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雯霞
开门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传承下来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新时代如何“开门办报”?河南焦作日报社通过组建“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把老年读者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优势,进社区、走企业、到农村、采新闻、发稿件,把忠实读者变成了报社的编外记者,重构办报理念,重建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开门办报”的新格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每天直接面对读者的报社的发行团队怎样配合做好“开门办报”?如何延伸订报服务,打造读者的聚合力,贡献“开门办报”的发行力量?
焦作日报社发行团队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焦作日报》除了单位的公费订阅外,最大的读者群体是老年人,是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他们对报纸有一种时代的印记和朴素持久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不管阅读习惯还是对报纸的情怀,都不是手机、电脑能够相比的。很多老年读者朋友,不管是单位报销还是自费订阅,都离不开每天的那份报纸,读报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发行员每天上门送报,与读者面对面,与报社其他部门相比,发行部门拥有可以直接与读者沟通的天然优势,一方面代表党报收获了读者的信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站在读者角度了解他们的更多期待。对此,焦作日报社发行中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老年读者是我们最忠实的读者群体,是不是应该作为开门办报的突破口?能否作为从单一送报转型为深耕服务实现发行转型的突破口?如何在回报读者的信任、满足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更多需求的同时,做好订阅报纸的增值服务,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些是党报发行团队必须破解的难题。
媒体应该重新回到群众中去,让主力军重新挺进主战场,读者在哪里,媒体工作者就应该在哪里。
找准了方向,焦作日报社发行中心就开始了组建老年记者团的尝试。计划号召一批忠实读者,每周开展收费和免费活动各一次,同时通过收取合理的会费,保障记者团的健康发展,实现发行部门的增收创收。
2009年3月底,《焦作日报》刊登的一条“焦作日报招募老年记者”消息在广大老年读者中迅速传播:“凡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新闻事业,年满45周岁即可报名参加。”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这则新闻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退休在家期待着能发挥余热的老读者纷纷报名参加,其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功卓著的老革命、老英雄;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有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退休教师;有工厂企业退下来的文艺骨干……他们都是《焦作日报》的铁杆读者。焦作日报社把这些老读者吸纳成为老年记者,从读者到记者身份的转变,使其真正成为“自己人”,让大家找到了归属感。短短一周时间,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就报名300余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实现。
队伍成立起来容易,怎么能发挥作用才是考验。
为了让这些老读者在变成老记者后有归属感,报社给大家先发放了老年记者证,让老读者们有了身份的认同感。同时,焦作日报社发行中心专门抽调人员,成立焦作日报社读者俱乐部老年记者团工作专班,负责活动策划,各发行站配合、参与活动的落地。活动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在考虑经济效益,保证此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同时,选择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的活动。比如在重要的节假日,活动的选择一定是以让老年人欢度佳节为原则,收获人心始终比收获经济效益更重要。
随着老年记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家的兴趣爱好也越发广泛,喜欢写作和摄影的要求组织新闻采访采风,喜欢舞蹈音乐的要求组织演出,喜欢旅游的要求组织外出旅游……一边摸索一边干,发行中心在认真梳理分析了老同志们的需求后,将老年记者团按照兴趣特长划分为写作小组、摄影俱乐部、老年艺术团等,把志同道合的同志们聚到一起,为他们找到了新的舞台。
老年记者团成立这些年,发行中心策划组织了几十种、几百场各种活动——采访市“两会”、组织抗美援朝老兵到监狱帮教、为灾区捐款、到农民菜地里购滞销蔬菜、帮菜农排忧解难、走进企业参观采风、到郊外踏青赏花、到景区进行摄影创作。十多年来,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的活动足迹遍布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登上过万里长城、下过烟花三月的江南……从太行山脉到黄河之滨、从企业火热的生产一线到乡村的田间地头,老年记者的英姿成为焦作日报社的另一张名片,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让老年记者有舞台、有平台,焦作日报社在报社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开辟了老年记者专版,专门用于刊发老年记者们的稿件,凡符合条件的书法、绘画、摄影、文章,都有机会在报纸上刊发。老年记者团成立的十多年里,已刊发老年记者各类作品3000余篇(幅)。读者变记者,又有舞台能活动,还有平台能见报,老年记者们的热情更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更高。
