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2015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有以下规定:“高等学校应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积极向图书馆进行捐赠和资助”,高等学校可以“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1]。在图书馆规程的指引下,近年图书馆图书文献捐赠迎来了快速增长期,不仅数量上有了显著增长,捐赠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各界名流、机构团体组织大宗系统性捐赠增多。对高校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有力补充,极大丰富了馆藏结构特色。高校图书馆馆文献捐赠工作也由此进入了全面发展期,相关工作流程、制度日益完善与规范。如何有效吸引展示、揭示管理、利用捐赠文献研究全面展开,也意味着捐赠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进入了更深领域。
按捐赠文献捐赠主体来分类,个人捐赠与团体捐赠;个人捐赠分普通捐赠与名人捐赠,普通捐赠有收藏捐赠、购买捐赠,名人捐赠指藏书家、学者、社会名流、名家捐赠,分作品捐赠、收藏捐赠、购买捐赠,其中作品捐赠、收藏捐赠价值较高。团体捐赠一般为研究机构、协会组织自有捐赠,一般都经过了长期积累,资源丰厚,价值较高。另一种捐赠为企业基金会爱心捐赠、出版社捐赠,价值一般。从捐赠资源价值来分,分为普通捐赠和珍贵作品、史料捐赠。根据捐赠文献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入藏方式。对于一般捐赠文献,多用于常规形式的入藏。而对于珍贵史料捐赠,多用于特藏形式入藏。
常规形式的入藏,一般用于捐赠文献普通加工,与正常采购文献相同,但在分编著录阶段需在010、310、610等字段加以揭示捐赠特征,说明捐赠来源、捐赠时间,生成捐赠文献检索点,便于捐赠文献的利用、检索与统计反馈。完成加工后,作为一般书籍入藏流通使用。
对于名人捐赠、珍贵史料类、大宗系列性捐赠采用特藏形式入藏建设。特藏形式的建设入藏有利于珍贵书籍的保存利用,形成馆藏特色。一般都采取专架、专库集中入藏。而有些学校图书馆会开辟校友专著书库,这也是特藏形式一种。专一收藏学校教师与校友捐赠文献,展示学校教职工、知名校友出版的专著,起到了积极宣传推介学校教职工、校友的研究成果良好效果,打造浓郁的学术传承氛围。
由于捐赠渠道、文献种类多样,捐赠文献质量不一,会出现部分残旧破损、盗版、重复、不符合馆藏定位发展需要等收藏价值较低的文献,对于经过甄选不符合入藏图书馆标准但尚可利用的捐赠文献,为了尊重捐赠者以及最大化利用,多采用了漂流瓶(漂流书屋、漂流站等等)、爱心转赠等形式。对于不具备参考流通价值的捐赠文献,则封存、淘汰、废弃处理。
捐赠文献的入藏、保存与利用离不开积极有效的捐赠文献管理建设。关于捐赠文献资源管理研究形成了以下共识。
捐赠文献从接受捐赠、到甄别、加工入藏均有一系列流程。与普通文献相比,捐赠文献的资源管理建设更为细化与繁复,从捐赠沟通、捐赠咨询、捐赠回复、捐赠反馈、捐赠统计分析等需设置捐赠岗位或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对捐赠工作进行全程化的规范管理,针对每一个流程从捐赠开始到捐赠利用,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对诸多接收、甄选、登记、审核、分编、加工、典藏、流通、反馈和宣传等环节的具体规定和说明,尤其是分编、加工要增加关于捐赠意义的内容。摆脱捐赠管理无人监管状态。做到捐赠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专业统一管理。
完善的文献捐赠制度是捐赠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2.2.1 入藏制度建设。捐赠图书并非一概接收,而是建立入藏制度,制定捐赠门槛,保障捐赠图书质量建设。入藏制度应与馆藏发展定位对接,对捐赠文献入藏标准、入藏范围、入藏形式、不入藏范围、不入藏处置制定详尽细则,使得评估捐赠文献做到有标准可依有制度可行,由此筛选符合制度要求的捐赠文献保障质量。入藏制度建设还应包括登记制度建设,在入藏的同时需对捐赠人、捐赠文献、捐赠时间、捐赠地点等做详细登记,颁发捐赠证书,举办捐赠仪式,形成捐赠档案,使得每一笔文献捐赠都可追踪溯源有案可查。除此之外还有捐赠处理制度建设,确定捐赠文献的所有权与处理权归属,对不符合如此要求的文献制定具体范围与规定,哪些文献属于漂流瓶、爱心捐赠范围,哪些可以封存,哪些可以废弃淘汰,都有明确的规章可依。
2.2.2 文献加工制度建设。与常规文献相比,捐赠文献源于捐赠的特殊性,除常规的加工外,还有特殊的加工环节。这关系到捐赠文献的有效展示、揭示与利用。加工制度建设应遵循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独特性、一致性原则。在物理加工层面上,加盖捐赠印章,捐赠者扉页签名,贴捐赠标识,分配专门的财产登记号,特藏专柜等等多种形式来与一般文献有效区分。物理层面的加工需要统一性、标准性、完整性,按照制度规定严格执行。
对于编目数据加工,由于历史原因是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出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是各成一家不够统一,主要源于没有统一的制度保障。业界多结合工作实际,对编目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结,制定了规范的分编著录标准与规则。现在通行的规则是在常规编目基础上,通过增加著录字段来区分普通著录揭示捐赠信息。如在010字段的$d子字段揭示来源信息,310字段揭示捐赠者信息。300、330字段深度揭示捐赠文献其他方面(如非正式出版物或内部发行资料等)信息。启用非控制主题词610字段,“很多图书馆都使用了610字段著录捐赠者信息,该字段应以捐赠者名称开头来著录有关捐赠者信息,读者通过主题词“前方一致”途径检索捐赠者名称则可以查找到单个捐赠者的全部捐赠文献,也有助于捐赠者了解到本人或本单位捐赠文献的入藏情况。”[2]由此可看启用的目的一方面补充捐赠文献揭示主题内容,另一方面利于综合检索捐赠信息,对以后捐赠文献的利用、数据库资源建设、效率统计分析等具有检索重大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文献捐赠数字化网络化工作也在深入推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参与捐赠工作网络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就目前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3.1 继续推进捐赠管理系统研发、推广与应用,实现文献捐赠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自动化管理。自深圳陆承兆在《在图书捐赠交换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以深圳捐赠换书中心和ILAS联合建设为例》一文中率先介绍了管理平台的设计流程与功能模块,探索出捐赠自动化管理系统具体应用与取得的良好实践,提升了捐赠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也调动了各大院校对图书捐赠管理平台的设计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当前的管理平台设计基于B/S模式,多采用多层级体系结构,功能模块更细化,流程更顺畅,基本能满足文献捐赠管理需要。“有捐赠网络化平台做支撑,实现对捐赠流程的有效控制、积分奖励的自动追加和对捐赠者信息、捐赠文献基本信息、审核、位置、利用情况、文献评价详情等的高效管理,方便完成捐赠操作、快捷查询和信息共享,实现赠书工作的网络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更加强化了互动效应,从而得到更多人的参与和响应。”[3]但是由于各个院校系统应用不同,并没有形成普适性的研发推广与应用,目前推进速度与广度有待持续努力。
