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画刊与图像新闻印刷技术发展*

2023-01-09 08:03刘宏晖杨慧敏
中国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画刊印刷技术画报

□文│刘宏晖 杨慧敏

中国史家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素像于图,素理于书”。[1]图与史分列左右不可分离,互相参补印证。从“左图右史”到“弃图轻图”,图像的功能性从宋朝开始便逐渐式微了,直至晚清受西方新闻观念和印刷技术进步的影响而重获新生。

一、中国传统印刷技术被取代

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公元六、七世纪之交的隋末唐初(590-640年)时期。11世纪宋朝的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早于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约400年;[2]14世纪中叶的元朝,套版彩印技术出现;16—17世纪期间的明朝时期,套版印刷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使用多色套印技术印刷的书籍、图册逐渐盛行起来,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得大量的古代历史文献得以保留并流传至今。[3]虽然印刷技术肇始于中国,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中国的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欧洲,印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直至清末,西方传教士基于传教需要和获取商业利益,将西方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入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让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禁教政策松动,西方的报刊文化传入中国,传教士们携印刷技术和设备开始在开放口岸城市创办印刷所。马礼逊教育会在香港设立的英华书院创办《遐迩贯珍》;美国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ome McGowan)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 Charmers)在广州创办《中外新闻七日录》;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在上海创办《六合丛谈》等报刊,还分别在汉口、福州、厦门、北京、登州等地创办报刊。[4]传教士们不仅通过办报传教布道,还从中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随着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从英国购得一部石印机并带入中国,石印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到光绪二年(1876年)石印技术盛极一时,石印书籍大量出现,遍及全国各地。[5]当时点石斋印书局印制出售的《康熙字典》月销接近10万部,成为近代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从商业市场上证明了这一技术成功推广的可能性。受其鼓舞,此后石印所仅在上海就开设近60家,仅一家石印厂便有“一二百个工人,且机器开始采用蒸汽引擎”。[6]随着印刷制品需求量的激增,大量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引进中国,欧式手摇轮转机等印刷设备的发明和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印刷效率,更是将技师从手工印刷中解放出来,完成了印刷产业从人工转换到机器化的技术变革,中国传统印刷产业逐渐被取代,中国近代印刷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中国报人认识到,国家教育、工业以及多种制度改革,只有启蒙、改造普通民众参与到改革的阵营中来,改变国人耳塞目瞽、囿于一隅的现实状况,然而民众中能识字者少,开通民智则更依赖于图像新闻的传播,新闻性质的画刊开始被追捧。19世纪末,除上海外,北京、天津等地也陆续有画刊问世,画刊发行已蔚然成风。

二、印刷技术发展推动画刊质量优化

“画报时代的开始是以石印法的采用为标志的,没有印刷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图像信息新闻广泛传播形态的出现”。[7]在镂版印刷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画刊并没有创刊,只能算是中国画刊创办的萌芽期。随着石印技术成熟,图像印制开始成规模地大量印刷,中国近代画刊产业初步形成。

关于中国近代画刊的发展,目前学界较为权威的是按媒介技术的发展来划分,如萨空了概括的三个阶段:石印时代、铜版时代、影写凹版时代;[8]阿英划分的四个时期:镂版印刷时期、石印时期、铜锌时期以及影写版时期。[9]先进的印刷技术是中国近代画刊得以兴盛的前提。画刊中刊载的大量图像对印刷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印刷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近代画刊发展的动力来源。然而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种印刷技术的更迭并非即刻被取代替换,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时并存着,逐渐被淘汰的漫长过程。

画报印刷须极精美,非普通印书机所能胜任。[10]中国长期以来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刷图册,木板雕刻多以线条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图像特征。在西洋画法追求真实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也发生了变化,图像的绘制开始注重利用透视法呈现画面的空间感,并运用明暗对比增强画面的立体感,真实且直观地传达信息已经成为图像生产的新方向。在图像生产技术上,摄影照片逐步取代了传统手绘漫画和木刻版画,成为了图像新闻的主要来源,但受制于印刷技术,摄影照片并未能直接印刷到报刊上。

