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与黄河文明体系构建浅议

2023-01-09 08:01
中州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黄河

李 宜 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传承中华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黄河,深刻认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黄河文化,深入研究黄河文化体系、黄河文明体系这一文化强国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大国兴衰史、朝代兴衰史,更要研究文明兴衰史。

一、如何认识从黄河文化到黄河文明的跃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一万年文化史,有五千多年文明史。从文化到文明,是一个了不起的跃迁。过去我们从自然、生态、文化角度看黄河比较多,但是没有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角度,没有从国运、文运、国脉这个角度来看黄河。从文明这个角度来看黄河,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

第一,从文明的高度特别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看黄河,就要定位“中国之黄河”“亚洲之黄河”“世界之黄河”。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母,河的特性塑造了文明的特性。举世公认的四大古文明即古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分别是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哺育诞生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雄浑的气势、博厚的造化、奇绝的风华造就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从史前文明至北宋,黄河文明的曙光、黄河文明的灿烂令人炫目。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各个时代的古代文明发展成就都走在世界前列。黄河拥有世界文明史上国家共同体的原创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重大经验与规律。

黄河文明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构性规律,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必然。为什么黄河流域能够创生中华文明的原初形态,创造大型文明共同体,只有从“三个黄河”的视角才能够加以解读。

第二,从国运、国脉的高度来看黄河,就要定位“历史之黄河”“今日之黄河”“未来之黄河”。要深知,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与黄河的荣枯紧密相关。只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融通起来,才能够深刻认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意义。

从文明的高度、国运国脉的高度,弄清楚黄河文化到黄河文明的孕育与形成过程,就能够理解黄河文明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自立到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就能够深刻认识到黄河文明对于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就能够深刻认识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把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就能看出黄河文明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所具有的巨大意义。

二、如何认识不一样的黄河文化体系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黄河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流域文化,还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国家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对于黄河文化体系,我们可以从历史演进维度、地域和合维度、地理物产维度、制度法度维度、人文思想维度五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就历史演进维度而言,我们要看到1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区别,要认识1万年文化史上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既“波澜壮阔”又“一波三折”的过程。“波澜壮阔”可以从“河图洛书”到“礼乐文明”再到“礼法文明”来认识。这个过程是波澜壮阔的。“一波三折”一是转折,秦朝设立郡县制,礼乐文明开始转变为礼法文明;二是转移,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一个“南转北移”的过程;三是转型,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带来了文明转型。“一波三折”体现在转折、转移、转型这三个过程中。

第二,就地域和合维度而言,中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的。黄河文化中,又有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核心和骨干。

第三,就地理物产维度而言,有黄河鲤鱼、四大发明等。

第四,就制度法度维度而言,有禅让制、分封制、世袭制、井田制、郡县制、宗法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第五,就人文思想维度而言,从河图洛书到易经,到道德经,再到二程理学,有一个完整的人文思想演进路径。

可以说,黄河文化体系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生成的思想、制度和物产。当然,这一复杂的文化体系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凝聚”与“辐射”的过程。凝聚的过程,包括以天为则、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和以文载道。而辐射的过程,则是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美育人。凝聚的过程,是一个从礼乐文明到礼法文明的价值流变过程。辐射的过程则体现了从中原到中部、从中部到中华、从中华到中国的空间展开过程。可以说,黄河文化体系以羲皇、炎黄为起点,以长安—洛阳—开封为轴心,经历了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折、一千年转移、二百年转型既一脉相承又一波三折的演变历程,构成了黄土—黄河—黄种人—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完整体系。特别是长安与洛阳构成了夏至隋唐都城的主轴,影响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这一过程对于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对于其从地域文化、流域文化上升为民族文化、国家文化意义重大。因此,研究黄河文化体系,对于我们研究黄河文明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如何认识复杂的黄河文明体系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骨骼与主体,记载着早期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到天下、转型中国从危亡到再生、创新中国从崛起到复兴的全过程,其最大和最本质的特点是“不断裂”,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无与伦比的,更是独领风骚的。

