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

2023-01-09 00:49杨晓芳
质量与市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京津冀校企

■杨晓芳

(燕山大学 校团委)

引 言

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看,许多城市早就开始注重高校与产业共赢发展模式,将多元利益共赢作为多方合作发展的衡量因素,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下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和技术,这就决定了高等院校正日益成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和核心[1]。高等院校以创新融合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是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主力军,为官产学研融合提供学术基础,推动技术进步。我国高等教育所达到的高度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与认可,这同时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承担起更重的社会责任,只有坚持创新教务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重要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及全面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供应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创造新的突破[3]。

1 高校自主创新生态链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作为一种开放式办学模式,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有效合作,高校主要立足自身在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不断研发前沿领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着力打造“科研梯队”。当前,在亟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的创新研发能力,有利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创新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以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1 高校形成“领跑”状态的核心竞争优势

高校向来重视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研究,在科研领域以“领跑”为主[3]。近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需求,许多地方提出了以创新促转型、以龙头促集群的产业发展态势,要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深入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向着中高端的方向发展。

1.2 高校形成“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校以可持续供应链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组建创新课题研究室、专项研究中心。高校通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文章,发挥高校的研发能力,推动创新链上中下游的融通创新。高校推出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团队依据企业需求,参与产业共性技术、战略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

1.3 高校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合作机制

对于当前的地方产业经济而言,要想走一条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就必须重视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发展,依托高校创新链的逐步完善,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引进更多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闭环。同时高校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引擎,为产品专业化、管理精细化、品牌特色化、模式新颖化激发内生动力[3]。

1.4 高校科研发展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角度来分析社会需求,符合企业发展和高校建设需从市场、教学、研发、师资等四个方面合作,并从利益共赢、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风险管控逐步深入探讨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在各类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5],而创新主体的决策与主动权的把握,将更明确企业未来在技术路线、人员选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合法、有序、顺畅流动[3]。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高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的问题

2.1 部分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意向

从实际运行来看,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强化共同意识、推进共同行动,既需要高校的推动和倡议,又需要与企业积极参与。但高校需要承担社会公益与服务责任,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明确,而企业的发展则是以盈利为主、服务为辅,同时双方对产学研合作的认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势必会影响高校对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放的大趋势下,利润仍然是企业最关注的终极目标,所制定产学研合作策略的核心点还是利润,短期内是否能迅速获得收益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不感兴趣,不积极不主动。产学研合作是一种长期合作的系统工程,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提供场地、设备与设施,必要时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培育,这种投入从长远来看企业是受益匪浅的,但无法短期内获得利润,这就降低了很多企业参与的热情。从高等院校层面来看,高等院校侧重于理论与基础性研究在技术转化与开发方面有所欠缺,这就使得整合科研资源存在明显的障碍,没有充分有效的奖励实施办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参与积极性,很难获取科研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无法有效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2.2 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文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动区域内外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但文件与政策仍处于宏观层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明确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政策过程中、涉及合作双方责任等条文尚未明确。除此之外尚未形成健全的产学研相关的激励政策,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激励政策,让高校和企业顺利享受优惠政策[2]。

2.3 校企合作信息流通闭塞

部分高校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推进力度,也积极主动的争取与企业建立起产学研合作体制,但从实际运行来看,这些合作没有明确的责任关系,仅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并不太稳固,一些核心的信息很难进行自由充分的流通、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校企合作加大沟通联络力度,一些监管部门或管理平台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力度不足和资源的匮乏,仍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多信息数据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双方信息流通闭塞的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校企合作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的有效推进。

2.4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化严重

京津冀区域发展中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校、企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企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1]。企业出于机密管理考虑,在与高校进行科研合作时,不愿拿出核心、高端的成果与高校研讨,这使得高校很难针对一些前沿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创新,学生很难进入到重点、核心实验室进行参观实习,这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

3 校企合作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的策略

3.1 强化政策引导,以创新链提升产业价值链

在政策创新角度分析,应加快整合优化现有各类产业资源,由政府部门统筹,明确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融合发展情况,制订结合京津冀区域发展实际的产业合作方案,在资金支持等方面相应倾斜,借助相关政策优势,引导区域企业与高校深入交流合作。在技术创新方面,鼓励优秀企业推进开放式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供应链的合作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解决企业难以攻克的创新难点项目。在管理层面,要积极充分的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管理办法,创新完善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体制优化层面,要坚决打破相对闭塞的管理体制,创新打造科研保障和信息共享化体制,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科研共创、成果共赢。通过政策与机制优化创新,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做出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同时增加沟通,拓宽渠道、加强合作效率效果。各种阻碍减少了,高校也就可以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成本和难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技术更新的基础性研究资源,通过合作能获取相应的收益,最终通过创新链推进区域经济产业的价值链。

3.2 明确合作主体的责任和任务

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需要双方的整体合作,即高等院校与目标企业,推进这种合作模式时必须明确合作双方的主体责任,寻找出双方合作的意愿、目标和计划等环节中的共同点,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强强合作、资源互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合作能够有效的解决部分科技资源不足的发展难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技和人力资源等因素来进行项目的技术创新攻关,一些项目进行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攻关活动可以充分得到高校中相关专业专家人员的指导,有利于降低科学技术创新的风险、借阅科研整体的投入成本;对于高校来说,合作可以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对社会与企业的服务的科研支撑能力,把科研创新的作用延伸到企业领域,真正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力相融合,提高科研直接转化生产的能力,同时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开辟了新路径。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本地区高校应从科技创新出发,积极融合产业链和供应链,与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提高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推进校企合作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高校在推动开放性办学的进程中,首先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多元化的合作,例如: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高校要积极探索合作新趋势。一方面可以和企业共同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场所,进一出促进双方攻克高难度的科技成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可以提供场所,企业则提供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构建以资金投入为纽带,以效益链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体,从而带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大力推进科研技术服务质量。人才联合培养与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是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和企业要以共同确定的科研项目为桥梁,合理有效的运用双方的人力资源与实验场所,本着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原则来进行研发新的科技项目提高创新意识,力求科技水平突破。人才联合培养主要以提升实用人才为目标,让高校为京津冀地区各个领域培养出具备一定科研的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3.4 建设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互通互联,更好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京津冀地区政府可联合信息部等主管部门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和企业可随时登录信息平台更新科研技术、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等相关信息数据,高校可根据信息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在科研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加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适应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方向。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推进校企结合,有利于在京津冀和谐发展体制下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机制。

3.5 优化相关机制健全法规建设

首先立法机关应该优化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调研校企合作的现状,了解合作过程中双方的需求,对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纠纷、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现有制度体制进一步剖析法律制度的空缺与需要优化的方向,以多方面分析论证为基础补充与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例如针对校企合作产出成果的归属问题,应在制度中做出明确界定,同时要制定在缺少约定下成果共享的范围和标准[5]。其次,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和企业合作项目的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发挥财务投入的支撑作用,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提供一定的财税优惠与政策支持。

4 结 语

以多元利益共赢目标的视角去分析主体和环境之间进行资源和价值传递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京津冀发展的背景分析协同融合的策略,构建协同融合模型,引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和方法,拓宽双创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促进人才培养、服务京津冀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在多元利益共赢目标下,研究高校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及推广对京津冀“产、创、供”的作用,分析京津冀“产、创、供”协同融合的关键要素,构建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融合发展模型,从而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及路径,实现区域科研经济产业全面共赢。

猜你喜欢
产业链京津冀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