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地方实践与推进思路

2023-01-09 22:00方倩倩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舟农村

刘 如,方倩倩

(1.湖南城市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广东理工学院 体育系,广东 肇庆 21502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因此,需要集结一切社会资源助推乡村振兴。作为乡村社会的结构要素,体育肩负着助推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为此,学者们纷纷从体育功能的各个维度针对体育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通过对文献的仔细研读发现,现有研究局限于从体育的部分功能出发,探讨体育的各部分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价值,如体育产业[2]、体育旅游[3],再如具体项目武术[4]等。笔者认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其某一部分的参与,而是体育的整体性投入,尽管当前已有学者对二者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5],但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等理论问题尚未得到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从而无法深刻诠释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6]。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7]。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善于从整体上、全局上认识问题,自觉摒弃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在普遍联系中处理具体问题[8]。由此,前瞻性地从体育功能的整体性出发,系统全面地分析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推进思路就显得别具意义。

1 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体育助推乡村振兴,一方面要理清乡村振兴的内涵;另一方面则需要对体育的功能以及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阐释。因此,本部分将在对体育功能进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1.1 体育与乡村产业兴旺

1.1.1 体育的产业功能。20世纪中期后,体育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在经济回报、政治关照以及媒体关注等方面赢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塑造出一个庞大的商业经济体系[9]。体育的产业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这一经济体上,体育产业是一种绿色、朝阳、大健康产业,体育产业辐射范围广,具有与相关产业便利融合的特性,如体育与教育可以实现体教融合、体育与旅游可以实现体旅融合、体育与养生可以实现体养融合、体育与医疗可以实现体医融合等。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娱乐、休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体育在这些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媒介载体效用,由此体育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这些需求的消费途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是指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可见,体育具有产业的功能。

1.1.2 体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包括产业的兴起与旺盛,产业兴起对应的是乡村产业要做大;而产业旺盛对应的则是乡村产业要做强。当前我国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尽管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发展仍较为滞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由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业态向二三产业延伸横向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指出,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等11大类[10]。体育产业具有的丰富产业类型,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业态发展。首先,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体育产业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乡村农业与二三产业并存的新型态势,进而促进乡村现有产业的高质量横向拓展。其次,体育产业具有与其他相关产业粘合度高的特性,体育产业中的诸多元素均能与乡村现有产业业态高度融合,从而实现现有乡村产业的高质量纵向延伸发展,如集运动、旅游、休闲、观光、美食等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就是最典型的成功案例。

1.2 体育与乡村生态宜居

1.2.1 体育的生态功能。体育具有生态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育倡导亲近自然,体育运动除了特殊的项目以及比赛一般在室内进行,其他大部分项目均在户外展开,体育运动的参与是人与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在健身的同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与神奇。第二,体育提倡绿色消费,体育消费是一种绿色消费,体育商品具有耗能低、可持续使用、垃圾少、污染小等特点,如健身消费等。第三,体育追求健身怡情,体育是以积极的身体运动为主的休闲方式,不仅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同时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第四,体育注重协调“三生”,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可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的生态特性能够改善人的居住环境,拉动低碳经济的增长,延展人的生命价值。可见,发展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践行手段。

1.2.2 体育生态助推乡村生态宜居。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系统地勾勒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生态宜居的实现正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生态宜居包括优质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发达的产业、和谐的人际交往等。体育所具有的生态特性,能够助推乡村生态宜居。首先,体育及其相关产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发展农村体育及其相关产业,不仅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破坏。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尽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如化肥的过度使用、生产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耕地的任意过度开发等,而发展绿色、环保、生态的体育产业可以有效缓解为实现经济增长造成的这些环境问题。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巨大转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情形已难寻踪迹,尤其电子信息设备的普及使用,村民之间的相互来往变得生疏。体育是村民们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体育,重塑农村体育文化,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交流,能够为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提高村民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1.3 体育与乡村乡风文明

1.3.1 体育的文化功能。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是由其文化性质所决定的。首先,从宏观来讲,体育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阶产物,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具体的体育运动,再如具体的运动器材等,这些都是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所衍生的物质文化产品;此外,体育同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所存在,如体育观念、体育道德等,这些都是伴随体育物质文化所产生的,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支撑并充实着体育的无限价值与内涵。其次,从微观而言,体育还是一种身体文化、行为文化。一方面,体育是对身体的一种规训,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身体的积极发展,进而实现人身体能力的进化,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另一方面,体育也是对行为的一种指引,体育参与能够形塑良好的身体行为观念,从而有效干预与指引人的行为。

