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融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3-01-09 14:27:42吴欣遥龙杰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吴欣遥,龙杰

(1.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肆虐中华大地,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英勇奋斗、攻坚克难,涌现出许多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铸就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壮举,亿万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现实性和生动性的素材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的教材,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高校讲好抗疫故事,将生动感性案例和理性教育素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活力,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努力把拼搏奋斗融入爱国实践。

1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要求[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伟大精神是伟大事业的支柱,是伟大梦想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把爱国主义升华到共产主义的信仰高度,明晰中国共产党是兴国强国之根本,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毫不动摇的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爱国意志,坚守红色信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的现实行动,凝聚最大正能量,激发强劲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伟力,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矢志不渝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2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

当今世界贸易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政治、文化、卫生和军事等方面的挑战复杂多变,不同意识形态互相摩擦和碰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提升是非辨别能力,与错误言行划清界限,深耕爱国情怀,充分感受祖国的强大,保持战略定力,敢于进行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同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思想行为进行抗争,妥善处理各类矛盾,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1.3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国运兴衰系青年,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担当者和践行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树立以国家发展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同频共振;有助于青年大学生锤炼为民的高尚品格,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德行致远;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激发求知向上的学习动力,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强化知识储备,努力扩大知识半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磨炼过硬本领,学成致用,经世致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牢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尽心担责,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事业,成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有识青年、有为青年。

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

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了地域性阻隔的逐渐消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意识形态渗透更加多样,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既有短期内的剧烈风险,又有渐进式的渗透风险。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政治事件,混淆是非,强化偏见,在短时间内积聚并释放负能量,颠覆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一些西方国家大肆鼓吹其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传输西方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和腐朽价值观念,一些错误信息和价值观念在青年大学生之间传播,影响着中华民族自己的话语体系。不论是短期内的,还是渐进式的风险,都在一步步的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逐步偏离主流意识形态轨道。

2.2 大学生深层爱国意识的建构不足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各种社会思想相互影响,使他们容易出现多种价值判断的可能,主要表现在: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呈现抽象化倾向。在理解爱国主义之“国”时往往只是从自然意义上去理解,不能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相互依存关系,对祖国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党的领导的逻辑关系把握不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不能深刻洞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大学生爱国主义呈现虚无化倾向。部分别有用心者利用青年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的弱点,打着“解密历史”的幌子,刻意抹黑民族英雄,大肆扭曲历史事实,采取主观臆断的评价方法对历史真相进行错误解读,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大学生爱国主义呈现情绪化倾向。爱国是一种情感,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部分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且心智不够成熟,面对一些复杂问题难以将理性情感融入爱国实践,出现爱国情感表达变异,因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引发非理性行为,导致以爱国为由的盲目行事。

2.3 “全员媒体”带来的去中心化

“全员媒体”时代,大众参与意识高涨,每个人都可能是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互联网领域充斥着各类舆论评价,多方观点相互碰撞,成为了民众信息获取、情绪宣泄的主要场地。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低准入,不同立场、不同动机的舆情混迹其中,煽情者、造谣者也不乏少数。部分人为了追求“流量至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自我加工”,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三人成虎”的现象时有出现,不惜激化社会矛盾,贩卖社会焦虑,引诱青年大学生进行对国家和社会的碎片化和片面化思考。同时,资本对市场的掌控使得各种“意见领袖”和“水军”层出不穷,人为制造的“热门搜索”“虚假民意”也浮出水面,解构网络爱国主义的内容、价值与意义,给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困境。

3 抗疫故事蕴涵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3.1 抗疫故事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当代的爱国主义,其本质就是坚持爱党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揽全局、周密部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使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为大家,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无畏无惧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疫情前线,日夜奋战,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党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方力量充分调动,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抗疫实践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用实际行动论证了全国人民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实现了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和人民力量的统一,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发挥现实力量的现实逻辑进路,实现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

3.2 抗疫故事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价值

“抗疫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组织凝聚起磅礴中国力量的故事,是展现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故事,蕴含的丰富爱国主义价值。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干部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冲锋在前、逆行而上,全力以赴投身疫情防控,“90后”“00后”纷纷递上“请战书”,用生命守护生命,书写了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故事;在疫情防控中,全社会家国一体同构,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天使白”“环卫橙”“城管蓝”各领域、各战线的同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自觉支持和参与疫情阻击战,社会各界也纷纷捐款捐物,凝结强大坚实的疫情防控决胜之力,书写了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故事;在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施策,精准研判疫情传播并有效建立防控体系,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在最快时间分离毒株,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开发高精度病毒检测试纸盒,研发新冠疫苗,推广5G医护助理机器人,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武器,书写了尊重科学科研攻关的故事,充分阐释了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3.3 抗疫故事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价值

