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康 颜增显 莫桂江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在2025年完成特色鲜明的职业体系建设,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中,政府和行业协会起着主体作用,而学校和企业则处在被引导的地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诉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政府和行业协会存在指导缺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展校政企行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个人某种职业技能的教育方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包括个人在就业之前各个阶段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技能。而且这种教育类型是和学术教育相对的。职业教育注重应用,而学术教育注重研究。从狭义的角度来讲,职业教育指的是在高职中专等职业院校内部开展的特定职业教育活动。比如,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受教育的对象需要掌握一定的通识性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生产活动的人才需求,同时也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章中所研究的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层面的教育。
很多学者对校政企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关于校政企行内涵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而随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增多[1],职业教育也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一般而言,产教融合的机制有四个主体,分别是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深化产教融合本质上是要求四个主体能够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因此,校政企行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比较综合的系统。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环境。而职业学校通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2]。企业则根据岗位需求向学校反馈信息,帮助学校调整教学体系。而行业协会会向企业反馈市场岗位信息的变动情况,同时也会向政府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政府作出决策。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相关教育主体已经认识到了要提升教育服务工业发展的能力,要主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转为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能单单依靠学校主体,而是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参与,要紧跟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3],构建多主体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作用,要努力协调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多主体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度保障措施。因为,单靠学校一个主体的闭门造车,是难以培养出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只有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才能够让人才培养机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校政企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和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应该努力推动地方经济向前发展,这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职业教育在规划发展方面必须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效益和特色出发,应合理规划校园布局、调整经费投入[4]、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建立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效对接。而校政企行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机制,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成本。行业协会和企业能够向学校反馈岗位的素质要求信息,而政府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职业岗位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而以往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时代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着手布局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智能产品的设计开展、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同时也能够实现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和智能工厂的管理等等。而在校政企行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而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研判引导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5]。在这种环境中,企业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倒逼课程体系升级迭代。
企业是重要的市场经济组织,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就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增加营业收入,控制成本,所以企业同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之一是获得经济利益。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参与校政企行人才培养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首先,企业参与缺乏制度约束。如果单纯从经济行为来讲,企业会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对和学校开展合作的行为进行评估。一旦发现收益小于成本的情况,那么企业就会终止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如果没有高效的制度约束,企业自然缺乏参与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方面缺少影响力。
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市场上的岗位需求而设置的。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课程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企业提供的岗位素质信息并不能够得到及时回复。企业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缺少影响力。最后,职业教育的影响力造成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下降。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薪酬待遇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和学术教育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和一些学术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导致和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遇到一定的阻碍。
校政企行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但是二者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措施。而政府和行业协会是制度保障措施的制定者。而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和行业协会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并没有起到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作用,同时地方政府也没有发挥规划职业教育、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的职能。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来说,行业协会是行业自治的组织,并不隶属于政府部门,因此其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比较模糊。行业协会并没有根据行业的标准指导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建立技能标准的认证制度,同时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缺少意见反馈,没有高效地利用自身平台发挥决策支持的作用。由于政府和行业协会缺乏明确的共同地位,这就导致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陷入窘境。
从前文的叙述中可知,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校政企行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双方缺乏利益协调的机制。首先,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缺乏对接的途径。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一旦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就会寻求企业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往往是短期性质的。双方并没有就实践培训的某一个课程建立合作机制,也没有对某一职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合作探究。因此双方的合作并不深入。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与其资金、科研设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忽视了和实践关系密切的科研工作,导致教师没有明确的市场认知。学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和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同时,双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合作性质的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而很多职业院校只是将部分教师推荐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而且锻炼的时间过少,没能明显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建立校政企行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就必须增强企业的参与意识。首先,要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需要照顾一定的社会效益。而参与合作人才培养本身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其次,还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此企业的利益诉求是专业性的人才供给。所以,在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影响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这样就能够培养有用的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企业要为人才的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实习设备,努力完善实习条件,让更多优秀的员工加入企业。学校和企业可以就市场需求共同开发教材,企业可以将发展中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材中,开展案例教学。而且企业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职业院校一同申请新专业;最后,还应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政府应该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引导社会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职业偏见。
要想构建校企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搭建实践的创新平台,要推动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实践创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创立合作培养人才发展办公室,协调安排教育工作。同时创新平台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比如可以从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入手,搭建起实践教学平台;其次,还应该增强学校教育的软实力,增强职业院校的教育的软实力能够为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对接,就市场状况和岗位需求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实验课程。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发展中去,同时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职业院校应该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科的建设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能够对学生的素养产生重要影响。对职业教育教师而言,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水平。职业院校应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荐教师去企业实习,加强和企业人才的交流,让教师了解公司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最后,还应该丰富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方式。第一,学校可以利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人力资源方面优势,将企业的部分生产业务转入学校,建立校内的实习基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成本,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职业院校可以将企业的部分技术引入学校,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技术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实力。最后,学校可以将企业培训新员工的机制引入学校,让学生参与培训。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课程体系。
要想明确政府和行业主体的功能定位,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合作式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是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在合作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同行业、教育、人社等多个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其次,还应该加大校政企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力度。比如,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职业人才在职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积极宣传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行业应该积极地宣传职业技术的发展动向和良好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再次,还应该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是校政企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引入具有潜力的企业,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只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存在,才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产生需求,这是推动校政企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还应该构建合作共赢的利益机制。由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个主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政府可以协调各方的利益,比如对参与合作式人才培养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返还,对参与合作培养模式的教师提供个税优惠。这些优惠措施可以实现各个主体的双赢,同时大大调动了各个主体参与合作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消除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见。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迭代升级。而校政企行的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的参与意识不足、政府和行业还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校企双方存在利益冲突等。文章阐述职业教育和政企校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且阐述了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必要性。最后,文章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完善校政企行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比如要增强企业的参与意识、建立多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明确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等。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