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
融合新闻的勃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新闻传播业时代,[1]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万物皆媒正在深化这一进程。在传统媒体时代,掌控新闻话语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优势的专业媒体严格把关,倒金字塔思维得以保持超稳定的状态,新闻话语维持着专业范式。进入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之后,对传统新闻业的认知出现危机,旧的新闻秩序打破,媒体丧失了新闻话语传播权的垄断,“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型交流环境取而代之,媒体生态愈加复杂,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把关”难度越来越大,在具体的新闻操作层面上甚至“把关”机制失灵,新闻书写过程中失范失序的问题变得屡见不鲜,其中,作为新闻文化精华的导语写作问题最为突出。
新闻以信息传播的效率性见长,其建构模型是以导语为中心的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普适化范式建构了新闻思维的规律——倒金字塔思维。“倒金字塔思维是展开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新闻传播思维的一种稳定模式,贯穿在新闻内容的选择、新闻传播方式的选择、新闻受众的选择定位过程中。因此,可以说,倒金字塔思维,是新闻传播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或者说是新闻传播规律性的思维方式。”[2]后新闻传播业时代,“万众皆媒”使得传统媒体的封闭性与集权性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与挑战。在舆论场人声鼎沸、众声喧哗的骚动中,专业媒体在仓皇转型与重生的进程中不免有些进退失据,其显性的表现就是对传统新闻编辑室“把关”文化的延续有所松懈,新闻导语书写失范的现象显而易见。
新闻背景是新闻写作中常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烘托新闻主题、衬托新闻价值,其使用策略是根据报道主题需要,适度适量,不能喧宾夺主。在新闻导语中,新闻背景须扮演绿叶,衬托红花(主题),超载溢出适得其反。比如有篇新闻的导语:“21日,1998年至2005年担任俄罗斯海军总参谋长的维克多·克拉夫琴科上将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表示,俄罗斯将在1月至2月举行的海军演习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军演习。这个最大规模的海军演习将有多大——140艘战舰、60架军机、1000件军事装备和大约1万名军人将在各大舰队负责的所有区域举行系列演习。”[3]
该导语144字,由两句话构成,细读文本,其中新闻背景就占了100余字。换言之,该导语主要的事实信息都是新闻背景,是权威新闻来源维克多·克拉夫琴科上将对俄海军演习的评价,不是对最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它忽视了对于受众而言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俄罗斯将在1月至2月举行的海军演习”。对比分析会发现,该新闻的导语应改用其第二自然段并提炼为一句话:“路透社20日报道,俄罗斯海军将在本月和下月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举行一系列涉及所有舰队的全面演习。”
新闻导语应围绕“何事”组织,以“最新鲜的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实”为中心建构,权威人物的评价是围绕并基于该事实展开的,是对事实的延伸,不能取代事实本身。
新闻以报道动态事件为优势,彰显其信息传播的效率,叙事应围绕“发生了何事(结果)”,最好用一句话、最多两句话直接突出新闻主题,提高报道效率。用“新、短、实、活”这四个字概括其特点是比较准确的说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直白直接是其鲜明的文风,以下这种慢节奏的间接叙事就不符合新闻注重传播效率的文风:
“‘普京应该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失去了,永远也拿不回来了,这是事实。’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月22日报道,德国海军总监凯-阿希姆·舍恩巴赫(Kay-Achim Schoenbach)近日发表的一番言论引发广泛批评,他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值得尊重,而乌克兰永远不会从俄罗斯手中夺回克里米亚半岛。
此事招致乌克兰外交部的不满,德国国防部也公开批评了舍恩巴赫的言论。22日,舍恩巴赫在推特上公开道歉,随后因此事辞职。”[4]
该导语有183字,它采用了软新闻导语的技法叙事,第一段先以一句直接引语铺陈,第二段用了88字,是当事人被迫辞职的相关背景,第三段有两句,一句是新闻背景,另一句是该新闻最重要的事实,它才是该新闻的主题。应修改为两句话,即:“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海军总监凯-阿希姆·舍恩巴赫22号辞职。此前,他称应该尊重普京,克里米亚半岛拿不回来了。
其盈余的事实信息可以在导语之后的新闻主体和结尾中补充交代。导语应该呈现最为紧要的话,力求字字珠玑,不多说一句废话。不要迂回曲折转弯抹角,更不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要直言不讳、快言快语。
新闻被称之为“事学”,即聚焦于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件事,把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用简约的文字清晰、完整叙述清楚。新闻导语叙事的关键要素是“何事(结果)”,而非“如何(过程)”。前者是叙事的重心,后者围绕前者补充展开相关事实;前者可以用一句话、最多两句话进行概括,后者叙述来龙去脉,须清楚完整,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如果偏离了这种叙事的策略则会导致新闻导语冗长,偏离主航道。例如:“据《纽约时报》新闻,美国官员周三(26日)表示,美军本周在叙利亚东北部与俄罗斯军队发生摩擦,有少数美国士兵受伤。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表示,双方军队并未交火,只是车辆发生了碰撞。目前,四名美国士兵出现了轻微的脑震荡症状,正在叙利亚的基地接受治疗。”[5]