3.3.1抗疫故事实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 爱国主义是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是空洞抽象的。抗疫故事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也不是媒体的新闻报道,而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在抗疫过程中,青年群体承担重要角色,人民发挥活跃力量,不畏艰险的奉献,勇往直前的担当,众志成城的团结、开拓创新的创造,这些感人至深的现实叙事更能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青年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感、见证感促使他们在时间的维度用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引导他们对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产生强烈认同。因此,抗疫故事促进了青年学生爱国情感的强化。

3.3.2抗疫故事实现了爱国主义思维教育的强化 作为大学生思维的重要组成,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实现爱国主义理性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环节。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教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中批评性思维是求真求是思维、整体系统思维、创造建构思维和价值导向思维的集合[2]。在抗疫故事中,准确有效的防控是建立在对病毒的科学认识基础上,是求真求是思维的运用范式;中国正面驳斥西方国家的刻意抹黑,怀有开放包容的胸襟,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是整体性思维与建构思维的运用范式;党和政府围绕维护人民利益这一根本导向而奋斗,是价值导向思维的运用范式。因此,抗疫故事促进爱国主义思维教育的强化。

3.3.3抗疫故事实现了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的强化 爱国主义既包含内化于心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也包含外化于行的爱国表达和爱国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践教育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而抗疫故事对于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具有创新启示。抗疫故事的主旋律是以人民为中心,其人民立场为大学生的爱国行指明了方向,端正了这一行为动机,有助于大学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不断规范自身的爱国主义实践的行为动机,将个人理想与人民需要相结合,自觉参与到服务人民群众中,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涵养奋斗精神,争做伟大事业生力军,自觉践行报国之行,实现爱国的知行合一。

4 “抗疫故事”多维度、多路径融入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工程。抗疫故事蕴含着中华儿女最深层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全景真实再现。高校要以抗疫故事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抓住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实践的黄金期,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往科学走”,深入、生动、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认识抗疫故事的时代价值和重要作用,以高校党委为核心,牵头成立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体系,发动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的光辉业绩,及时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研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结合抗疫英雄先进事迹,确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制定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办法,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间的联动和各部门、各学院间的互动,让抗疫故事深度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将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化为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

4.2 注重共情浸润,弘扬抗疫英雄榜样力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心里走”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们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就要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引导青年大学生把英雄模范当作旗帜,向英雄榜样学习,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追求至善至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校要主动收集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和指导抗疫的图文资料,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干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模范事迹,录制包括“青春战疫故事会”、珍爱生命教育、感恩励志教育、自然生态保护教育、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专题视频,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制度自信。利用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矩阵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组织抗疫故事宣讲交流活动,聘请宣讲报告团和先进模范代表进校园,以真人真事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要及时指导青年大学生对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感悟、总结,通过故事共情引发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使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化作学子们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4.3 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子自觉强国报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实里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爱国不是一句空口号,它是个人将爱国精神转化具体行动,在实际中展示出来的落小、落细、落实的责任和担当。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大学生生将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要将抗疫故事纳入思政课教学,作为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在疫情期间涌现的温暖人心的故事及震撼人心的榜样都是进一步增强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素材,高校要将这些生动素材尽收尽录、提炼升华,沉淀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疫情危机,加速疫情感悟转化为更深度的人生价值思考,实现理论引领与实践养成的相统一;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与支撑作用,满足学子成长成才需求。通过协助社区开展疫情大数据统计、“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内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学子们搭建实践平台,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课外领域,引导学生实践报国之行。

4.4 优化常态保障,生动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科学走”

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更能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在学子心中。高校要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灵活运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同时,在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以新媒体平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线上主阵地,引导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双向联动,科学推进。此外,还要规范网络主体责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积极正面回应师生关切的问题。特别针对在疫情反复下,社会不科学舆论的涌现及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引起的大学生的思想波动,误导青年学生的个人行为,通过加大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力度,对疫情防控出现的舆论危机及非理性行为的分析及专研,科学阐述爱国主义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内涵的高度统一性,引导学生坚持人民的立场,科学辩证认识和分析抗疫中的各种现象。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