1.3.2 体育文化助推乡村乡风文明。乡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蕴含于村居建筑、乡村格局、风俗习惯、乡规民约、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不仅与山水风情、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而且与乡村所具有的道德、习俗、礼仪、风尚紧密相连[11]。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就要努力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乡村体育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征方式,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村落民俗体育活动[12]。乡村体育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并非自身所内涵,而是广大人民所赋予的,如传统武术中所蕴藏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尊师重道”伦理思想等,这些优秀文化并非乡村体育本身所拥有,而是村落居民价值观的集体映射[13]。一方面,从体育内涵而言,发展乡村体育,可以重塑乡村体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类型,促进乡村文化繁荣,进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从体育功能来讲,乡村体育能够反映乡村民约、民间信仰,如龙舟竞渡的集体参与能够整合村落居民,强化村落共同体意识,从而有效维护村落结构的稳固与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概言之,乡村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体育就是在繁荣乡村文化;同时体育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1.4 体育与乡村治理有效

1.4.1 体育的治理功能。体育是一种综合治理手段,体育的治理功能的发挥需要依靠其所拥有的整合、交流、导向、健体等特性而产生效用。首先,体育具有整合的特性。体育凭借赛事能够将各个村落居民聚集起来,共同参与体育竞技,如一年一度为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举行的龙舟竞渡,再如春节期间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而开展的舞龙舞狮活动。其次,体育具有交流的特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村落居民的相互交流提供通道,过去相互不来往的两家人,通过体育这项集体活动的参与,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有助于乡村和谐社会的生成。再次,体育具有导向的特性。村落体育蕴含着村民们丰富的人文价值观,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乡村体育的开展能够为乡村建设指引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最后,体育具有健体的特性。在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的趋势下,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助推乡村老龄化社会治理;同时也能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促进乡村社会稳定。

1.4.2 体育治理助推乡村治理有效。在乡村礼治机制和法治机制双失灵的条件下,民间纠纷会出现纠纷解决过程、目标和法律运用方式等方面的异化,法律与乡村的距离虽越来越近,人们“依法纷争”越来越多,但民间纠纷也越来越难化解[14]。可见,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乡村治理需要构建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种手段协同治理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法治、德治、自治三者协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因此,乡村治理要充分发挥自治与德治二者的独特作用。扎根于农村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导向、道德示范、文化认同、关系调适、社会整合等方面有着建构社会秩序的功能与价值[15]。与竞技体育相比,民族传统体育更加注重开展的娱乐性、趣味性以及文化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始终伴随着祭祀祈福等仪式文化。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在结构性社会中,过渡仪式起到了“净化”结构的作用,通过仪式中身份的混同、结构的倒置及高位者的降尊,经过短时期的交融状态和反结构状态,社会得以重新整合人群,再次回到秩序和结构之中[16]。而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自治与德治特殊功能所在,通过仪式对人们的身份进行临时转换,从而实现对社会结构进行倒置,进而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1.5 体育与乡村生活富裕

1.5.1 体育的经济功能。分析体育的产业功能,主要是为了从宏观层面探讨体育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具有的特殊作用;而分析体育的经济功能,则主要是为了从微观层面全面审视体育的经济价值。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消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化,体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要素,体育需求的升级带动了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发展体育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体育经济涉及多个范畴,如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体育广告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均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可见,发展体育可以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大量岗位;此外,发展体育同样需要大量的非体育专业人才,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运营等。第三,发展体育还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如万达体育、阿里体育等等。

1.5.2 体育经济助推乡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由此,提高农村老百姓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农民福祉就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体育经济助推乡村生活富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注入社会资本。当前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以及农民自发筹款等,财政预算的有限性以及自发筹款的相对性使得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大面积实施,故而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而农村体育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可以为其提供可行模式。通过完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助推乡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其次,当前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男性外出务工获得,女性一般居于家中照顾老幼以及打扫家务,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如体育特色小镇中的服务员等职位。促进农村妇女的便利就业,能够为农村家庭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进而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最后,发展农村体育经济还可以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当前农村体育消费形式单一,制约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17]。而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丰富农村体育消费形式与类型,为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基础,进而助推乡村生活富裕。