该新闻的导语有124字。它是事件过程的叙述,即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提炼,以概括的方法叙事,用“何事(WHAT)”要素作为导语即可。众所周知,美俄均为世界军事强国,这两个国家发生军事上的任何小摩擦都是吸引人的大新闻,而当时“叙利亚”又是一个热点新闻高频词,这两个元素叠加就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因此,只需突出“何事(What)”要素来写一句话导语即可:“美俄军车在叙利亚发生碰撞导致四名美国士兵脑震荡入院治疗。”
在建构新闻导语时,记者需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抓住新闻最关键的要素“发生了什么事、什么结果”并以实写概括之,就能锐化焦点,突出主题。因此,用部分新闻要素建构导语,导语自然就短小精悍了。
在新闻写作中,新闻作为信息模式,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简明快速地传播事实信息,要言不烦。它的重心在导语,写好了导语才能带活全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导语应以“何事(结果)”为纲要,纲举目张,带活全篇。如果以非核心的新闻要素作为导语的中心,就会使其发生倾斜,重心偏移。
例如:“1月21日,正观新闻记者从中国检察网获悉一则案件,安徽东至县,男子郑某因没有将女友王某的手机号码备注成‘老婆’或‘亲爱的’,引发女友生气,二人在楼道拉扯致女友滚落至一楼,抢救无效死亡。”[6]该导语91字,没有告知受众这件事最新的动态:“现在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它是对已经陈旧事实原因和结果的交代,其中的人物姓氏根本无须出现,因为两人均为非显著性人物,没有新闻价值。耐心读完全文才发现,其核心事实被埋藏在了结尾之中,将其提取出来进行概括应为:“安徽东至县一男子因琐事与女友拉扯致其死亡,被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该男子被检察院提起公诉才是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结果),新闻导语应该先告知受众这个核心事实,然后再将原委从头道来。
新闻写作主要笔法是叙事,须以具体、准确、清晰的事实传播有效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其语言忌空洞模糊,忌陈言套语,忌抽象无趣,应体现马克思所说“用事实报道事实”。以下的导语就“面目可憎”:
“推动各类企业严格依法依规经营,严肃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近期审计署审计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燃料油公司(以下简称燃料油公司)存在倒卖进口原油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联合调查组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开展了核查调查。”[7]该导语184字,读完之后没有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其语言偏离了新闻话语写实、感性、具象的基本要求,如同会议文件,没有易读性,令人无法产生阅读兴趣,体验感不佳。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将最新发生的事实及其结果告知公众,以此才能为人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满足人们对新鲜的、有益的信息的知晓。按图索骥,该新闻的倒数第二段结尾才是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模式的有用信息:“中石油累计倒卖进口原油1.795亿吨受到严肃处理,其违法违规利润将被追缴。”
新闻导语要直奔主题,用最新鲜、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朴实无华地叙事,要点是“发生了什么事、什么结果”。“在新闻导语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里,信息的组织及呈现方式显得格外重要。作为新闻的“橱窗”,导语要精炼、准确、触及最重要的新闻点,为了吸引读者写作手法上可以寻求多样,但这并非表示任何内容都可以随意填满导语。”[8]新闻导语要直接叙事,告知最重要的事实,呈现新闻价值的时新性、重要性,展示新闻主题,不需要铺陈,不要写空话、套话,字字句句都应该是凸显最重要事实的大实话。“语言具象是新闻传播中不可取代的主要手段。新闻报道中实现语言具象的主要方法有:(1)类比具象,对于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或比较专业化的术语,通过类比、‘换个说法’或其他通俗化方法,把抽象的概念或者主题与人们熟知的具象或者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抽象问题的通俗化表达;(2)举例具象,通过人们熟知的具体例子来揭示抽象主题;(3)造型具象,在报道中用具体、生动的语词复现事件的状况和人物风貌,用语言造型,以突出概念的感性特征。”[9]新闻语言要形象,导语用准确、清晰的低语境文化再现具体事实,让新闻事件变得鲜活可感。
记者要在吃透采访获得的所有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次要事实作出界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甚至把次要事实当成了主要事实,这势必会导致导语出现冗余信息。例如:“当地时间1月9日,30岁的中国留美博士范轶然(音译)遭遇枪击,不幸身亡。据美国《世界日报》11日报道,听闻噩耗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惋惜不已,哀叹失去了最好的学生。此外,芝加哥警方还披露了案发时的细节。”[10]
该新闻导语119字,冗长且没有突出新闻价值。原因在于记者没有抓住该新闻的核心,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痛惜中国留美博士遇害。拉尔斯·彼得·汉森是名人,具有新闻价值的显著性,以他为中心建构新闻更能突出该新闻的时新性、显著性和接近性。导语是新闻的灵魂,它决定着标题和全文的脉络。根据新闻价值,该新闻导语宜改为49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对中国留美博士范轶然(音译)遭枪击身亡哀叹:失去了最好的学生。”