2014年5月30日下午,焦作市解放区焦南街道办事处友谊路社区的万联世纪城小区内,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文艺进社区正在这里精彩上演。戏曲、歌曲、舞蹈、情景短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服装道具乐队伴奏每个环节都有模有样,所有节目都是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们自编自导自演;小区里的文艺达人深受感染,也纷纷上台即兴表演。台上精彩纷呈,台下掌声雷动,除了小区的观众,还有手里拿着长枪短炮的老年摄影记者穿梭其中,他们频频举起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台上台下精彩的瞬间。舞台周围,还设置了多个为读者服务的摊位,有订报服务摊位、有为小区读者提供健康咨询的摊位等。
这次老年记者文艺进社区是老年记者众多活动中的一次。每次活动,发行中心的专职工作人员都提前策划,做好各种协调工作,布置场地,遴选节目。活动是艺术团、摄影俱乐部、写作组等多个兴趣小组的联合行动,有擅长写作的老年记者负责撰稿,喜欢摄影的负责新闻图片,有文艺特长的老年记者们排着队登台演出,实在没有接到任务的老同志就是热心观众,在台下鼓掌捧场……一次进社区,几乎所有老年记者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发行中心还获得了预期之外的收获,得到了群众对党报的宝贵建议和更多关注,也带动了报纸的现场订阅。据统计,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已举办这样的文艺进社区活动近百场,不但让党报走进了社区贴近了群众,更加强了报社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更深层次地实现了开门办报。
举办老年记者团的作用不仅于此,更多的作用需要媒体单位深度开发。
2011年6月16日,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摄影俱乐部一行20余人应邀走进济源小沟背风景区进行为期两天的摄影采风。摄影俱乐部挑选器材好、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年记者承担起了拍摄任务。经过两天的创作,老年记者们用镜头艺术地记录了小沟背景区的秀丽风光,在500多幅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了100幅作品,以焦作日报社老年记者团摄影俱乐部的名义举办影展,在焦作人民公园、雕塑公园等地展出,引来市民络绎不绝地前往参观欣赏。
“景区在什么地方?门票多少钱?”原本不知名的景区在群众中迅速提高了知名度,打开了市场。
随着老年记者团活动的成功举办,一些企业开始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有的邀请去采访,有的邀请去演出,有的邀请去体验产品……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读者的生活,也为焦作日报社发行中心带来了收入,对提升发行员待遇,稳定发行队伍,更好地做好报纸发行作出了贡献。
后来,老年记者团摄影俱乐部又陆续和焦作的净影寺风景区、原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焦作市三家村酒厂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采访、采风和摄影等活动。在丰富老年记者团活动的同时,宣传了企业,报社也有了新的收入渠道。
10多年来,焦作日报社把“开门办报”的理念转化成老年记者团这个实践,让读者变身记者,不仅实现了读者和报社联通互动,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服务形式,而且为焦作日报社的发行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贡献了党报的发行力量。
老有所学,就是利用报社联系广泛的特点,协同技校、老年大学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报社记者编辑,帮助老记者们学到自己想学而以前未能学的东西,比如写作、摄影、音乐、舞蹈、电脑操作、智能手机的使用等。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焦作市作协主席,河南省著名摄影家、焦作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都曾专程为老年记者们授课,让写作和摄影爱好者受益匪浅。10多年来,老年记者团举办此类培训、讲座、学习活动400余场次,3000余人受益。
老有所为,就是让老年记者们发挥特长,把镜头和笔尖对准最贴近基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当老年记者们走进企业,目睹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配合媒体宣传,企业的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当老年记者们走进景区,便把最美的景色用镜头和新闻记录了下来,登报纸、发微博、做美篇、推微信、传视频,全媒体上阵,助力景区的宣传。当最忠实的读者群体成为了报社的“老年记者”,成了“自己人”,订阅报纸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报纸的发行难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突破。
老有所乐,就是发挥党报优势,为忠实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让这些老年读者每个人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的活动,为生活增添更多乐趣。老年记者们的乐趣找到了,报纸和读者在身份的转换中也就实现了深度的捆绑和融合。
老年记者这个形式和平台在焦作日报社发行中心的运营下健康发展,正在茁壮成长,通过这一载体,焦作日报社聚合了忠实读者,并将之武装起来,成为媒体市场中的一支“轻骑兵”,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显示,地市报纸的读者中,老年读者是最庞大的读者群体。庞大的老年人用品市场是一个广阔的蓝海,下一步,焦作日报社在谋划着如何利用好老年记者团和焦作日报社的党媒优势,把这片蓝海开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