黄河文明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初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复杂性结构,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黄河文明的兴衰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既具有中国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然而,我们有对黄河文化的解释,但没有对黄河文明渊源的梳理。由于缺少多维度大空间系统化的诠释体系,基本上是现象归纳和文学性描写,无法在世界文明史上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有这么连续性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态。

新时代,要重新解析中华文明的复杂性结构,就必须建立起认识和理解黄河文明体系的思想框架。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文明的认识要体系化和系统化,要加强对黄河文明的多维度、大空间、系统化研究。

1.从大空间、系统化的角度来研究,要重点把握黄河文明“根、源、干、魂、家”的定位

根。根包括三个概念:第一是根祖,即祖根文化,比如羲皇和炎黄;第二是根亲,即伦理文化;第三是根系,即地域文化。根源性,是黄河文化的一个总体特征。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分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特殊环境下孕育出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最早聚居生活与持续繁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持续创造物产、制度、思想的同时,也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迈开了中华文明前行的脚步。

源。包括农业的起源、文化的起源、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等。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比如,夏代史研究还有大量空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起源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既复杂又漫长,其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二是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从而形成了伟大的古陶文明、古玉文明、龙文明、青铜文明和礼乐文明;三是两千年转型,随着秦汉王朝的建立,形成了礼法文明,诞生了伟大的中华法系。

干。中华文化包括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包括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棵大树,黄河文化就是主体、主干。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对黄河文化的贡献。在黄河文化的各种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又是主体文化、主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黄河文化是一种流域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是一种国家文化。而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既具有区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点,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只有正确认识这种两重性,才能认清黄河文化体系、黄河文明体系的特质。由于黄河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在黄河文化的不同地段所形成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都属于黄河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魂。魂是精气神,它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这种基因一是体现在“自强不息”上,二是体现在“厚德载物”上。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个重瓣花朵,用“花开中国”来形容,那么中原文化或黄河文化就是重瓣花朵中的“花蕊”,是灵魂中的灵魂。

家。家是发祥地、核心区,也是精神家园、心灵故乡。中华姓氏,多半出自中原,缔造了中华儿女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根亲家园情结。

需要强调的是,根和源不一样,源是源头,根在河洛,干是中原文化,魂是价值体系,家是老家河南。这应该是黄河文明体系的一个总体定位。

2.从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研究,要重点把握黄河文明“易、道、仁、理、心”的价值总追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总根系,在中华文化总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魂”就是黄河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体系。易、道、仁、理、心,就是我们从黄河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完美的价值体系。

易。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智慧。从伏羲到文王到孔子,都为此做出了贡献。易包括变易、不易和简易三大内容。

道。道是老子之道。道,为“万物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复归于朴”。在我们看来,“道”就是一种“导”。

仁。仁是孔子之仁。仁,既是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人的修养品质,仁必须导之以礼,仁必须成之于“行”。

理。理是二程的“天理”。理,是“天理”,不同于玄理、虚理、佛理。二程“天理说”的提出代表中华文化开始进行内在超越,不再信仰宗教,转而追求“内圣外王”、追求自我修身。

心。心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理是世界的理,落到人身上即是心,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内容。

“易、道、仁、理、心”,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五个哲学范畴,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其具有天下为公、天人合一、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大中国文化基因。正是这些思想之精华,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深邃的思想创造。

3.从外在形态体系的角度来研究,要重点把握黄河文明“诗、酒、花、梦、忧”的表现形态

诗。诗是中华民族的风雅,从《诗经》到《离骚》,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风雅”的重视、对“境界”的向往。

酒。酒是中华民族的浪漫,从“阮籍醉酒”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是一种文化。

花。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唐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华夏民族与“华”族是相连的。

梦。梦是中华民族的追求,既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梦、韩非的富国强兵梦、墨子的大同梦、儒家的小康梦,更有新时代的中国梦。

忧。忧是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由于黄河水患,我们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既有物质之忧,如对富贵、权位、声色失控的担忧;也有精神之忧,如对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缺失的担忧。从“杞人忧天”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脉相承。

结 语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沉淀和积累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创造的大量优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需要这种精神能量作为支撑。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黄河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黄河』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