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发
(商务部现代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北京市 100731)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文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之所以选择在这样的时间发布这样一份文件,原因有四: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而目前的现状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尽管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堵点,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影响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二,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美国“新冷战”逆风劲吹,霸权强权主义横行,把和平崛起的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妄图通过违反国际法的单边制裁扼制中国发展。据统计,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俄等国的制裁已超万项,全球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等多重危机显现。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界乱局,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特别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1],以统一大市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这关乎国家命运与安全,是一个大战略。其三,中国推行市场化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市场化、建设科学的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都离不开市场,如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运作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攻克的重大课题。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和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同时,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突出问题。其四,国家、企业、老百姓通过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市场性指标如采购经理人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不仅体现国家竞争力,更多是反映百姓生活质量。[2]市场好不好,关乎人民幸福,如果连全国统一大市场都建设不好,有悖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宗旨。
要贯彻好《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针对哪些问题;二是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如何建设和运作好全国统一大市场。
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面对现实,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精准施策。党中央国务院发布这样一个文件,是针对问题而来的。那么,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当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缺少顶层设计与精准施策。短期、中期、长远目标不清晰,在运作上比较粗放,没有形成合力。
第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受到体制性、制度性约束,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管了一些应该由市场、企业、中介组织解决的事,市场准入、市场运行、市场监管等方面不畅通,政出多门,有利的事抢着干,无利的事推着走。市场运行中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这必然会对市场的效率和效益产生影响,导致中国的市场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第三,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明显的短板、缺陷、堵点。一是各类市场、各地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比如,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新品市场与旧货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电商平台过度冲击实体店,农村市场包括县镇市场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可再生利用旧货市场一直不受重视,成了“短腿”等。二是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监管、市场中介没有形成有机系统,循环不畅,连接不顺,市场主体集中度不高,市场客体供求不平衡,市场载体碎片化严重,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中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科技投入少,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缺少创新中心,在国际市场上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四,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对出现的教训没有提起足够重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控存在不足,扭曲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又有破坏社会进步的消极面。这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什么不同,相比于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并不一定就少。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问题的概率甚至会更高。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已经20多年,我们不仅要总结经验,也要吸取教训,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一是市场经济讲等价交换,有些党政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了商品,进行权钱交易。这种权力寻租行为逐步渗透到社会与经济的细胞,凡短缺的、有管理权的都能变成商品,乱收费、乱罚款,损害老百姓利益,背离市场本质。二是市场经济讲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基尼系数的扩大,必然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财富被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实际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会产生两极分化,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这一临界点,影响了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我国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将是一场历史性大变革,主要是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推进分配体制改革。三是市场经济讲平均利润率,哪里利润率高资本就流向哪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股市、房市、消费互联网、教育内卷等冲击实体经济,造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公开性缺陷、消费性疲软、区域性差异。市场也会失灵,如何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两只手”的度是一门领导艺术。四是市场经济追求价值最大化,过于看重金钱。有些企业过于重视短期利益,不重视科技研发,缺品牌、缺质量、缺知识产权、缺服务、缺公益,导致产业链刚性和供应链韧性严重不足。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利益关系。
这些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还没有很好地融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的探索要进一步深入。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一样,市场经济规律(如供需均衡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面对这些规律,国家机器和人类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是能够主动调节,相比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这同样是一场大考。
第五,就市场谈市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把市场放入国民经济全局,没有让市场去贯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未实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未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难以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难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3]比如,房地产市场本来是一盘大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有些人过度追求高地价(政府依赖性财政)、高房价(把住的变成炒的)、高房贷(削弱产业资本),结果冲击和扭曲了居民消费。
