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长兴县发展和改革局
长兴县在企业创新、园区建设和应用场景谋划上先行先试,形成了“龙头企业创新+政企联动共建”的示范区(点)推进模式
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以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创新、中小科技企业协同创新耦合驱动,积极推动县域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氢能发展新动能。
龙头企业建设产业载体。前期吸引浙能集团到长兴建设产业载体,实现“招商龙头项目带动产业链条落地”的目的,以推动产业载体建设工作高水平、快速开展,打造出高质量、高标准的氢能产业载体。
政企联动共建应用场景。以应用场景为主导,以应用场景的需求为落脚点,牵引驱动企业投资,打造分布式制氢、加氢站、园区应用和示范城市公交线路等多场景,形成政企合作超级链式产业生态圈。
企业创新卓有成效。天能氢能源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了面向商用车的大功率金属板电堆定型,并通过浙江省省级新产品鉴定;自研的高功率膜电极性能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建立起10万片/年产能。高成绿能持续加强燃料电池储能电站的研发,开发光伏/风电制氢-燃料电池储能电站。华熔科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和改良产品性能,燃料电池超薄石墨双极板使用寿命从过去的不到1万小时增加到了3万小时以上,电池板厚度从0.5mm降到0.35mm。
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浙能(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园区一期500亩土地“四通一平”已经完成,具备开发建设条件。天能氢能研发中心完成扩建2500平方米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签约成立了“燃料电池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在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关键零部件方面合作攻关。
应用场景加快投用。长兴县政府与浙能集团合作,共同推进长兴县氢能示范点建设,加快应用场景投用。目前浙能集团子公司浙江石油陈王路站综合功能站加氢站已建设完成。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小批量制氢企业、储能运营企业加强协同,目前光伏/风电制氢-燃料电池储能电站技术完成突破,可加快应用推广。
项目招引方向明确。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浙能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布局上下游核心装备制造,以氢储罐制造、氢能装备试验检测中心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氢能储运、加注和液氢生产核心设备。目前园区累计对接氢能项目50余个,储备涉及氢能储运、加注机应用的重点项目30余个。
产业链的协同。长兴拥有新能源电池千亿级龙头企业、智能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在燃料电池系统和核心零部件领域,集聚了天能、超威、高成绿能、华熔科技等龙头企业,在创新载体方面,建设有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天能动力电池与材料研究院、超威集团电源研究院等省级研究院,以及国家级氢能装备试验检测平台、浙江省能源与碳中和(氢能)实验室等;长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熟,一批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氢能产业,为氢能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进一步推动氢能产研精准对接,产研融合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前瞻性的谋划。长兴县“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县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依托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抢占先机加快培育氢能装备制造业,打造长三角氢能装备制造高地”,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作为长兴县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
超前的载体布局。2021年,长兴县政府与浙能集团合作共建浙能长广氢能装备制造园区,致力于打造成长三角氢能装备检测检验平台、浙能氢能装备制造平台、浙能集团转型发展创新平台,成为长兴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主平台。
氢源产量的限制,长兴非重点化工集聚区域,氯碱化工、煤化工等工业副产氢来源不足,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业副氢这类提纯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灰氢产量提升,另一方面绿氢技术相对薄弱、制备成本偏高、储运面临瓶颈,高效低成本制氢、大规模氢储运、加氢站安全性控制、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绿氢化工等核心技术尚未取得明显突破,限制了绿氢氢源大规模供应。
应用场景的限制,以应用场景牵引,驱动企业投资落地需要时间,受产量、安全性和成本的限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需要时间培育,加氢站的建设、氢燃料车辆等投资都需要时间,才能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应用主要在浙江石油陈王路站综合功能站加氢站运营、长兴燃料电池公交客车示范线路拟试运行。另外,需要发挥长兴在物流行业的领先优势,推广燃料电池在场内无人叉车、施工重卡轻卡、市政环卫车、巡逻车等多场景应用。
创新要素的限制,长兴在人才、技术等各方面要素集聚还有不足,主要是区域联动机制缺乏,要素密度偏低、质量不高、流通不畅,长兴县发展氢能产业需要利用大城市的技术、人才、信息等高端创新要素相对困难。还需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共建碳中和(氢能)实验室,吸引一批氢能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长创业创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等多链融合。
龙头创新带动产业链招商。继续围绕浙能集团氢能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浙能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布局上下游核心装备制造,以氢储罐制造、氢能装备试验检测中心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氢能储运、加注和液氢生产核心设备。逐步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对外寻求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合作机会,对内承接内部氢能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集中力量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
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氢能装备产业园。以煤山镇为核心,加快浙能(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以氢能制备、储运、应用、检测等核心高端装备制造为主题的园区。高质量打造研发检测平台。围绕省实验室建设,推进氢能装备试验研究中心、氢能装备试验研究中心作为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开展规划与建设工作。加快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涉氢部分(氢能装备试验研发中心)、氢能装备试验检测平台、浙能氢能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并形成协同效应。高标准打造会议会展平台。主动策划和承接长三角联动资源,主动参与长三角各类技术创新联盟,主动承接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专项、重点论坛、长三角市场论坛等重磅级会议会展、论坛活动等。
加快应用场景落地。探索分布式光伏制氢和储能。以长广氢能装备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产业园为依托,探索推进光伏发电制氢、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等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燃料电池公交车推广。通过新技术车辆推广及运行使用,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经济性,带动示范应用,鼓励支持龙之梦景区接驳车辆、内部观光车等使用氢燃料汽车。合理布局加氢站建设。推动中石化、中石油等加油站企业联合氢气相关企业、充电设施相关企业,在物流园区、工业区及企业内部安全空间探索加油/加氢、加氢/充电、撬装加氢等多种建站经营方式。
加强政府谋划与创新。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融资租赁、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灵活运用综合奖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科研资助等多种手段给予支持,着力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县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大创新人才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浙能产业园开展协同招商,实现资源共享,招商联动,增加项目落地可能性,带动整体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氢燃料电池技术科普,加强产业、企业、产品等品牌的打造与宣传,加强对重点领域形成的成熟经验以及先行先试政策措施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