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历节病中探析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辨治

2023-01-09 22:23李留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4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正气桂枝

李留文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对称性、侵蚀性的多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并逐渐形成绒毛即血管翳,最终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导致病变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废用[1]。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RA的病因病机、病理和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历节病诸原文所描述的证治高度吻合,临床用来指导RA的中医辨证论治,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RA病因和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免疫功能紊乱是其主要发病机制[1]。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阐述历节病脉证治的学术思想是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的。《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论述,“正气存内”对应的是RA的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功能紊乱,即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邪之所凑”对应的是RA的环境因素,即风、寒、湿三种杂合的复合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因。也就是说RA的发病是在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功能紊乱的前提条件下,因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的。

从《金匮要略》历节病原文中探析可知,RA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加之饮食、起居、劳逸失调,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肝肾亏虚,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入机体,内外合邪,痹阻经络、筋骨、关节,导致三焦气化不行,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不通,不通则为肿、为痛,不荣则为痿、为枯。其中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2]58阐述了肝肾不足,正气亏虚的内因条件下,加之起居失宜,寒湿之邪乘虚侵入机体而致历节病的病因病机。汗出入水中仅是寒湿之邪内侵的途径之一,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机体正气不足。原文“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2]59论述心肾阴虚血少,风邪乘虚内侵所致的历节病病机。机体阴虚血少,精血不足于内,正气先虚,御邪无力,外之风邪得以乘内虚而入侵血脉故致历节病作。原文“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2]59论述的是机体气虚湿盛,汗出当风的历节病病机。盛人诊得涩小之脉,为形盛气衰之体质,外具有余之体,实则内已正气不足,气虚湿阻则帅血无力,气血循行不畅则出现涩小之脉,由于机体气虚阳微,腠理空虚,卫气不固,加之汗出当风,外风与内湿相搏结而致历节病。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2]60阐述机体脏腑功能紊乱,体内湿热内蕴,外则复感风湿之邪的历节病机。趺阳脉主候脾胃之气,脉滑为脾胃湿热内盛之征象,谷气实则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内积为实的病机所在;脉浮为邪气外袭,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2]59-60阐述饮食偏嗜酸咸导致肝肾损伤,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而致历节病的病机。五味得宜则能养人,而五味失宜则能伤人。适量的酸味、咸味食物能补益肝肾,但过量食用则反能损害肝肾,肝藏血而筋,肾脏具有藏精、主骨、生髓之功能,肝肾既虚,久则精血衰少,营卫气血俱不足,不能濡养、温煦全身,四肢皮、肉、筋、髓失于充养而致历节病作。

2 临床表现

从RA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来看,其与《金匮要略》历节病中所描述的症状表现也有高度的吻合性。RA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双手、腕、膝、踝、足等多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受限,常伴有晨僵,可伴有乏力、低热、肌肉酸痛等,病情长期、反复发作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疼痛、关节功能废用,以及疾病慢性消耗出现的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心肺病变、干燥症、贫血等多系统症状[3]1187-1189。这些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历节病中所描述的“历节痛”“历节疼”“诸肢节疼痛”“疼痛如掣”“不可屈伸”“脚肿如脱”“独足肿大”“身体魁羸”“身体羸瘦”“四属断绝”“头眩”“温温欲吐”“短气,自汗出”“黄汗出”“胫冷”等历节病的症状具有高度相似性。这些症状、体征表现的相似性,可以指导我们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从历节病中探析RA的中医临床诊治。

3 辨证论治

RA的西医治疗原则是早期、达标、个体化治疗[3]1192。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历节病,主要是通过四诊合参,来探析病因病机,确定症候类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并给予行之有效的方药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疾病诊疗原则。这与RA“早期、达标、个体化治疗”原则是一致的。而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是《金匮要略》历节病的两个主要证型,体现了历节病以正气内虚,风、寒、湿邪痹阻筋脉、关节的病因病机,反映了风、寒、湿邪在历节病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标本兼治”的疾病治疗原则。

