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彦文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存在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事业单位应该从财务监管的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实施。受传统观念认识的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存在着成本效益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在资金使用环节,暴露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容易引发资金浪费现象。对此,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工作。
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组织,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单位日常管理中,需要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强化内部控制,实现对于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为经济建设提供助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借助有效的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能够对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监督各项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借助有效的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会计管理工作等结合起来,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对财务信息进行整合,为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加快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步伐,确保新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其次,事业单位本身具备相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能的发挥,如果内部控制不到位,容易引发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财务工作,强化廉政建设,将单位的职能切实发挥出来;最后,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对财政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实施。不仅如此,有效的内部控制还能够帮助单位对财政预算编制进行优化,减少成本支出,促进单位工作质量的提高[1]。
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财务决策、程序设计、风险评估以及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做好综合考量,打造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新的发展环境下,伴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以及国库集中在支付的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做好管理工作,打造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事业单位现有的内控机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内控实施的效果。具体来讲,一是在物资集中采购环节,没有做好固定资产以及资产明细信息的全面记录,在缺乏有效数据信息支持的情况下,政府采购制度没有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二是单位财务支出中的一些特殊费用,如会议费、咨询费等,虽然设置了明确的管控标准,但是在管理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经费支出控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欠缺有效的监督管理,存在着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实施的成效无法得到保障。财务监管缺位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关键技术人员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够,在对一些重大决策又或者关键任务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并不能给出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另外,单位本身没有能不够制定出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对风险和隐患的及时排查,容易给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二是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对于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沿用单一死板的评价方式,无法做好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影响了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优化和改善;三是事业单位在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容易引发资产闲置又或者资产流失,单位管理层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需要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保障资金和资产安全。但是对照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少事业单位缺乏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认知,不仅没有重视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业务实施环节也就没有对成本效益投入足够的关注,没有对财政资金支出环节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如此,部分事业单位欠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急预案,无法做好风险的有效防控和应对,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不少单位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欠缺有效认知,也没有在内部控制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导致内控管理的水平无法达到预期。部分单位虽然建立起了信息共享平台或者信息管理系统,但是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信息化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工作难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新要求,导致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不少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工作时,工作人员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导致相关工作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另外,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严重脱节,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在工作人员不重视的情况下,其没有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中,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绩效评价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工作人员欠缺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二是事业单位没有能够及时对绩效评价结果向工作人员反馈,也没有对照评价结果来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导致绩效评价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完全无法发挥出来。
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内部控制的制度化,确定好财务管理及财务控制的具体方法,同时也需要引导工作人员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做好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实现全员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必须对资金管理、财务核算等工作的薄弱环节着眼,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以实现对于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例如,对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应该保障资产评估、资产核算、定期盘点以及资产处置等内容,确保管理人员能够依照制度的要求,定期对资产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另外,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确定好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推动管理流程的优化,以此来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3]。
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在内部控制环节,必须推动内控措施的贯彻实施,切实做好财务监管,以保证工作实施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内部控制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从实践的角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该完善监督机制,从其他单位和企业借鉴内部控制经验,但是也不能出现照搬照抄的情况,因为单位职责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内部控制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盲目照搬,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形成阻碍;二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好监督管理,定期对各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检查,了解财务工作的变化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三是应该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很多事业单位在实施财务监督的过程中,都是由其他部门兼职,相关工作并不能独立展开,影响了监督工作实施的效果。针对这样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内部监督中,必须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确保监督工作的实施不会受到其他部门或者人员的影响,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单位能够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保障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性。从实践的角度,一是应该建立起能够切合实际情况的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各部门能够将风险识别放在业务活动实施前,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资金绩效压力巨大,需要强调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促进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而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够减少资金浪费和资金流失的问题,帮助单位科学规范地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二是应该设置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结合内部控制需求,优化业务流程,确定好内控实施的关键点,找出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等,确定好风险应对方案。工作人员必须切实提高自身对于各类风险的防控和管理意识,参与单位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形成对于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做出有效应对;三是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具体的工作流程,对其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精准把控,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管理效果。财务人员必须全面分析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单位能够接受的范围内[4]。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部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促进了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对此,事业单位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筑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同时,应该做好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收支管理等工作的整合,推行同步监管。在完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后,单位需要定期对原始票据以及会计账目进行审查,给出具体相应的审批意见,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和优化提供良好支撑。
针对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应对和处理。具体来讲,一是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推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确保其能够很好地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确保内部控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以绩效考核为支撑,员工的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应该从单位的日常需求着眼,对照部门和岗位的具体情况,优化绩效考核目标,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准确评价部门和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激发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在完成绩效管理方案的制定后,需要依照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方案进行持续调整优化,确保其能够很好地适应单位发展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将业务目标的完成情况真实反映出来,推动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5]。
总而言之,新常态下,事业单位需要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加强风险防控。内部控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践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事业单位严格依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树立起来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做好财务监管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构筑起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另外,也应该加强绩效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促进内控效率和内控水平的提高,借助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