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021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持续深化“六大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和“十项重点改革攻坚事项”,重点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区、济淄同城样板区、民生改善幸福区,以落实之举、突破之力彰显担当作为,加力推进淄川转型跨越、走在前列,努力成为淄博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淄川区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17—2021年来,淄川区传统产业转型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在淄博市经济发展中保持良好态势。5年来,淄川区GDP平均增速5.0%,低于淄博市0.2个百分点;分产业情况,第一产业平均增速3.2%,低于淄博市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均增速4.0%,低于淄博市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增速6.5%,高于淄博市0.6个百分点。
特别是2019—2021年来,淄川区传统产业凤凰涅槃,经济发展稳中有突破,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明显,使得全区第三产业保持新发展格局,超越淄博市平均水平。3年来,淄川区GDP平均增速5.2%,高于淄博市0.1个百分点;分产业情况,第一产业平均增速3.8%,低于淄博市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平均增速3.6%,低于淄博市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增速7.4%,高于淄博市1.3个百分点。
2021年,淄川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21.9亿元,同比增长9.0%。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75.4亿元,同比增长13.5%。各项增速走在全市前列。
商贸流通领域发展运行良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供给充足兴旺,生产生活消费活跃。2021年,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51.1%、23.8%、69.8%、59.3%,分别列淄博市前列。
淄川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优先战略,作为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根本途径,全区研发投入占比一直比较高,研发环境明显优化,研发主体基础不断巩固,为淄川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2017—2020年,淄川区研发投入强度都超过2.5%,两年度超过3%。
2021年,淄川区新物种企业成为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脊梁”,全区跨越式发展企业达到11家,瞪羚类企业达到26家,均居淄博市前列。2家企业列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全区“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5.9%、8.3%。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12家,5家企业入选市级企业科技中心,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99家。
2021年,淄川区全面推行“链长制”,拥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激光设备等4条主导产业链、10条特色产业链。建筑陶瓷、新材料上下游产品继续补链强链扩产业、增产能。
2021年,淄川区的重山光电锂氟化碳电池、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鲁维青铁国际物流港、区文化中心等18个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省补短板重点项目名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经济活力加速释放,造就经济再加速。
2020年,淄川区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48.03%,较上年净增22家企业,比重提高4.45个百分点。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22亿元,同比增长3.9%。全区完成税收收入总额48.81亿元,同比增长8.4%。
2021年,淄川区实际使用外资6516万美元,同比增长12.7%。2021年,淄川区一家企业成功发行首期5200万美元海外债,是全市城投公司首笔海外美元债,也是全省AA评级首笔长期境外债。2021年,淄川区进出口总额达到93.8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82.6亿元,同比增长54.3%。
当前,淄川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和挑战。从产业构成、科技创新驱动、金融支持、园区建设投资等角度看还有发展短板,需要挖掘发展潜力,推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1.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有所降低。2021年,淄川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3.45%,比2020年回落0.58个百分点。
2.民间投资比重呈回落态势。2021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2.61%,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3.5个百分点。
从2018年、2019年、2020年研发占比情况看,虽然占比在全市靠前,但是这几年的占比数据一直呈现回落状态。另外,2020年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首次出现回落趋势。
淄川区是传统的商贸大区,商品交易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对繁荣商贸流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迅速崛起,曾经荣为全国十强商贸市场的淄川区服装城、建材城,他们的优势徒渐显现、市场活力难以激发,亟待加大转型,融入全国双循环大环境。
围绕淄川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短板问题,全区要瞄准主攻方向,用新视角、新思维、新格局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突破,努力实现突破有质量的速度、有深度的改革、有福祉的发展。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做好“优”的文章,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深挖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就是淄川全区规模企业进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选出智能化技术改造典型案例和技术改造优秀项目进行集中观摩,激发企业技术改造热情。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一企一制”,找准薄弱环节,强化要素保障,打通难点堵点。
2.做好“扩”的文章,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实施“四新”产业倍增行动,着重抓好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等15个“四新”产业项目,推进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力争实现效益。开展产业链培育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四新”、建材建筑建陶、纺织服装六条产业链图谱,补齐、补好、补全发展短板。
3.做好“育”的文章,实施“阶梯培育”工程。首先专注骨干企业培育。培植“头雁”,重点支持跨越发展计划工业企业发展;厚植“鸿雁”,打造“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金字塔式企业成长梯队,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雁阵”,做好“小升规”培育库企业培育工作。其次抓好与当地国企淄矿集团的合作。落实《关于支持山能淄矿集团发展的意见》,深化双方合作。抓好绿色建材产业集团和方大新材料扩建等两大项目,加快推进方大新材料扩建项目尽快落地。
研发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区,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越有更大的潜力和动力,进而给整个城区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实现再加速。结合淄川区创新驱动特点和不足,应在创新条件改善、过程完善和结果提升三个维度上下功夫。
1.加大政府在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着力落实科技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加大对医药化工、新能源汽车、氟化电池等新字号产业研发投入力度,同时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奖励、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多种直接和间接投入方式,使各类创新活动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创新科技金融平台。进一步加大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引导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
3.加大研发创新宣传力度,高规格落实各种产学研平台。淄川全区上下要充分发挥每年一届的“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平台,利用好、落实好产学研“五库十院”创新平台培育计划,继续推广“三百三行”县城产学研合作。
继续加大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支持。各个金融机构继续扩大小微企业客户走访面,通过走访掌握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符合信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及时、全力给予支持,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
营商环境是对外开放、对内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生产力、软实力、竞争力。淄川区要以最全要素、最优服务、最强监督为突破,营造尊商重商氛围。要努力做强“淄川区效率”,真正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便捷效率、最有效监管把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事情一次办好办到位。
1.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投资力度。首先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着力消除民间投资在进入市场时存在的各种隐性壁垒,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项目落实、政策配套、环境优化,通过构建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领域。
2.全力推进重点项目进度,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支撑。要继续加大投资强度,紧盯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不放松,重点推动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列入省、市、区级的重点项目,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折不扣地实施,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督查。
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兴淄”工程,淄博人才金政37条。首先强化产业人才引进。发挥山东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动,以企业技术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其次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培育工程。打造淄川区高水平人才平台。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养相关政策,另外实施人才继续教育、提升素质等培训。
淄川区未来要全方位对接省会经济圈、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市主城区“紧密圈层”等重大布局,借势发展、融圈发展。锚定“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目标定位,突出“品质提升、发展提速”,加快建设淄川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