3.1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2]60-61论述的是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即遍历关节的疼痛,指疼痛的关节数目多,遍历各个关节,即历节也。关节疼痛是因风湿之邪流注于筋脉、关节,痹阻筋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不通则痛作;身体魁羸,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病痛缠绵,日久不愈,耗伤正气,正气日渐衰败所致;脚肿如脱,是正气不足,气血暗耗,形气俱损,加之邪气日盛,湿无外出之路,逐渐化热伤阴,湿热内盛,湿性下趋,流注下肢则脚肿,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气血俱虚则两脚麻木不仁,犹如身体对其失去控制一样;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升清降浊功能不足,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湿热耗气伤阴则出现短气。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佐以滋阴清热,与原文所述之病机相契合,故为风湿历节之主方。

3.2 乌头汤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2]61阐述的是寒湿历节的正治法。寒、湿为重浊之阴寒邪气,寒主收引,寒性凝滞,湿性重浊、黏滞、趋下,故寒湿之邪乘虚内侵,必然耗损机体阳气,阳气不足,温煦失司,阳虚寒凝,可致气血循行不畅,血滞为瘀,寒、湿、瘀血阻滞筋脉、关节,筋骨失养则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而乌头汤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之功效,与原文病机契合,故为寒湿历节之主方。

同时,由于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张仲景在附方中列举了部分可用于历节病治疗的方剂,丰富了历节病的辨证论治。

4 典型病案

4.1 病案一 患者梁某某,男,65岁,因“反复四肢关节疼痛3月余,加重10天”于2020年6月25日入院。既往确诊为RA,目前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每周一次;来氟米特片20 mg,每日一次治疗。本次因不慎感受风寒后导致病情加剧,入院时症见:手足多关节肿胀、疼痛,功能活动受限,晨僵每天持续约1小时,左侧肩关节及双膝关节疼痛明显,恶风寒,上腹胃脘部自觉闷胀不适、有灼热感,进食后感恶心欲呕,头昏、乏力,精神、饮食、睡眠差,大便溏滞不爽,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象细涩。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提示:类风湿因子 213.83 IU/mL,血沉90 mm/h,白细胞10.9×109/L,血红蛋白 93 g/L。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风湿痹阻证)。治法为祛风通络,除湿止痛。方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制附片30 g,桂枝15 g,白术15 g,麻黄10 g,防风15 g,炒白芍30 g,知母15 g,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10 g,大伸筋15 g,滇重楼15 g,娘母良15 g,神曲20 g,炙甘草15 g,生姜15 g。12剂,制附片开水先煎3小时,口尝不麻后加入余药再煎30分钟,每次温服200 mL,每日3次。同时配合普通针刺、电针、中频脉冲电治疗及中药熏洗治疗(局部)每日一次,西药继续予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次,每周1次;叶酸片10 mg/次,每周1次;来氟米特片20 mg/次,每日1次;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次,每日2次。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晨僵持续约30分钟,精神、饮食、睡眠改善,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弱。复查类风湿因子 197.2 IU/mL,血沉52 mm/h,白细胞10.6×109/L,血红蛋白 88 g/L。住院12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西医治疗方案不变,疼痛明显减轻后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每日一次。中药继续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疗程共计4周,定期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按:患者年老体衰,气血亏虚,正气不足,长期服药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脾虚湿蕴,加之风寒湿邪乘虚外袭,正气抗邪乏力,导致邪气留恋,内外合邪,痹阻筋脉、关节,故致历节病发作。方中桂枝与附子相伍通阳宣痹,温经散寒,白术、附子相伍能助阳除湿,桂枝配麻黄、防风,能祛风而温散在表之寒湿,芍药、甘草相伍能缓急止痛,知母、芍药益阴清热,黄芪、当归、川芎补气养血活血,生姜能散寒于表且止呕降逆,甘草和胃调中。大伸筋性温,涩,入肝、胃经,温经活络,健胃利湿[4]9;滇重楼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4]141,是本地民间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药;娘母良为佤族治疗风湿病的草药,辛、甘、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顺气化痰,活血止痛,补心安神之功[4]145。诸药相伍,散湿于表、除热于中、驱湿于下,表里兼顾。临床研究表明:桂枝芍药知母汤可调控多种炎症信号通路而达到抗炎镇痛、诱导滑膜细胞凋亡、抗骨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从多靶点达到治疗RA目的,可有效控制患者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且不良反应少[5]。同时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后用于RA疾病中,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降低ESR、CRP和RF的水平,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显著[6]。