2 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

2.1 个案简介

龙舟竞渡是家喻户晓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有着广泛群众参与基础的民间娱乐活动。屈子祠镇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全镇行政面积98km2,常住人口4.3万人。尽管屈子祠镇是龙舟竞渡的发源地,但汨罗市龙舟竞渡赛场一直位于汨罗国际龙舟竞渡中心。2005年是汨罗龙舟竞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传统龙舟竞渡提升为国际龙舟邀请赛,汨罗龙舟竞渡从一个地方小事件变成体育大事件[18]。屈子祠镇因屈原而得名,屈子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重要纪念地。一年一度的汨罗龙舟竞渡,在五月初一这一天都会在屈子祠庙堂进行“祭龙头”仪式,旨在能够顺利进行比赛。2017年5月30日,屈子文化园建成开园,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回归故里,汨罗市由此形成了国际龙舟邀请赛以及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双轨制运行的格局。龙舟竞渡入驻屈子文化园,有效促进了屈子祠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在屈子文化园建成以前,屈子祠一直是以旅游景点而存在,但始终无法得到较好发展。龙舟竞渡成为撬动屈子祠镇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由此形成的以龙舟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不仅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为汨罗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2.2 龙舟竞渡助推屈子祠镇振兴的主要举措

屈子祠镇因屈原而得名,也因屈子祠而闻名,但作为一个地方性旅游景点,屈子祠并没有为屈子祠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相反,近年来,政府围绕龙舟竞渡打造出来的一系列旅游产品盘活了屈子祠镇的经济发展。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龙舟制造、龙舟旅游、龙舟文化三个方面。

2.2.1 以龙舟制造为基础,培育地方经济强镇,持续提升民生福祉。作为龙舟产业的聚集区,屈子祠镇遍布着琳琅满目的龙舟制造厂,这里生产的龙舟不仅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还出口销往其他国家。201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2亿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 215元,较上年增长9.1%,全年财政收入3 798万元[19]。屈子祠镇现有19家登记注册的龙舟制造厂,生产的成品主要包括木质龙舟、玻璃钢龙舟、龙舟手工艺品等,每年生产用于各种比赛的龙舟4千艘左右,年总产值超过1.2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千余个。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发现,龙舟生产总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16.2%,龙舟制造业成为屈子祠镇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龙舟生产与销售不仅为屈子祠镇居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同时也使得屈子祠镇成为汨罗市经济强镇。龙舟制造业让屈子祠镇摆脱了农业生产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效实现了从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从而促进了屈子祠镇产业兴旺格局的生成。而随着龙舟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也日渐增多,这吸引着大批乡镇居民纷纷加入龙舟工厂参与龙舟制造。也正因为此,屈子祠镇居民不再单一的依靠种植农作物创收,也不再局限于外出打工增添收入,真正实现了家门口上班,家庭休闲时间的增加也不断提升着农民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加上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们从此走上一条生活富裕之路。

2.2.2 以龙舟旅游为核心,打造特色旅游旺镇,推动体旅深度融合。如果说龙舟制造业是促进屈子祠镇经济发展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过渡的重要推进剂,那么龙舟旅游则真正实现了让屈子祠镇经济发展由农业主导向旅游服务业主导的转换。屈子祠始建于汉代,1765年重建,占地7.8亩,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祠堂。屈子祠是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祭龙头”的地点,在屈子文化园建立以前,屈子祠免费对外开放,除了端午时节有一些外来游客观光外,平日基本无人问津。2017年5月30日,屈子文化园建成开园,文化园人工开发了香草湖用于传统龙舟竞渡以及趣味龙舟赛活动开展,也正因为此,凭借汨罗市国际龙舟邀请赛与屈子祠趣味龙舟赛这一组合赛事,汨罗市龙舟赛事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国际邀请赛主要用于高规格竞技赛事,旨在打造品牌赛事以招商引资,而趣味赛则用于吸引游客,带动屈子文化园旅游业发展。单纯的屈子文化旅游效益不佳,而龙舟赛事的介入盘活了屈子祠镇旅游业,2019年端午节假期前两天,入园游客已超过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也正是在龙舟旅游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屈子祠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优化完善,村民们凭借地理优势自主创业当老板,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欣欣向荣,屈子祠镇真正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

