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源地。大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科学与人文共建了充满人文理想的伊甸园。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是大学教育的物质载体。校园空间形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功能需求上,而且体现了社会思潮和人类进步文化追求的变化。大学校园特殊的空间环境充满了思想和文化,不仅点燃了思想的火花,而且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石。
从世界发展史来看,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西方的希腊和罗马。西方较为正规的大学建于中世纪。欧洲传统大学由中世纪的修道院发展而来,主要为教会服务,如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时,这些大学的校园布局和建筑风格都保持着宗教建筑的个性特征。欧洲中世纪校园最大的特点是校园与社会完全隔绝,每个学院由一个方形封闭的建筑群组成。
19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在法国学术机构和英国学术机构的影响下,美国大学逐渐形成了学术机构和学术校园两种基本模式。学院的计划是通过壮观的规模和严格的构图来组织建筑群,并表达其庄严和纪念性。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特别是工业革命后,欧美新兴城市校园逐渐发展为开放式校园格局。半开放的校园庭院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公共场所,同时形成开放的大学空间,并形成了城市的公共空间。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实际上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它起源于清末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院和外国教会办的教会书院。这些学校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教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京师大学校园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初期传统观念对校园空间设计的深刻影响。
我国大学的发展在成长和移植的过程中经历了融合、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从农耕社会中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田园式校园、私学、书院、国子监学校,到现代学校和民办学校,再到现代化开放性的校园和大学城,都充分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载体,校园环境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它从一开始就被动适应发展,逐渐转向自觉创造。因此,塑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向健康方向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文化精神的核心。大学校园作为它的载体,不仅见证了人类社会精神观念的历史变迁,而且催生了几乎超越世俗社会的自由学术观念。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息息相关。科学在肯定与否定的轨道上推动人文与文化的发展。文化对科学进行规范、制约、引导与选择,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在矛盾的碰撞中进行整合与完善,并且生成宏观意义上大的社会文化系统。这些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文化焕然一新,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大学校园已成为一体化、统一的综合体,大学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蓄能量。因此,大学城已成为当今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尽管与过去相比,大学自产生和发展以来在功能和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学理念中始终保持着特定的人文核心价值。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学术自由、文化教育、批判性研究等诸多概念,使大学成为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发源地。如今,大学仍然是传播自由、科学、民主等人文精神的核心。大学作为载体见证了人类社会精神观念的历史变迁,不仅传播了人类知识,而且塑造了人类社会精神的家园。
大学校园的形式首先表现在物理空间的形态上,这是大学存在的核心。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与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密切相关。通过前人的实践和探索,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形态。
在轴向校园规划中,带状布局是一种常见的空间形式,带状呈直线或曲线状。校园建筑或其他公共设施沿两端延伸,也可向两侧发展。轴线式校园规划可分为单一线型和复合线型。这种规划方式适用于功能复杂、空间形态丰富的校园。校园设施沿多条道路向多方向延伸,功能上分为教学和服务两条轴线,形成L型、T型、十字型形态。
块状的校园空间以集群的形式构建,通过一个或几个组团连接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空间形式表现为放射状或网络。它以中心广场或绿色中心形成空间形态。第一类空间结构较简单,规模较大,布局紧凑,主要适用于大型集会和庆典活动。后一种形式是以绿地为核心空间组织设施,空间结构清晰,环境优雅,适合户外学习、交流、休息和活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趋匮乏,基于实际情况,立体式校园规划构想成为解决城市中大学校园发展的理想方式。立体式校园采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以及立体化的设施,即人流、车流在三度空间上分离,以及在人车分流的条件下部分平面与竖向功能分区相结合,构成多层面立体式的公共活动系统。
许多综合性大学一般规模较大,学科较多,有多个学科组团建筑,校园往往包含多个公共空间环境,如广场、绿地、街区等核心区域,从而形成混合型校园空间形态,例如:美国工程学院校园。
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其不仅体现在校园的各种学术活动中,而且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校园内的建筑和景观环境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实物教材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精神作用。它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有着无形的影响。它是校园的灵魂,校园建筑、构筑物、雕塑、环境小品、植物中都需隐藏文化内涵。
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一所大学学术和文化底蕴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特定的校园环境和建筑承载着校园发展的历程,记录着校园精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如清华大学校园纪念碑。北大校园内的烈士纪念牌也是对北大精神的弘扬。许多大学校园都设立了取得突出成就的校长、著名教授、杰出校友的雕像或题词。因此,大学的精神与传统、校园文化与特色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校园景观的建设离不开这些核心要素。
大学校园景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然基础。从选址到景观规划建设,都离不开对区域地形、地貌、植被等要素的综合考虑。在形成校园特色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环境和特色在突出校园环境整体特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湖南大学校园规划围绕岳麓山展开,充分利用岳麓山的自然条件,将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使湖南大学成为全国最美的校园环境之一。
交流功能是利用主体的主动行为来实现的。这种交流对于知识的建设、研究和拓展,乃至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不仅体现在动态的学术活动中,校园静态环境的营造对于彰显人文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表达校园文化氛围的载体。