4.2 病案二 邱某某,男,37岁,患者因“反复四肢关节疼痛4年余,加重1月”于2022年4月16日入院。此患者既往已确诊为RA,间断口服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泼尼松片、塞来昔布胶囊、草乌甲素软胶囊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一月前因不慎受寒后导致病情再次加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入院时症见:四肢小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掌指关节轻度畸形,活动受限,晨僵每天持续大约90分钟左右,翻身、行动困难,双膝关节肿胀、疼痛,触痛明显,全身肌肉疼痛,恶风寒,四肢皮肤欠温,头昏、乏力,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弦。入院完善相关检查示:类风湿因子 135.09 IU/mL,血沉118 mm/h,C反应蛋白94 mg/L,白细胞10.7×109/L,血红蛋白 77 g/L。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寒湿痹阻证)。治法为温筋散寒,除湿通络。方药拟予乌头汤加味治疗:制川乌15 g,制附片15 g,黄芪30 g,桂枝15 g,白术15 g,干姜15 g,细辛5 g,麻黄10 g,炒白芍30 g,羌活15 g,独活15 g,茯苓30 g,当归10 g,大伸筋15 g,小铜锤15克,神曲20 g,炙甘草15 g,蜂蜜45 g。14剂,制川乌、制附片开水先煎3小时,口尝不麻后加入余药再煎30分钟,每次兑入蜂蜜15 g,温服200 mL,每日3次。同时配合普通针刺、电针、中频脉冲电治疗及中药熏洗治疗(局部)每日1次。西药继续予甲氨蝶呤片10 mg/次,每周1次;叶酸片10 mg/次,每周1次;来氟米特片20 mg/次,每日1次;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次,每日2次;泼尼松片30mg/次,每日1次口服治疗。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病情较入院时明显好转,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晨僵每天持续约40分钟左右,翻身、起做基本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精神、饮食、睡眠改善,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复查类风湿因子 147.6 IU/mL,血沉72 mm/h,C反应蛋白26.6 mg/L,血红蛋白92 g/L。住院14天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西医治疗方案不变,泼尼松片逐渐减量至停用,中药继续予乌头汤加味治疗,疗程2周,两个疗程共计4周,定期门诊随访,患者病情稳定。

按:患者患痹病日久,久病体衰,机体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加之寒湿耗损脾肾之阳,气虚阳微,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遂致风、寒、湿邪乘虚入侵,正气抗邪无力,邪气留恋不去,痹阻筋脉、筋骨、关节,筋脉失养故致寒湿历节发作。方中制川乌、制附片大辛大热,内达外散,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可祛除在里之寒湿;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辛温,宣散透表,以祛肌表之寒湿;干姜、白术、茯苓温脾阳以除寒湿,诸药配伍,可祛除一身之寒湿邪气。芍药敛阴宣痹,行血养血,配甘草又能缓急止痛;当归补血活血;大伸筋温经活络,健胃利湿;小铜锤味辛、苦,性温,活血祛瘀,消肿止痛[4]33;黄芪具有益气固卫之功,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既能助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制附片驱邪外出,又可使邪去正复,御邪有力;白蜜具甘缓补中之效,既能缓和药性,又能解制川乌、制附片之毒。临床研究表明,加味乌头汤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症状,提高关节活动能力,抑制IL-1β和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控制疾病活动[7];乌头汤原方组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改善RA临床症状,明显降低血清中抗CCP抗体、RF、CRP,直接或间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诱导病情缓解[8]。

5 小结

综上所述,RA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与《金匮要略》历节病所描述的证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运用《金匮要略》历节病的中医临床诊疗理论思维,来全面探析RA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运用经典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诊疗,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正气桂枝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喊魂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