2.2.3 以龙舟文化为引领,塑构历史文化名镇,深化乡镇文化建设。龙舟文化是龙舟运动的灵魂,龙舟文化与屈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屈子祠镇龙舟运动的发展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典型表现。龙舟竞渡推动了屈子文化园旅游业的火爆发展,而屈子文化园旅游景点的建设则促进了屈子祠镇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龙舟文化在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屈子祠镇龙舟竞渡并非因屈子文化园的建设而兴起。实际上,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是该镇最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屈子祠镇龙舟竞渡活动的由来与屈子祠的存在息息相关,是最典型的为纪念爱国主义伟大诗人屈原而开展的活动。也正是有这么一段文化渊源,屈子祠镇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龙舟队,每逢端午时节在汨罗江畔展开竞技,只是自2005年汨罗开始举办国际邀请赛以来,民间龙舟竞渡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屈子祠镇所内涵的龙舟文化却从未退场,村民们有着强烈的参赛欲望,龙舟竞渡故事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笔者认为,尽管民间龙舟竞渡自2005年逐渐式微,但龙舟文化却始终引领着屈子祠镇的文化建设,与屈子文化一同支撑着该镇发展的精神内核,从而使得屈子祠镇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与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名镇。

2.3 地方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龙舟制造缺乏有效引导,区域品牌影响尚未形成。尽管屈子祠镇现有官方注册的龙舟制造企业19家,年产值高达1.2亿元,但地方政府对于龙舟制造企业的整体规划还缺乏统筹引领。主要表现在:第一,龙舟企业布局相对分散。19家龙舟企业尽管都位于屈子祠镇,但位置相对较为分散,政府缺乏对这些龙舟企业的科学引导,以至于当前镇上的这些龙舟企业从某种程度来说还处于小作坊模式。之所以产值高达上亿元,是因为龙舟对外销售的单价高达数万元,加之近年来龙舟赛事的兴起,特别是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更是激发了市场对于龙舟的需求。产业聚集是形成市场品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这种分散的生产方式不仅不利于政府对其开展科学地引导,同时也更不利于区域品牌影响力的生成。第二,龙舟企业盈利点单一。当前所有龙舟企业的盈利点主要集中于龙舟生产与销售层面上,与龙舟旅游业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如龙舟制作观赏等业态均未能得到有效开发。龙舟制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任何一家企业只要经过系统学习便可从事生产,因此,单一的依靠龙舟生产获得市场,短时间行得通,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不与时俱进,积极推动自身与市场的粘合度,终将会被其他地区所取代。

2.3.2 龙舟旅游假期效应明显,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建立。龙舟旅游是屈子祠镇“体旅”与“文旅”高度结合的产物,自2017年屈子文化园开园以来,屈子祠镇旅游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尽管龙舟旅游对于提升屈子祠镇旅游业发展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龙舟旅游的假期效应非常明显,受季节影响因素大。换言之,龙舟旅游的盈利时间相对较短,无法实现一年四季运作。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端午节假日以及国庆长假日这几天,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屈子文化园进园游客达到爆满,参与趣味龙舟赛的游客排起了长队,龙舟数量供不应求。相反,在平常时期,屈子文化园内几乎都是本地居民在散步休闲。此外,文化园聘请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主要忙于节假日这几天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因此,龙舟旅游尽管促进了屈子祠镇旅游业的发展,为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但当前龙舟旅游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龙舟旅游的发展,因为龙舟旅游如果无法实现长期经济效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被其他旅游产品所替代。由此,要避免龙舟旅游所具有的假期效应,就必须尽快建立龙舟旅游的长效发展机制。

2.3.3 龙舟竞渡仪式流于形式,体育治理功能有待彰显。仪式具有聚集各种能量的作用,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习惯,使身体和场所成为能量以及物质的流通枢纽[20]。仪式的展演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以身体表达为实践形式的符号隐喻传递,龙舟竞渡就是具有这样一种丰富仪式文化的传统体育活动,其开展总是伴随着相应仪式的展演,如竞渡前所举行的祭神仪式。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信仰孕育着不同的仪式文化,但这些仪式文化对于延续社会结构、整合社会秩序、强化集体情感都有着重要意义[21]。屈子祠镇龙舟竞渡同样饱含着这些仪式文化,在民间,龙舟竞渡仪式被称为“祭龙头”仪式,意指参与竞渡的龙舟在五月初一这一天要将“龙头”请下来到屈子祠庙堂中进行祭拜,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屈原,另一方面则为保竞渡平安。2009年2月,屈子祠祭屈大典(即民间所谓的“祭龙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舟竞渡仪式由此开始沦为商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展演工具。仪式的流程经过反复调整呈现标准化,诵读祭文的主祭逐渐成为一个创收职业,过去这种全民参与祭祀的“纯粹”仪式文化已不复存在。尽管龙舟竞渡仪式仍保留着,但这一仪式已真正成为“仪式”,仪式所具有的治理功能(如延续社会结构、整合社会秩序、强化集体情感)已不复存在。

