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加快发展氢能产业的对策建议

2023-01-09 03:46罗滢渊孙俊聪杨旋熊周蕾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6期
关键词:氢能武汉市燃料电池

文/罗滢渊 孙俊聪 杨旋 熊周蕾

一、前言

氢能由于其能量密度高、零排放、无污染、效率高、来源广、可再生的优点,在交通运输、分布式供能、化工和储能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新一轮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战略定位已逐渐从能源安全扩展至碳中和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宏观政策层面支持力度逐渐清晰,全国各地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版图。

发展氢能产业是武汉市探索“双碳”发展路径、打造产业升级新动能的必要途径。湖北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缺煤、少油、乏气的内陆省份,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家实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约束条件下,多地出现了用能瓶颈,一些重大产业项目因缺乏能耗指标而影响落地进程。加快氢能开发应用,既有利于提高能源自给率,打破能源供应瓶颈;也能促进汽车、化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氢能冶金等方向转型升级,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

二、武汉市发展氢能产业的优势

武汉市自2005年开始布局燃料电池产业,研制出“楚天1号”燃料电池轿车样车,经过十余年发展,武汉已经在氢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和创新资源。面对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武汉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的优势如下:

(一)武汉市已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在该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武汉市高度重视在氢能领域谋篇布局,全市已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雏形。拥有东风公司、三环汽车、开沃新能源等龙头车企;三峡集团、武钢气体、液化空气(武汉)等氢气制取企业;氢阳能源、中车长江运输设备等氢能储运企业;绿动氢能、智新科技、理工氢电、雄韬氢雄等氢燃料电池及零部件企业;众氢新能源、中极氢能源等氢气加注企业。预计到2035年,全市氢燃料电池整车产量将达20-30万辆,将发展成下一个千亿级产业。

(二)武汉市拥有国内领先的氢能创新平台和团队,具有创新研发优势

武汉市拥有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环工研院、中船重工712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氢能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在氢能检测和认证领域,拥有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东风达安中心、武汉中极氢能等检验检测机构。在氢能制储运用和氢燃料电池领域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

(三)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应用示范优势

截至2021年底,武汉市已建成8座加氢站,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158辆。在《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中排名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是全国氢能发展最具竞争水平和潜力的城市之一。新能源汽车“以奖代补”新政实施以来,过去“大水漫灌”式补贴模式转变为选择性支持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武汉市符合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三有”新要求,有望进入下一批国家试点区域。

三、武汉市发展氢能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出台《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22〕4号),对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引导,但在产业集群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够,燃料电池、电堆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尚未完全突破,氢能领域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较为滞后,氢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吸引不足。

(二)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应加强

氢能产业市场主体数量较少,需要在燃料电池、电堆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加氢站装备、氢能制、储、运、加、用等产业链短板环节加强招商引资。

(三)商业应用市场有待开拓

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政府补贴,运营成本高,整车售价为同类型燃油车的3-5倍。整车应用示范在物流车、集卡、货车等商用车领域拓展有待加强。

(四)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短板

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产品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安全检测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五)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尽管出台了氢能领域产业政策,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尚待明确。全市氢能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协作不强、重复投资等风险。

四、氢能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模式借鉴

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进省市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模式,比较研究各类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可以为武汉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广东佛山:技术标准引领、商业创新驱动

广东佛山市作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是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规模最大的城市。佛山按照“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路径建设培育氢能产业,依托IAHECSD秘书处、ISO/TC197联络处、佛山绿色研究院等平台创建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研究发布了《氢能源有轨电车运营技术规范》《氢气运输车辆运营管理规范》《加氢站经济运行指标及计算方法》等多项氢能团体标准,引领全国产业发展。

(二)浙江嘉兴:注重政府引导,应用示范引领

浙江省嘉兴市成功入围中国氢能示范城市政策竞争力15强,位列第六。嘉兴市坚持“试点示范促设施建设,设施建设促推广应用,推广应用促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依托嘉兴港区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建设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连续举办三届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燃料电池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三)河北张家口:国家政策支持,大型赛事驱动

河北张家口作为北京冬奥会承办城市,获得了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冬奥会期间共运行2000辆燃料电池汽车,氢能需求达34.1吨/日。张家口按照“氢能全产业发展先导区”定位,明确了“氢能城市”发展系列政策,建成望山氢能装备示范园、空港经开区氢燃料电池基地、南山氢燃料电池整车基地等高质量的氢能生态园区。

