过程中,在完成碎石等操作后,对周围组织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反复核对,以免出现遗漏结石情况,术后协助患者及时更换尿管等,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尿液引流液反流等情况,并积极给予有效处理,最大程度提高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总体治疗效果[14,15]。
综上所述,肾结石接受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相比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清石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失血量,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相对更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