3 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推进思路

3.1 培育乡村体育产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产业兴旺关键在于将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当前我国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就是要在现有农业为主的基础上,推进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于体育的需求也逐渐增加,随之也带动了体育消费的发展。当前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落后,制约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要重点培育农村体育产业,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构建多元产业格局,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根据农村所具有的独特地理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特点,本研究认为培育农村体育产业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推进:

第一,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和覆盖率100%[22]。一方面,要构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格局,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将单一的政府供给向政府、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供给转变,并逐步将公共体育服务无偿使用向无偿与有偿结合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工程建设,一是要丰富公共体育服务类型,满足乡村居民多元体育需求;二是要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后期维护与监管,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职能,切实保障乡村公共体育服务连续不断。

第二,丰富乡村体育消费业态,拓宽乡村体育消费空间。体育消费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前提条件,基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系列农村体育消费产品,如体育课程、体育用品、体育赛事等。促进农村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生态融合,尝试将农村体育与金融理财、教育、医疗、保险等行业结合,如推出农村体育理财项目、设置一定金额的体育消费作为养老保险购买的前提等方式来刺激农民参与体育消费。

第三,开展乡村体育特色旅游,深化乡村生态体育发展。根据地方文化特色,政府引导企业共同参与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为避免出现地方实践个案中所出现的体育旅游假期效应,应将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构建长效发展机制,通过“文旅”与“体旅”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体育的生态发展,从而保证乡村既发展了体育产业,同时也实现了生态宜居。

第四,扩大乡村体育赛事供给,吸引社会资本入驻。政府依据地方特色向农村引进特色精品赛事,打造区域赛事品牌影响力,充分将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以赛事促旅游,以旅游反哺赛事。同时,体育赛事也能够促进村际关系和谐[23]。此外,通过赛事的开展与举办还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的入驻,从而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与主体与建设资金,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3.2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文化根基

乡村文化形塑乡风文明的核心要素,体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结构要素,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能够厚植乡村文化根基,繁荣乡村文化发展,进而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认为,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应当从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将乡村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制定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体育文化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外在形式,由此,乡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从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更应该从体育文化这一具体微观视角制定详细建设规划,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二是加强乡村体育文化组织领导,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体育人才岗位,将体育人才岗位纳入编制体系,形成体育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公共体育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建设前规划、建设中管理、建设后评价的多元共治格局。

其次,加快乡村公共体育文化服务建设。一是逐步加大体育文化事业经费预算,从而为乡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二是综合政府购买、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举措,打造一批农村体育服务综合体,保障乡村居民日常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交流;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公共体育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管;四是畅通村民参与评议通道,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确保建设与村民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公共体育文化服务。

再次,以乡村体育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表演项目,有效将体育文化资源衔接现代消费需求。二是重塑乡村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开发乡村特色体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三是要充分发挥体育新乡贤的作用,体育新乡贤具有的乡土情怀、道德高尚、才能卓越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能够领导村民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从而提高乡村体育文化的组织力量,切实提高体育文化建设成效[24]。

最后,不断满足农民多元体育文化需求。一是深入挖掘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伦理思想、道德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凝心聚力、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将乡村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民俗体育活动积极申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留住乡愁情怀。三是继续推进体育下乡活动,将下乡体育支教列为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范畴,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村民体育运动技能,加强村民体育文化修养,满足村民的多元体育文化需求。

3.3 倡导仪式体育开展,丰富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要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1]。扎根于农村社会的村落民俗体育是村民集体意志与价值观的呈现,寄托着村民们共同承认的情感故事,其中仪式体育就是最重要的体现。村落仪式体育是以仪式为主体,体育活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村落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就是它所蕴含的自治与德治功能。通过倡导仪式体育的开展,可以促进体育参与乡村治理,丰富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强对村落仪式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尽管当前众多文件中都提出了有关村落民俗体育保护、传承等关键词,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的“加强优秀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等,但这一系列文件均未对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作出明确的指示,从而导致政策的“悬空”现象。因此,要针对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引领村落民俗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避免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村落民俗体育活动走进现代性的裹挟中。