石印技术的发展让新闻画大量出现在画报中。石版印刷由德国人逊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发明于1796年,这一印刷技术的革新成为19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画报开始繁荣的重要原因。[11]石印技术传入我国的时间为19世纪30年代。[12]石印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将图像直接转印复制到石版上,省去了雕版过程中的多项人工操作环节,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图像印刷更加准确,图像中出现了明暗层次,视觉效果更为逼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画刊中开始出现使用彩色石印技术印制的彩色图像,但此时的色彩过于单一且无色彩层次变化。石印技术的出现和改进,正契合了以图像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画刊的需求。在此期间,由于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照相馆已经出现在许多城市中,商家也常将摄影照片展示于店面和橱窗里以招揽生意,民众对这种神奇的西方科技产品不再陌生,因此,曾出现将摄影照片直接粘贴到报刊中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大众对摄影新闻图像真实视觉效果的追捧,然而如何直接将摄影照片印刷到报刊上,成为当时印刷技术亟待解决的难题。

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图像新闻传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巨变。1912年6月创刊于上海的《真相画报》是国内最早从石版过渡到铜锌版印刷的画报,也是中国最早的摄影画报之一,标志着中国近代画刊进入摄影画报时期。[13]虽然早在1855年法国人稽录托(M.Gillot)就发明出铜锌版印刷技术,1882年德国人梅生白克(Meisenbach)又研制出照相网目版,但直到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铜锌版技术也称为照相铜锌版,属于凸版印刷技术,主要包括照相铜版和照相锌版,常合称为照相铜锌版。照相技术应用到制版而出现的照相铜锌版的发明和应用,用新法摄制照相铜版和彩色铜版,生产高效技术精湛,困扰画刊印刷品质的难题才得以解决。国人在自办印刷所的支持下,单色加网和彩色网目铜版也被成功研制出来并迅速投入应用。图像印刷技术并未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更为优化的印刷技术正在孕育中。

印刷层次更为细腻丰富、效果极为精致的照相制版技术,在中国俗称影写版,于1894年由波希米亚人嘉立许(Karl Kleisch)发明,并应用于凹版印刷当中。1902年德国人梅登(Doctor Mertens)继续进行改良,1917年前后被引入国内,出现在由英国人在上海刊发的《诚报》附送的画报中。[14]1923年,使用影写版技术印刷的《东方杂志》里的彩色插图、风景、名画,印刷效果极佳,同时也激发了国人对影写版技术的兴趣,开始研究并仿制。国内出版机构开始陆续从国外进口成套的影写版制版和印刷设备投入到画刊的印刷中,从1930年开始,画刊印刷技术从铜版时期跨入影写版时期,印刷效果得到显著提升。[15]

三、图像新闻生产与中国近代画刊兴起

戈公振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指出:“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16]鉴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报纸媒介中的文字新闻只适合文人士大夫和上流精英阅读,随着图像新闻在报纸媒介上的亮相,即便是商贩牧人、深闺妇女这些文化程度低的受众均可阅读,实现了读者群体的大众化、草根化,图像新闻图像的叙事功能得到了验证,并凭借生动形象的画面撼动了文字的霸权地位。由于图像新闻这种视觉表现形式受到大众的追捧,中国近代画刊迅速兴起并广泛传播,画刊中的图像新闻直观地记录了社会现实,为国人了解社会实时动态,接受启蒙教育创造了有效途径,承担起了启蒙、改造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

1.印刷技术决定图像新闻的生产

“视觉图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技术,它同其它物质一样具有自己的技术形态,这种技术形态甚至就是它的身份标识。”[17]图像新闻传播时事新知,在视觉上务必做到求真求实,力求还原现实场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图像新闻越真实,图像品质越精致、越逼真,传播效果越好,因此,图像新闻对于物质技术的依赖性极高。摄影术的发明为图像新闻的生产指明了发展方向,而印刷术的进步为图像新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

图像的真实性是由图像新闻的生产技术所决定的,由于摄影照片是图像新闻印制的可靠来源,但受制于印刷技术的革新速度,图像新闻的生产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从萌芽时期、临摹照片、刊登照片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萌芽时期。画师作为图像新闻的绘制者,通过中外报刊刊登的新闻事件、“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等获得的“新闻”来源进行绘制,图像新闻的绘制受画师个人主观想象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通过同样存在技术差异的制版师刻制成版,因此最终获得的图像并不能真实还原新闻现场。然而此时的图像新闻凭借中西杂糅的绘画风格,通过西方透视理论和明暗画法绘制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以及庸俗化的内容,仍然获得了大量的读者。虽然此时的手绘图像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图像新闻,但不可否定的是图像新闻已进入萌芽期。

