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欣
(贺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预算管理体制也得以完善。其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在得到落实后,可以切实完善单位内部的支出、控制措施,避免浪费现象,并压缩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使有限资金可以发挥相应效力,从而促进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无疑会制约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因而,立足于新时期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就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的范畴,所以其本身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但财政支持本身有限,所以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编制部门预算,保证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则能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防止超支等问题的发生,强化对资金的统筹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用效率,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避免财政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从而保证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1]。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计划,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变化对计划加以调整、修改,从而实现目标。通过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并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继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总体目标、计划的实现。同时,预算收入本身可以反映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而在此基础上实施预算管理能够使单位部门掌握经济运行状况,并且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便能显著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政策制定的准确性,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开展还可以充分体现宏观层面扶持、调控的方向,促进财政资金流向需要配置的方面。
预算编制体系不健全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此种问题的存在会造成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不完善,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造成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未能减少人为因素,不尊重客观条件等方面。其中,预算管理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事业发展计划,对年度财政收支给予合理界定,并通过“零基预算”的方式确定预算标准,但许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多会考虑自身发展的规模、速度。同时还有部分单位,并不能结合后续工作安排、工作重点对预算支出进行合理安排,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预算编制同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从而导致预算难以有效执行。
预算编制同预算执行是相互衔接的环节,但就实际情况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常见“重编制轻执行”的问题,此种问题的发生无疑会制约预算编制的作用。其中,预算执行效率低的问题多同预算编制中的随意性有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会造成预算编制同预算执行脱节,这就会为后续发生的超额执行预算、改变预算用途、预算指标相互挤兑等问题的发生埋下伏笔。同时,财政部门的资金审批流程较为复杂,这会使财政资金无法在短时间内到位,此种情况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会先挪用其他资金进行垫付,这会使“先执行后预算”的现象发生。并且财政资金的到位时间,还会影响到项目计划的开展等。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本质上是对预算执行起制约的作用,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自身的完全落实到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所监督的范围较为有限。这样的情况除主要体现在,在实际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未能对日常办公费用等零散支出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且无法全方面、动态化地对预算经费进行监督,这会大大影响到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且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其实施内部审计,缺乏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若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很容易造成预算监督的内容合理性缺乏,并会导致无法对资金支出进行有效控制、监督以及约束的问题发生,从而影响到预算的科学使用[2]。
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预算管理方面较广,所以在预算编制上相对棘手,因而这就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及全面的知识。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负责编制预算的人员主要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若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地认识或对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理解,很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不规范、不专业的问题发生。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若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且未开展预算管理的培训工作,便会导致相关人员出现专业知识匮乏、执行力不足等问题。
预算管理意识的提高是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基础,所以在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单位内部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首先要从单位领导层开始,确保单位领导层认真学习预算管理的有关制度,加强自身对预算管理的认知程度,即充分认识到预算工作本身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和参与,同时要意识到应充分调动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要帮助整个单位内部养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
其次在财务人员的角度,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员学习预算管理的政策,并要推动财务部门同各部门的协调,加强对财务部门编制预算的管理,组织协调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到年度预算编制工作中。并且还要动员单位内部的所有职工,参与到预算编制、执行工作中去,使预算管理工作本身不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管理方式,推动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的科学化、精细化。
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的内部框架,提高单位的整体预算管理力度。首先,应在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小组,小组负责人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预算监督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预算执行以及编制情况进行检查,并跟踪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支出情况,尤其是对于大额资金的支出加以严格的检查,防止可能出现的挪用、改变支出用途等问题的发生,确保预算资金合理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对零散支出的检查,避免超支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并且还要注意对预算编制的检查、控制,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符合客观实际,防止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出现脱钩的情况[3]。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还要构建预算监督考核体系,通过相关体系的构建可以加强单位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向心力,保证单位长远目标的落实。其次要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指标,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量化,确保能落实到单位的各个部门以及个人,若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便可以向相应部门、个人追责,同时还要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绩效、个人工作等衔接,以此来调动单位人员参与到预算编制、执行的管理活动中。并且还要充分推动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实现自我制约以及自我调整,确保相应的岗位能形成互相制约以及互相监督的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预算编制人员、预算管理人员均要对预算编制给予重视,若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作为支撑,很容易对行政单位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其中,预算编制本身是一种较为繁琐、复杂的工作,且会涉及单位的多个方面,所以要切实加强行政单位预算编制的管理能力,做好编制前规划,预算编制过程中则要做好同各部门间的沟通,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注意预算编制方面的改良,推动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保证预算编制能够细化到单位内的相应部门、项目,为后续的预算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零基编制法的合理应用,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而在预算执行方面的管理上,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多个方面出发对管理能力予以提升。其中,预算执行的管理十分复杂,仅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管理,故而需要多个部门积极参与并配合预算执行管理的开展,这样方能实现预算执行的全程监督。首先在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时,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的批复给予执行,严禁随意批复预算,禁止将已安排好的资金预算挪作他用,并防止徇私舞弊的问题发生。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对于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的内容,应严格遵照我国财政部门的规定,按照相关程序、流程进行审批,不可自行更改或调整预算。
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均需要单位财务人员组织开展,因而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通常会对单位的预算管理造成直接影响。所以,财政部门应确保单位财务人员能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参加继续教育,并且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保证财务人员可以规范操作。并且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财务人员可按照有关要求就进行预算编制,同时加强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另外还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督促地方部门组织财务人员对理论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4]。
在具体财务人员的培训计划上,应坚持长期化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内容上,应侧重学习预算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财务人员对《预算法》的学习,提高财务人员预算编制能力,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并且在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以培养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财务人员积极反馈单位内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此种方法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执行情况的影响,并能确保编制的预算可以建立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故而属于一种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但在应用此种方法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编制的科学、精细,首先要在预算编制前掌握准确、完整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工资、设备等,所以这就需要保证单位有相应的基本数据库,以便财务人员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用。其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应对各项开支的定额加以确定,同时要结合单位实际状况以及事业发展情况,对预算项目进行分析,按轻重缓急,明确具体的项目及预算金额。
另外在实施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秉持依法合规、真实准确、定员定额等预算编制原则,所以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准则有深度认识,若认识不够便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基本支出的合理界定,尤其要结合物价上涨情况加以确定,并设置相应的费用支出定额标准,故而要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将对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的考量上升到一定层面,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5]。
总而言之,在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相关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对现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明确。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抵消多种因素对预算管理的影响,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制,继而为单位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