(四)内蒙古鄂尔多斯:氢能资源富集,产业链条拓展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煤炭资源、全国50%的风能资源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化石原料和新能源制氢潜在产能富集。鄂尔多斯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吸引了中国京能、中国石化、上汽集团等一批氢能龙头企业,落地了一批绿氢制取、氢能储运、氢能装备制造和氢燃料汽车项目,在绿氢制储运加用产业链上拥有较强的资源和成本优势。

五、武汉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的策略建议

探讨氢能产业发展的路径,既不能照搬其他省市发展经验,也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发展,求一时利益,而应紧密结合武汉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特点和宏观环境的大趋势。

(一)加快重点平台建设,撬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氢能产业链长,需要在创新研发、检测中试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超前部署、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提升氢能创新策源能力的战略性平台。一是打造氢能领域大科学装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三峡集团、东风集团等优势企业创新资源,在绿氢制取、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布局大科学装置,并力争纳入国家规划。二是建设华中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服务管理中心。依托武汉经开区国家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覆盖华中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氢能车辆、加氢基础设施的信息共享。三是打造武汉-欧盟氢能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利用武汉与法国、德国等欧盟成员国的优良交往关系,整合职业教育力量,打造国内氢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顶尖职业教育集团。

(二)引进潜在头部企业,占据氢能赛道发展先机

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瞄准产业链重要分支赛道的潜在头部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和补链强链,构建和完善具有武汉特色的氢能产业链。一是培强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加速发展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加强对燃料电池专用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双极板、增湿器等产业链断点、弱点的引进支持力度,引导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制定供应链本土化战略伙伴计划。二是拓展延伸氢能装备产业链。利用现有产业链资源,加速集聚液态储氢新材料、气(液)储氢容器及成套设备、氢气压缩机、电解槽、加氢机、站控系统等领域具备发展前景的潜在龙头企业,加快制氢、储运、加氢装备的研发生产。

(三)加快商业推广力度,构建多样化应用场景

氢能终端产品在交通运输、分布式供能、化工和储能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武汉应结合氢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氢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加快推进交通服务领域应用示范。在现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基础上,推进燃料电池在观光车、物流车、叉车、环卫车、渣土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同时,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无人机、船舶领域的应用。二是拓展在发电储电领域的应用。支持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热电联供项目建设,在大型公共建筑、学校、厂区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支持氢能备用电源在通讯基站的规模应用。三是支持在绿色化工、建筑、农业和人民生活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建筑”“氢能社区”“氢能农场”“氢能公园”等示范项目。

(四)建全检测认证体系,完善产业配套服务支撑

建立健全氢能产业检测认证、安全监管、质量监督、标准规范等体系,为产业发展和商业化提供支撑。一是建设国家级氢能全产业链检测认证中心。依托武汉经开区国家级检验检测集聚区和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查中心(中汽研武汉)等平台,建设面向氢能全产业链的检验认证基地,从氢能储运装备的产、运、管、检等环节着手补全短板,构建国际领先的氢能全产业链检测认证中心。二是健全氢能标准体系。围绕氢能关键环节及领域,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一批技术标准,推动武汉优势产品、质量技术成为国家和行业标准。三是强化氢能安全制度建设。加强氢能产业安全发展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制定完善氢气安全使用、储存、加注、安全消防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推进氢能产业安全发展。

(五)加强要素资源支持,强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抓好招商引资,聚焦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氢能产业链领航企业,提升关键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引进力度,鼓励省内高等院校设置氢能相关专业学科。二是加强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为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逐步提高氢燃料电池车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对市级重点氢能项目在规划、用地、审批等环节给予优先保障。

六、结束语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氢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持续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武汉市推进绿色崛起,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打造中国氢能枢纽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武汉市作为探索氢能产业的先锋城市,既要扬优势、补短板,也要汲取其他氢能发展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通过“平台引流、精准招商、场景带动、配套支持和要素保障”的发展策略,走出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氢能武汉市燃料电池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燃料电池题解法分析
试驾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后的六个疑问?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燃料电池的维护与保养
氢能到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