大学校园环境规划首先要以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为指导方针,借鉴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体现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景观化、生态化、信息化、整体化及高效化,实现景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齐全适用、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特色鲜明。
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场所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需要一个可以让人感到宁静、自然、放松的外部环境来调节身心、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和灵感。大学校园以景观生态建设为建设基础,教学中心、行政办公区、学生公寓区、运动区的合理规划设计不仅要对各功能区进行适当定位,而且要突出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生态带规划应与市区生态绿化相联系。将校园生态系统融入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利用多层次绿化环境组织营造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交融的生态空间,体现科技与人文、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现代大学校园的特点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更重要的是精心营造陶冶情操、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相互交流的整体氛围。因此,在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思路应该是:尊重基地的自然特征,充分利用地形,建立校园与周边环境的良好关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景观;建立合理清晰的功能区划,简洁便捷的交通线路,完善的配套设施;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着眼于校园未来的发展和良好的成长空间。
现代大学最明显的特点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科研手段和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加强交流是开放的必然结果,重构了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新概念。大学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实际上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和教学空间的延续。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学术交流的场所,使校园充满活力与生机。
大学校园开放的公共空间为校园主体提供了自由交流、学术交流、宣传和体育活动的场所。交流空间涵盖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与历史的交流。因此,交流空间是多功能、多层次的。它渗透到建筑内部空间的方方面面,通向外部的整体环境。学校拥有强大的集体性、团体性、教学、集会、学术会议、庆典和体育活动。在更大的公共领域空间举行,个人领域和小集体领域的活动和交流需要一个封闭、隐蔽、私密、依赖的空间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空间所体现的主题特征,其实就是体现在整个校园空间环境中的文化底蕴,主题文化特色体现在文化层面,是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观。在现实空间环境中,作为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艺术其造型的主题可以在区域空间中起到引领作用,增强文化特色,形成整体氛围。
在大学不断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校园建筑的形式有着一致的基调,但不同时期的主题建筑体现了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早期的西方大学校园中多以教堂为主题建筑,而现代大学校园一般以图书馆、礼堂、中心教学楼为主题建筑,例如:北大在校园发展规划中充分尊重原有的校园环境,强调新旧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语境上的连续性,使校园的精神文化特色得到传承和强化。
大学校园不同区域的空间形态构成了不同的景观特色,除了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形态所形成的景观外,将大学的历史事件、古迹文物、著名人物、文化特色、艺术作品等作为景观设计的要素,对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体现大学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校园景观设计可根据不同区域环境的特点,借鉴传统园林的多层次观景空间的处理方法,通过建筑外廊、楼前广场、庭园、步行道,广场草坪等一系列交往空间的营造,构建多层次的校园景观空间。
在大学本身的校园里源源不断的人文精神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每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都是一代又一代学者努力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的校风和学风。美国人用简单的词来形容本国几所著名大学的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隐性体现在学校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显性体现在校园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标、植物、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校园景观小品是构成学校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悠久的大学基本都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校园空间形态,我国大部分大学校园仍采用封闭形式,每所大学都非常注重校园整体文化氛围的塑造。通过形态特征可以领略到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许多著名大学的校门都成为了大学的标志和象征,如清华大学的老校门和北大的西门。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校园大门还发挥着通行的功能,有的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体现、学科文化的体现,其象征性和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功能性。因此,无论是新建还是扩建大学,校门的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和精神。
可以成为标志符号的景观元素最重要的是其独特性,它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或者对特定区域产生深刻的印象或记忆。大学校园内的地标通常是明确限定的具体目标,如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名木古树、景观小品等。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都以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标志和象征。如北大未名湖畔的博雅塔,校园前广场的华表;东南大学旧图书馆等。
雕塑是景观构成元素中最明显地表达历史和文化的方式。它通过静态造型和艺术表现手法再现历史或浓缩提炼现实生活。主题塑造越生动,越能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和对所处空间的形象记忆,从而为整个校园环境培养情感。
大学的成长和发展往往与文化名人息息相关,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用最直观的语言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传承学校的人文精神。大学校园环境中的雕塑大多以主题雕塑和人物雕塑为主。雕塑的立意非常重要,许多大学将与学校有关的特殊事件和名人作为雕塑的主题。
大学校园的景观小品有其鲜明的特色,其独特之处在于与学校的历史人文紧密相连。我国每所大学都有校训,校训是每所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校训经常被用作学校景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就和礼堂前的喷泉造型相结合。
任何国家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竞争实力的增强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大学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因此,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既要发扬古老传统,又要体现时代风貌。
[ID:0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