其次,要充分发挥仪式体育中的仪式功能。体育赛事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标准化竞赛体系的改革将村落民俗体育带上了一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民间赛事逐渐为经济效益所驱动,仪式体育开始向体育仪式过渡,仪式开始真正沦为“仪式”。换言之,去仪式化现象严重[25]。仪式体育中的仪式具有价值导向的秩序影响、道德示范的秩序规训、文化认同的秩序生成、关系调适的秩序再造、社会整合的秩序凝聚等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实现乡村自治与德治的重要法宝。因此,在对村落民俗体育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仪式文化的保护,它不仅能使村落民俗体育饱含丰富文化底蕴与内涵,同时也能留住乡愁,守护乡村集体情感认同与价值呈现。

最后,要促进村落仪式体育传统与竞技的协同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村落仪式体育的标准竞技化展演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在这一进程中要保留群众参与基础最为广泛的传统部分,要充分保障地区群众的充分参与,让村落仪式体育为乡村建设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能守住村民们的共同记忆,从而提升村落共同体意识,推进村落共同体建设,进而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如龙舟竞渡项目在打造大型竞技品牌赛事的同时,也应该保留供村民自娱自乐的休闲赛事活动,因为大型赛事中,主体是竞赛,而民间娱乐赛事中,主体是仪式,通过仪式实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维系村落社会结构。

3.4 发展乡村体育经济,振兴体育健康事业

乡村生活富裕,提高收入是根本。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年均实际增长5.5%[26]。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收入来源却变得狭窄,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居家打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单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使得农村家庭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巨大的教育投入的抚养负担正不断冲击着农村家庭。因此,扩大农民经济来源,提高家庭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发展乡村体育经济可以带来这些效益。第一,发展乡村体育企业,乡村办体育企业不仅可以节省场地成本,也可以获得大量劳动力来源,而这恰恰能够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二次就业,同时也可以实现农村妇女参与工作创收,扩展家庭收入来源。第二,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尽管作为一个旅游服务行业,农民可能无法胜任这些职位,但农村许多因家庭困难或考试失利无法继续升学的青年可以从事这项工作,从而解决农村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亦有利于乡村社会稳定。

乡村生活富裕,发展教育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体育是农村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模块,一方面,农村体育教师缺乏,体育课往往由其他课程老师兼任;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升学率成为农村教育的价值导向。体育需求的满足是生活富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振兴乡村体育教师事业是体育助推乡村生活富裕的一条可行途径。首先,要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成为农村学校的标配,从而满足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外围条件。其次,出台政策督促地方教育系统增加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编制,配齐配足体育教师是农村科学开展学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条件,农村体育教师招聘一般由地方教育局统一开展,由此,通过政策的强制干预可以实现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编制的增加,从而满足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实需求。最后,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要定期采取“引进来”“走出去”两种培训模式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确保农村体育教育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亦能提升农村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乡村生活富裕,身体健康是前提。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问题也开始日益突出,如“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生活富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物质生活享受,其前提则是身体健康。体育不仅是康复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治慢性疾病的有效媒介。因此,要广泛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一方面,将农村地区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区域。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文件中,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及贫困地区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重点,建议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文件的起草中,着重突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工作的部署,因为农村地区体育文化发展滞后,体育参与意识相对城市而言较为薄弱,是推广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将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系列文件的实施绩效考核中。建立完善、科学的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动态跟踪与实时评价,从而让《全民健身计划》系列工程在农村地区真正产生效应,切实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

4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研究从体育功能的整体性出发,分别对体育所具有的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经济等功能与特性在乡村振兴各具体目标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基于地方实践个案对这一论断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了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然而我国农村类型丰富,有着各自的特色与文化底蕴,本研究的个案仅仅反映体育助推乡村振兴在屈子祠镇这一地区的实践特点,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呼吁更多的学者对体育助推乡村振兴进行理论与实证探讨,期待更多的实践个案进入大众视野,从而为体育助推乡村提供更多的实践借鉴。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旱龙舟比赛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龙舟
《金娃——龙舟》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