第二,临摹时期。摄影技术的应用为图像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技术支持,摄影术的发明使真实记录新闻场景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人类观看、记录现实世界的方式,但受限于印刷技术的发展,摄影照片并不能直接印刷出版。不过,摄影照片成为了画师最直接的新闻来源,人物肖像、西方器物、异域风情、新闻事件等摄影照片成为画师绘制图像新闻的主要内容,画师绘制有据可依,绘制的图像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现实新闻场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第三,新闻摄影时期。印刷技术的发展使摄影照片可以直接转印制版,省去了人工绘制和雕版的过程,摄影照片凭借其能够真实记录新闻现场的优势迅速成为新闻报刊的宠儿,也迅速改写了手绘新闻图像的历史,以新闻摄影为主的画刊才正式发行。也正是摄影术的发明与应用,使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传播成功摆脱了绘画媒介时期的任意虚构,至此,图像新闻报道与文字报道一样,确立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真正意义上的图像新闻事业进入了新纪元。

2.图像新闻助力中国近代画刊兴起

戈公振在建议创办《申报》摄影附刊的意见书中阐释:“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18]画刊是以刊载图像为主的报刊,其主要内容是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区别于报刊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传播媒介。

1875年创刊的《小孩月报》和1880年创刊的 《画图新报》都已经具备了画刊的基本要素和形式特征,1884年5月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是从镂版印刷进入到石版印刷时代的代表,称为我国近代画刊的鼻祖。《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 ,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美查通识东西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也非常了解,他当时判断道,“此前中国人使用图像, 只是补充说明, 而非独立叙事”。因此他要创办图像叙事性质的刊物, 并详述以图像为主的叙事策略,“因‘仅以文字传之而不能曲达其委折纤悉之致’,而采用图像, 与有意让图像成为记录时事、传播新知的主角, 二者仍有很大的差异。而画报的诞生, 正是为了尝试第二种可能性。即以‘图配文’而非‘文配图’的形式,表现变动不居的历史瞬间”。[19]《点石斋画报》展现的内容多涉及当时社会热议的战争战况、中外局势、西洋奇闻、文化娱乐等新闻时事,引起了读者们的兴趣。画刊最初是以报刊的图画增刊形式出现的,《点石斋画报》就是伴随着《申报》副刊发行的,也单独售卖。在该刊序文中记载《申报》的发行量是“日售万纸”,从这个发行数量上即可以看出《点石斋画报》的受欢迎程度。

中国近代画刊作为承担着传递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据统计在中国大陆地区(1872—1919年间)不到50年的时间内,出版画刊性质的出版物约有近200种。[20]中国近代社会为图像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片沃土,图像新闻的直观性向闭关锁国多年的近代中国社会传播新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突破,画刊的印刷质量和视觉效果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获得了更广泛的阅读群体,读者在感官上也获得了极大满足,画刊中大量的图像不仅传播着各种信息,画刊在内容上的逐渐多元化,也为后继画刊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了样板。

纵观中国近代画刊印刷技术的突破,是建立在画刊中图像新闻视觉效果真实性不断优化的基础之上,中国近代画刊的历史变迁,也是画刊中图像新闻印刷技术的演进史。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图像的使用从未缺席,人类最早使用图像来记录事件、传播信息,图像所蕴含的复杂多变的信息,弥补了文字诠释的缺憾。图像新闻是记录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的视觉碎片,而中国近代画刊将这些碎片整合成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视觉历史档案。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提高了中国近代画刊的印刷品质,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画刊中的图像新闻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中西文化融合的全过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水平、城市发展背景、生产技术进步的真实印证。

猜你喜欢
画刊印刷技术画报
导电油墨及其印刷技术的研究进展
小猕猴学习画刊
小猕猴智力画刊
小猕猴学习画刊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包装印刷中的数字印刷技术应用探讨
陕西画报航拍
喷墨印刷时代下的木纹瓷砖产品研发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