要全面正确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明确市场、市场体系、市场经济三个概念的内涵。市场、市场体系与市场经济,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市场是什么?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市场是商品交易场所,是一个地域概念,是设施。回顾历史,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含什么?古代城市必有三个要素:一是一定区域内为防御建起的城墙;二是城内居住的居民与建筑;三是大小各异的各类市场。“城市”一词始见于《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初始空间形态不断扩展,最终形成了内容多样、结构复杂的城市社会经济形态。《古史考》记载:“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说文解字》云:“市,买卖所之也。”《易经·系辞下》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孟子·公孙丑下》亦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最早的市,是聚集货物进行以物易物和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场所,是一种贸易组织形式。中国古代市场形成于商周奴隶社会,后经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繁荣昌盛,引领了世界潮流,直到清朝后期闭关锁国,中国的市场才衰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百货商场、一二三级批发场站以及各种城市服务市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市场发展,涌现出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商业一条街等经营业态,特别是形成了各级商品批发市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无形市场兴起,但市场依然不能脱离商品交易场所这一基本属性。
第二,市场是资源配置方式。这里讲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或者说商品资源和要素资源。对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而言,在一定区域或一定时期内,其资源是不变的。对资源的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配置;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按计划配置主要资源。经济恢复时期,确定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管理的计划商品共278种,其中国内贸易计划商品161种,进出口贸易计划商品117 种。中央统配和部管物资,1960年为417种(其中统配物资75种),1965年增至592种(其中统配物资370种)。到了1990年,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机电产品,当时均被分为四类:一是指令性计划;二是合同订购;三是产需衔接;四是自由购销。其中,原材料燃料195种(指令性计划42种,产需衔接103种,自由购销50种),机电产品301种(指令性计划3种,合同订购93种,产需衔接106种,自由购销99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改为市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随行就市,资源市场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4]。他要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5],坚决扭转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第三,市场是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围绕市场,可以描绘出一个复杂的场景,正如《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所指出的那样,涉及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组织、市场空间、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市场稳定、市场安全等多方面问题,有关交易的各方都在市场这个平台上汇聚,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既涉及生产力,也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市场主体,也涉及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行政与市场中介;既涉及有形市场,也涉及无形市场;既涉及现货市场,也涉及期货市场;既涉及商品市场,也涉及要素服务市场;既涉及国内市场,也涉及国际市场;既涉及市场硬件,也涉及市场软件。总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文流都离不开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运作水平,考验着政府的领导力。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对市场体系的提法是不一样的,当时突出商品流通体系。在国内贸易部时期,提出商品流通体系由六大体系构成,分别是商品宏观调控体系、多元化流通企业体系、商品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商品流通法律体系、流通行政管理体系。商务部成立后,提出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流通体系,该体系由五大体系构成,分别是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商业信用体系。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由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绿色安全、利产惠民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该体系由农产品流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构成。2012年8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有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2022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2022年3月25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因此,市场体系是由市场的不同要素构成的组织结构、运作结构与协同结构。这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组织体系。它由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政府、企事业、家庭与个人)、市场客体(进入市场的商品、生产要素,包括知识产权)、市场载体(进入市场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市场行政(进入市场的政府监管)、市场中介(进入市场的非政府组织,如协会学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与评价机构等)组成,这些对一个成熟的市场而言,缺一不可。不按合同办事,契约精神差,假冒伪劣泛滥,反映了市场主体的不成熟,无论是企业对企业(BtoB)、企业对消费者(BtoC),还是消费者对消费者(CtoC),都缺少信用。供给侧出问题反映的是市场客体结构不优化,市场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反映的往往是市场载体落后,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得不妥,市场中介作用的发挥未到位。这一体系的完善任重道远。
第二,市场运行体系。相关要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统一开放。中国的大市场是全国统一的,是向国有、外资、民资都开放的市场,不允许条块分割、地方封锁。二是竞争有序。竞争要放开,要公平,要有规矩,不允许无序、垄断、违规。三是安全高效。要确保市场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绿色、安全与高效。四是布局合理。既包括空间上的城乡贯通、内外一体,也包括业态上的多元格局。五是创新发展。市场要有动力,要有创新力,要靠科技与人才支撑。
第三,市场协同体系。该体系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商品市场是基础,要素市场是支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地产市场,知识、技术与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碳交易市场等。
在现代社会,所有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和建立一种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习苏联模式,搞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20年5月1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运作好市场经济的核心。
正确认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运作好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篇大文章。
