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学习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握的几个重要理论维度

2023-01-09 08:29:26李培超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李培超

改革开放以后,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确定下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由此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使得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共生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与自然不是一种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并不断展开的相互依存的“交往关系”,特别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是这种关系更主要的方面。人既是社会存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人的本质不仅体现在人普遍的社会性交往上,还体现在人与自然普遍而自由的交往过程中,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虽然人与动物一样,都要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但是人与动物根本的区别在于人依赖自然的范围要广得多。一方面,人的肉体生活要依靠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人与自然交往的普遍性不仅表现为把自然界当作人的生活资料,而且也把自然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虽然自然界并不是人的身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不是通过血肉同构联通的,但依然是人的肌体存在须臾不可离开的部分,因而自然界就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生活也要依赖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所以,无论是从肉体生活的意义上还是从精神生活的意义上说,人都要依赖自然界,“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6-57页。。

习近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情、世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他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1页。“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25页。“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6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74页。

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首先,要从理念上肯定人与自然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即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界也是有生命的,而且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彼此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互支撑。一方面,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人要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和看护者,而不能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者、掠夺者和征服者。再次,从根本上说,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键是要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的、历史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能以停滞发展来实现。事实证明,只有好的发展模式即绿色发展模式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彻底瓦解了人与自然永续存在的根基。

二、历史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与自然关系维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与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不是从神祇创世出发也不是从抽象的精神或观念出发来看待历史的起点、动力和发展目标,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把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看成是历史发展的目标。作为历史起点的现实的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有现实需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进行现实交往;他不是观念中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个人,不是离群索居的个人。历史的发展就是从每个人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始的。而具有现实需要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何以会成为一种历史运动,从根本说是因为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人要生存就必须发生与自然的交往。自然界不会主动满足人,人就必须通过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获取生活资料,由此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又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此形成现实的生产关系。人的需要不会始终停滞在一个水平上,已有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因而必然也会推动人与自然的交往(生产力)和人与人的交往(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到新的水平。这样,历史发展就不再借助于任何神秘力量的外在推动,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矛盾运动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因而历史发展的目标也就必然是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与自然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亦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使人摆脱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发达所造成的“异化”状态而生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中。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观念形态”1中央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页。。这种历史观也表明:“历史不是作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2中央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第36-37页。总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参与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向历史敞开,历史向自然生成。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论断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从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兴衰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不断交往的过程,就是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状态是衡量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页。他深刻地指出,生态环境对于文明发展的意义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都与丰厚的自然馈赠密切相关,而一些文明古国的衰落或区域文明的消失也都与支撑文明发展的自然生态机制崩塌密切相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衰落就是土地荒漠化导致的,中国古代的楼兰文明也由于环境衰退而被流沙湮没。唐代中叶以后,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迫使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完全屈从于自然、有限度地利用自然以及大规模地征服攫取自然几种状态。而在工业文明发展延续的过程中,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在反思纠正工业文明发展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极度恶化而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并不断取得进展。

总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也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历史会终结,人类文明也会中断,人类自身也会消失。

三、系统思维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或统一性,也强调自然界的系统性,反对把自然与人、人的历史割裂开来,也反对用孤立的、静滞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首先,从人的存在方式来看,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人是社会存在物,任何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无法离开自然而存活。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是统一的。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自然不是与历史无关的自然,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了的并被历史赋义因而成为参与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要素的自然;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变化的历史,也是伴随着自然变化的历史,自然总是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恩格斯批判了自然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56页。。另外,就自然界自身而言,“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2页。。总之,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普遍客观的联系,这与生态学的系统理论是非常吻合的。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天人合一”“三才一体”“生生不息”等命题都体现了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命题的要义有三:(1)人与万物同质同源,即都是“天地合气”的结果。因而,人与天地万物可以相互感通,相即不隔。(2)天道与人道和合而动。天道为自然规律,人道为人生准则,天道与人道并不对立,可以互动互补互用。人要尊道而行方可参天地之化育,实现“德配天地,兼利万物”。(3)天地和谐为价值圭臬。“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论命题,更是一个价值论命题——天地万物和谐才能够使万物的本性圆成。“三才一体”即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三才”之说源于《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从本体论意义上说,三才之说意味着天地人均统一于气,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属性。人虽最为天下贵,但也是气聚而成,此即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节律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从天地人,即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生命的变化规律。“生生不息”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古籍中多有阐发,主要指事物的生长发展充满了活力,没有止境。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生”二字,其义可从三方面理解:本体论层面的“创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创造和养育生命是天地自然的最高名分和不言之功;价值论层面的“共生”,即所有生命彼此联动,共存共在,共同形成了一个生命世界或生命系统,其中的不同生命虽然存在差异甚至相生相克的关系,但是彼此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日常经世层面的“生活”,即自然界成为人维持生活的来源或工具,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自然供给,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对自然要“用”“养”结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生态价值认知以及生态治理方式等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要在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即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着眼,统筹各种生态要素,多措并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从根本上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57页。,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3页。,“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3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通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有效地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要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认识自然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往往只是从短视的功利性的层面来看待自然界,即只承认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忽视了生态系统自身的价值,缺乏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习近平提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63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42页。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5页。。因此,生态系统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整体运演过程中。而在生态系统的整体运演过程中,其中的每一个物种通过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维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实现着其自身的价值,因而从生态系统整体来说,每一个物种都是平等的,它们互为工具和目的。所以,人类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绝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4页。。而在实践中践行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关键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决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40页。

