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青丽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基于对教育的重视,对世界发展变化新趋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出了一系列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通过劳动+思政课的方式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其中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但如何贴近学生生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则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内容。
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遵循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
1.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或者说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准就是劳动,人可以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动物则只能依赖于自然的馈赠。其次,劳动实践促进人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生存的需要促进了劳动的产生,而在劳动过程中又形成了认识,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最后,劳动创造历史、创造价值。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物质、文化创造都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商品,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2.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教育的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入新时代之后的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对中华优秀劳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日间耕作与夜间学习相结合的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肆行侵略,中国的仁人志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众多教育家开始走上对劳动教育进行思考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例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将成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重点突破,陶行知则积极倡导在课程上应考虑设置一些与教育相结合的劳动实践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无论是毛泽东提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方针的调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又或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历史遵循,从中国古代到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是一脉相承的。
劳动教育是否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会关乎新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精神风貌与技能水平。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上的成熟时期,仍然具有对其世界观等进行改造的可能性,这为我们高职院校通过思政课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部分家长认为上大学、有文化、坐办公室是孩子最好的出路,而从事蓝领等技术性的室外工作则是没出息的表现,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观念严重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不热爱劳动。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对德智体美强调较多而对劳强调较少,这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及时矫正的实践遵循。
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堂且要达到贴近学生生活,不生拉硬套的效果需要对融入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本部分将从三个角度即教师、学生、学校,四个方面即课堂、实践、校园文化、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进行探析。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每一名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存在很大区别。基于思政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想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精准融入课程内容就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该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因地制宜,一生一策。
首先,思政教师在学期开始之前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做好课程内容预估,做好课堂话语体系的更新与创新,将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纳入该体系,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同时思政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专业性质与特点做好充分准备,了解该专业与劳动教育接轨的契合点,从而精准识别学生需求,达到劳动教育与专业特点的有效链接。
其次,思政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要传道自己首先要明道,因此要想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还需要思政教师对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有深入详细的了解。可以通过参加思政教师所在地区的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参观走访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模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还可以通过采访、拜访当地劳模人物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
最后,教师通过前期对学生专业特点的分析、相关理论的学习、专题化的培训,接下来就是将劳动精神全面融入教材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点讲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此外在就业过程中如遭遇职场侵权,要借助法律来制止不法侵害。
十八大以来,各高职院校根据党中央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职院校也与校外的相关企业联合建设了一些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数量、实践需求与实践场所面积、数量之间的矛盾,因此有的学校采取分学段、分学期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有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辟校内荒地或者闲置场所安排学生的劳动实践,前者的做法无法保证劳动教育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后者则忽视了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能让学生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切身感受到劳动光荣,而不仅仅是在表面上进行一些与学生专业与教育内容不符的无用劳动教育,这存在无效劳动教育的弊端,因此高职院校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既要重视劳动,也不要轻视思政。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劳动+思政课在校园文化的沃土上落地生根是推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想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讲授、宣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认同,而校园文化则可以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提供适当的文化氛围。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契机,在活动中融入思政课+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宣传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思想。学校团委可以联系各班团支部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主题团日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应发挥朋辈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劳动模范进校园,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等活动,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好学校的实践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助力劳动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推进器,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思政课程评价体系是进一步调动学生劳动热情的关键。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搭建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要在从无到有中查漏补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公平、合理、全面,在开展思政+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时,应以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等评价,通过设立多方评价主体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当然将劳动素养纳入思政课评价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在劳动素养方面给学生分高低上下,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珍惜劳动成果,明白劳动光荣伟大的道理,因此在劳动实践的同时思政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新时代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的情况下,通过劳动教育+思政课堂可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与普通本科着重培养的学术人才不同,其着重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因此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成为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重点培养内容。但是一方面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似乎接受高职教育只是一些成绩不够好,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无奈之举,因此社会、家长甚至学生本人都把高职教育看作一种“低层次”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性质与专业设置的特点与特性,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是体力型、技术型工作,工作环境与内容跟自己理想中差距较大。以上两方面原因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或者毕业生很难对自己以后的职业产生认同感,通过劳动+思政课,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并且通过一些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劳模精神宣讲会、观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纪录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成为国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信心,在思政课中增强对自己专业、就业的认可度。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通过劳动+思政课的方式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其中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要求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而劳动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代中国对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要求,而这种价值要求又是切切实实建立在公民现实的生活劳动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公民没有劳动生产活动,没有职业,又何来的敬业,更不要说诚信了,“以劳树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利于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不仅思想觉悟高、理想信念强、还要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时代新青年,而劳动教育则是有效实现这种结合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明显存在重德智体美,轻劳的现象,这一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入到思政课堂中,让学生系统掌握劳动知识,深入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思政课中认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劳动教育+思政课,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提高对劳动的认知,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厚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情怀,培育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这既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也是新时期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史.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44页。
【相关链接】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Tianj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College),位于天津市,是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学院始建于1953年,2011年初迁入新建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天津海河教育园,新校区占地面积49.7公顷,建设用地面积40.1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