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但运作模式千差万别,有英美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有德日式的社会市场经济,有封建式的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不能脱离这一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参加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6]这里的社会主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至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一旦离开这些,就脱离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治方向。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牢牢把握两个方向:为生产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第二,是全球最大的统一大市场和开放大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 已经超过美国的70%,是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2021年,中国GDP为114.3万亿元,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9.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1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为335.2万亿元,且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要充分认识中国这个超大市场的巨大作用,把中国市场既放入内循环,也放入外循环,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推动新的经济全球化、建设经济共同体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市场是可变的,如何进一步做大蛋糕,产生更大吸引力,让国内外消费者有挑选余地,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目前,中国面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挑战,这并不仅仅是对外国商品、服务和技术的市场准入扩大开放,更多是涉及国内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型开放的问题。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不仅在市场准入方面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要求实现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与宽领域、深层次服务和投资市场开放,而且在贸易规则上面临比WTO及其他自由贸易协定更严格的纪律要求和新规则,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是多元化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决定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多元的,可统一要求,但必须因地施策,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其主要表现是市场主体所有制结构多元,市场业态与场景多元,企业管理制度与机制多元,这种多元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活力所在。
第四,是供应链模式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都处在不同供应链中,都处在不同场景中。它们既可能是链主,也可能是链员,它们既可能在一条供应链中,也可能在若干条供应链中。供应链的核心有三:一是资源(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内部的与外部的)整合;二是功能(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流程优化;三是产业融合,主要是实体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融合。离开供应链模式,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分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组织实施保障等共八部分30条,涉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主要是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主要针对政府,告诉各级政府,也告知各市场主体和所有老百姓,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项工程中政府想干什么,怎么干,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之所以确立这些规矩,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我国政府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应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二是营造优良的市场营商环境,包括法律法规(特别是市场的基础制度,如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商品与服务质量评价制度、信用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金融税收,市场监管,标准与信用体系,市场公共设施投入,人才、科技、创新、典型引领等,纠正市场分割,反对行政性垄断、不公平竞争及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形成一个商品自由流动、要素自由配置的统一大市场。统一并不意味着回到计划经济,而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三是建立对市场的评价体系,以大数据引领市场发展,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推进“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充分激活市场。
第二,处理好市场与企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7]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的主体。市场主体的数量、结构、质量、活力决定市场的生命力、生存力,功夫要下在企业身上,任何无视和削弱企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第三,处理好市场与“三驾马车”的关系。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而消费、投资、出口都离不开市场,因此市场必须与国民经济全局联系在一起,市场只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好坏的一个晴雨表。我国知名经济学家李晓西[8]分别从国际上通行的政府行为、经济主体、生产要素、贸易环境、金融参数五个方面,以及投资、价格、生产、商业四个方面对中国市场化进程进行了长期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自1997年以来持续发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场化指数(该指数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数,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①。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市场化改革进程高度相关,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全国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都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走在前面的地区。不仅如此,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收入差距也相对较小,收入分配也相对公平。
第四,处理好市场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离不开政府,同样也离不开中介组织。尽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但我国中介组织发育极不完善,重政府作用轻中介组织作用,这与我们过去重商品市场轻要素市场的情况类似。中介组织经常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失去公平,在社会上缺少权威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小政府大社会,有许多事情可通过中介组织实施行业自律来加以约束。企业碰到难题找咨询机构,有法律问题找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公证机构,遇到财会税收问题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业务培训、资格认证找行业协会,可将许多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经纪人公司、拍卖行等。我国对中介组织的发展应提到日程上来。
第五,处理好市场与创新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市场的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的交易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网上平台交易成为主流形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为一体。全国统一大市场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市场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有条件也有信心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好。
注释:
①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https://cmi.ssap.com.cn/dataQu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