第三,要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优化生态治理的模式和手段。自然界存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治理效能,就必须用好系统的整体的方法,绵绵发力、久久为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优化生态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予以了多视角多层面的阐发。一是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环境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2页。二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6页。。反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7页。。三是要从整体上处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生态治理问题,平衡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四是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四、民生视角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都是与关注下层民众的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提出,枯枝落叶是自然给予贫苦大众的馈赠,认为贫苦群众利用自然界的赐予是世代沿袭的习惯权利,也是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把捡拾枯枝落叶的行为污为“偷盗”只是有产者对贫民权利的践踏。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任意扩张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造成工人阶级像动物一样生存的异化状态进行了深刻揭露,他以美国发展模式为例指出:“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519-520页。恩格斯在《乌培河谷来信》中提到了工人生存环境的恶化,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和自然造成了双重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还考察了当时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从根本上恶化了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破坏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5页。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但一段时期以来,“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0页。。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生态质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谁建设生态文明这些根本性问题时,都直接聚焦于民生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页。,“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6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5页。,“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7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16页。,“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8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9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8页。特别是在新时代,当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时,更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因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撑。“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83-84页。,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6-37页。。

五、人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还培育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交往还有审美的维度,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为人作用于自然的生产活动是全面的,可以在不受肉体需要支配的情况下进行,可以自由地与自然界进行交往,而动物与自然的交往则是与其肉体需求的满足直接统一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8页。人若按照美的规律与自然交往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极度消费自然的层面上了,人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就会自觉地得到调控,人也不会停留在动物式的生存状态。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按照美的规律与自然交往的能力和丰富的需要都被以肉体需要为根本的动物式需要取代了,导致人的能力发展和生活幸福都受到了极大限制,人的生活蜕变为动物式的生存。恩格斯指出:“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的一切可支配的时间,工人只有一点时间用于吃饭和睡觉,而没有时间从事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获得一点享受,更不用说从事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33页。

重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以及大自然对人的精神滋养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精神常常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母题的,它强调对美的审视“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而与人疏离的对立物”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91页。,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物景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又认为可以通过自然物景发现人自身。对自然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审美把握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中国古代的许多艺术门类诸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中都有所体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关注保护自然之美对人享有幸福生活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思想结合人类的前途命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了深入、生动的诠释。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世代延续来看,自然之美可谓人类通向未来的“护身符”或“通行证”,因而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30-231页。从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看,也必须依赖建设好、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无论是美丽中国、美丽家园,还是美好城市、美丽乡村、美好生活……这诸多“美”都不能缺少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另外,对提高人的素质和幸福感来说,大自然的“美育”功能是不可缺少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引述了许多中国古代的诗歌佳作,比如“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等等,启示人们从诗歌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中领略、感受美丽自然相伴给生活带来的幸福和美好。他还提及了苏轼吟咏海南风光的诗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绘的美景,朱栴、王琼、蒋延禄诗词中描写的宁夏自然风光,沈从文小说里描写的湘西风光,毛泽东在《答友人》中刻画的湖湘大美,等等。总之,既要保护好大自然,让人们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保持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让自然之美与人格成长相伴相随。

六、全球视野

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这一问题从“代内”的视角来看,是当代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任何国家和民族也不能够做到将生态问题完全拒之于国门之外。这一问题从代际的视角来看,它是人类累世都要面对的问题,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生态问题处理得好,一代一代人都会从中受益;生态问题处理得不好,一代一代人都会被祸及。总之,生态问题的整体性、延续性决定了不可能采取切割或“闭关锁国”的态度来应对。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以整个人类为主体的全球性行动,是充塞时间和空间的普遍要求,是通过人类而实现的惠及整个生命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31-232页。

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的意义、责任以及与世界各国的互助共建。从对全球的意义来看,作为地域广袤且拥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对改善全球的生态状况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的50%以上,已经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第一大国,为地球增添了一抹浓重的“中国绿”。中国还通过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行动和倡议,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主张“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美丽家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还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传统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向是通过一种“强的”人化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的,评价文明也倾向于以物质财富的累积为标准。而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成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基石,世界各国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强化人类文明的这一基石。“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230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庄严地宣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62-63页。习近平总书记的宣告充分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和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