其标题也应根据导语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痛惜中国留美博士遭枪杀》。实际上,在新闻写作中,记者能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一件事的核心事实,这句话既可以作标题,也是该新闻的主题。在写作中,应围绕这句话来建构导语,安排新闻材料。新闻导语写作突出的特点是:重心前移,即记者要抓住一篇新闻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以其建构导语。
新闻传播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要了解受众的关切和兴趣,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从受众喜欢不喜欢、欢迎不欢迎的角度考虑生产什么样的新闻才能让受众喜闻乐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脱离了受众的需求,新闻如同对空言说,失去有效传播,这会导致媒体公信力和品牌的弱化。
例如:“据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新闻,《海南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日前印发。”[11]从标题判断,记者(编辑)抓住了受众的心理,知道新闻向谁传播,知道受众关心什么,但该导语没有根据受众的需求抓住焦点事实信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进行传播,突出媒体的服务功能,满足受众的关切,而是漫不经心地告知人们海南省出台了一个《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和百姓有什么样的关联?民调反馈如何?这些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事实却被一笔带过了。该导语没有提炼出这份文件中与百姓利益直接关联的最重要的事实信息。笔者在网上看到央广网、《海南日报》等媒体写的该新闻都大体相似。媒体记者如何根据政策文件来报道新闻?应根据媒体的定位和受众的需要选择事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失焦失态。对于国内的普遍受众而言,去海南落户的新政策应该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大众媒体抓住这个事实信息突出报道惠及民生,传播效果就会好。国内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亦步亦趋地模仿文件语言,刻板而机械,缺乏可读性,没有按照新闻的规律建构新闻语言。以该新闻为例,其语言如同政策公文一样易读性差,甚至连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的政策何时颁布的基本要素都没有。应这样写:“你要落户海南吗?从今年开始,你只需凭借身份证办理一个全岛统一的居住证就行了。”
从该文件的多项政策中挑选出涉及普通人最关切的事实信息:办理海南落户手续,这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实逻辑。媒体根据自身的定位,面向目标受众群传播他们关心的事实信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新闻话语讲究叙事的效率,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大实话、快节奏,简明高效,不宜出现琐碎、冗余的信息。但当下有的新闻导语缺乏提炼,脱离主题,尽是些与主题无关的闲言碎语。比如:“趁着杨梅季的尾巴,老汪准备再赚上一笔。忙活了一整天,新鲜摘下的杨梅装了满满当当的一车,老汪也没顾着吃口饭就从宁波象山出发,准备将这车杨梅装到仙居,为自己这一年的辛劳画上个圆满的句号。”[12]
该导语写了148字,却没有概括该事件的最重要的事实,没有新闻信息的含量,没有新闻价值,与主题无关,不是受众感兴趣的主要事实。称呼主人公“老汪”太随意,不符合新闻规律。实际上,该导语改用一句话即可:“一辆货车在G15宁海进口上高速不到100米处因超载导致杨梅散落,货主损失过万。”这样,该导语就体现了新闻的倒金字塔思维,彰显了主题,揭示了新闻的文化内涵。
导语语言要简洁,除了指构成导语的段落宜小而短之外,具体还包括句子要简短,以简单句编码,展现汉语言节奏感强的特色,慎用欧化的长句给受众造成阅读迷雾。比如:“当破门而入的办案人员出现在割腕自杀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天长市粮油(集团)总公司乔田粮站原站长钱劲床前时,他做梦都没想到,自认为设计得天衣无缝的逃亡生活终于在7年后终结。”[13]该导语这一句话有83字,它使用了英语的状语从句,易读性差。改成下面的48字,用两句话就简明易懂了:“安徽省天长市粮油(集团)总公司乔田粮站原站长钱劲逃亡7年之后落网。此前,他认为自己的逃亡计划天衣无缝。”
综上所述,导语是新闻写作的核心,它决定了新闻全篇的文脉,是引领受众阅读全文的路标,也是提炼新闻标题的依据,其质量测试记者的专业素养,也标志着新闻文化的底蕴,是规训专业记者职业能力的试金石。“根据法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复的研究,受众在阅读文字时,眼球跳动时看不见文字符号。只有眼球停下来时,才能看清字。一般人每次眼停的时间为1/3秒,能感知到的字为6到7个,因而在受众的匆匆一瞥中,只有简明的导语才能被受众清晰地感知而成为注意的对象。”[14]可见,简洁的新闻文风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场景,满足用户在手机平台上接收信息时浅阅读的心理需求。概言之,可以用“12345”来概括新闻导语写作的特点:“1”指一个主题(焦点)、一个段落;“2”指强调“时新”和“重要”两个新闻价值,最多两句话;“3”指它突出三个“最”,即时间最新鲜、事件最重要、段落最简短;“4”指它常用四个要素(When、Where、Who、What)来建构导语;“5”指最好控制在50个字内。“硬新闻的导语不得超过50个字。最好是一句话导语,最多不超过两句话。”[15]
令人欣慰的是,各省级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为业界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它提示身处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记者,在建构新闻导语文本时仍旧需要珍惜专业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心构思;练就过硬的写作技能,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