2.3.2 进一步完善网站文献捐赠页面和新媒体平台建设。关绍云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捐赠工作调查与分析》中采用高校图书馆网站网络调查法对高校文献捐赠页面作了大致调查与总结。认为文献捐赠工作展示重要渠道之一的网站页面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捐赠栏目设置级别较低,捐赠制度与宣传展示多数没有详细展开,设置简单链接单一。这是双一流高校网页呈现出来的问题,普通高校问题更多。需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网页捐赠栏目建设,栏目设置清晰,创建捐赠导航,在网站首页把捐赠栏目设为一级栏目,栏目下各个应用模块进一步细化,捐赠工作页面链接有效。开设网上捐赠活动,捐赠制度上网,捐赠查询、展示、统计联网,为捐赠者提供一站式查询、捐赠服务。相关捐赠信息完善,更新及时,最好能做到与捐赠管理平台对接,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文献捐赠网络服务能力与满意度,培养潜在捐赠者。
新媒体平台建设是文献捐赠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号是平台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大多数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向读者推送服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捐赠项目建设可利用微信公众号使用便利,互动性强的特点,积极嵌入公众号菜单,实现捐赠查询、展示、统计、宣传、捐赠服务,以一定频次开展网上捐赠工作,推送相关专题,潜移默化提升读者捐赠意识促进捐赠实现。开拓微信号互动空间功能,及时解答读者疑问,建设线上社群,强化沟通作用,发挥宣传展示作用。
捐赠文献管理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日趋成熟与丰富。而对捐赠文献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才刚刚开始,是捐赠文献研究的一片蓝海。行业翘楚之一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文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对资源的价值利用探索更为早期与深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蔚然可观的实践成果,为价值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珍贵的捐赠特藏文献资源,由于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与学术价值。推广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宣传推广展示,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数字化整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文献资源的特征与利用需求,我们可运用文档、目录、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进行整理保存,以此构建关联数据,建立学术档案,完成社会活动展览、人物事迹宣传、思政教育融入等等。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利用成熟的Drupal平台和丰富的第三方模块,摸索出了幻灯片、相册、时间线、分面浏览与检索等形式。具体实践中将“宿白书藏”整理成了相册形式,陈翰笙手稿全部扫描成PDF文件做成“陈翰笙档案资料库”并全网开放浏览和下载,其全新的整理形式引起业界同行轰动,为数字化整理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思路[4]。
捐赠藏书中有些具有相当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等附加价值,分编入藏只是开始,它附加价值有待去整理研究发现。以治学大家名家大规模系统性捐赠文献为例,捐赠文献附加了收藏人文献搜集信息、研究批阅信息,是读书治学的依托,通过捐赠文献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可深入探究学术思想生成、发展、成熟的脉络,进一步发掘文献价值。不仅仅如此,由于捐赠文献承载本人大量的私人信息与交流信息,这些信息的提取与整理可以挖掘出个人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社会评价等信息,个人研究更为丰富立体,还可能对人物事迹、文献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将这类捐赠资源通过整理研究转化为便于利用的文献资源,这也是捐赠意义所在。
伴随着阅读推广实践活动开展,捐赠资源最终要实现阅读利用目的。可利用捐赠资源某些特性进行专题建设与阅读推广。黎明职业大学图书馆做法堪称典范。源于巴金先生与黎明职业大学的深厚渊源,图书馆拥有丰厚的巴金赠书资源,成立“巴金·梁披云赠书研究课题小组”开展巴金赠书研究,产生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建立了巴金赠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特地举办“巴金文化节”“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文学讲座、“巴金与黎大”“巴金的泉州缘”图片展、巴金赠书珍藏本展示、巴金作品影片展映、缅怀巴金书法笔会、“巴金的百年书海人生”讲座等活动,培养青年一代阅读巴金、理解巴金、学习巴金”[5]。借助“巴金文化节”巴金赠书专题建设与阅读推广良性循环,打造出业界名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大事件不定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让捐赠文献资源活起来发挥出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