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瀚
(西安医学院)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困境,学生受到网络影响较大,对于红色文化以及红色精神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了解,最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并不理想。为加强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思政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通过信息化手段与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效果,进一步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红色文化中包含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在红色文化的引导下,形成具有特色的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等不同形态,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发展。
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思维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传承红色文化具有历史价值。红色文化诞生于近代,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目前的生机勃勃。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均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但在红色历史的影响下,更加能够使人们敢于“直面过去”,而后勇敢地奔赴未来,因此红色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1]。其次,红色文化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通过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新一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同时加强对红色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激励人们不断锐意进取。在和平年代促进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同时形成新的民族精神。最后,红色文化传承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价值。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帮助青少年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坚定人生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提升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感,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强对祖国的建设与维护。一方面,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提高对人民群众的思政教育,使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受到当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与网络的接触密切程度不断提高,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对思想与意志力进行锤炼与提升。同时,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同样面临难点,在“立德树人”等理论的支持下,教师不主动查找相关资源,导致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且枯燥,因此需要对高校师资教育进行优化。将红色文化传承融入到思政教育过程中,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要求,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达到引导学生理想信念以及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2]。
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思政内容进行融合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其一,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对红色文化以及思政内容了解不足。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加强其对革命精神以及红色文化的了解,建立正确的三观,度过迷茫期,坚定理想信念。其二,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红色文化中还有大量的近代历史事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读红色文化与红色思想。在充分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为后续的人生打好基础。其三,红色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思政教育质量。红色文化的内容较为丰富,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时借助真实事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在实际的认证教育中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红色资源及红色精神,无法有效的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在该情况下,高校对红色文化传承重视度不足,未能针对红色文化内容及精神设置专门的课程体系和传承学习要求,在日常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积极性不足。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实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将其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路径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保障系统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红色文化、红色历史以及红色精神等不同内容之间的独立性较强,未能实现完善的联动保护体系。如在进行红色精神学习,缺乏相应的红色资源进行体验学习,影响整体的红色文化传承效果。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数量不少,但对红色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和分析的学者不多见。因此红色文化相关理论仍处于待完善的阶段,其内部还有更深刻的内容和精神等待挖掘。这也导致了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红色文化的进行认知,导致不能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传承和学习过程中存在内容不完整、思想深度不足等情况,不利于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对红色文化的纵向深层次的研究相对不足,导致文化传承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理论知识,难以有效提高传承质量,最终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影响思政教育效果。
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学期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同时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眼界和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在此基础上,若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和内容的领悟。以往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对“老生常谈”的相关内容产生思想上的疲惫感,使得思政课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将红色文化传承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教师若未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多种教育途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不能主动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自身思想中。此外相当一部分思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主动的对自身课程进行优化,导致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在本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时,往往将本学科课程与思政内容分裂开,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导致红色文化传承在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难题。
网络环境下,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新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在此环境下大部分高校缺乏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宣传,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较少,无法有效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该现象同时存在于社会上,由于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较少,部分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部分地区本身具有大量红色资源,由于缺乏重视,导致整体开发效果不理想,并且不愿意与高校进行合作,无法共同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相关主题活动,进一步制约了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传承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思政工作的内在要求,建立相应的教育保障体系,在组织、制度、物质等方面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保障中,高校应组建专门的红色文化传承部门,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红色资源,提高红色文化的学习效果。在组织的引导下,有效联合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力量,进一步优化红色文化教育效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相应的红色文化研究小组,或由相关的教师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研究部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宣传,提高整体的融合与传承效果。
在制度保障上,通过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红色文化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红色精神的实际传承效果[4]。一方面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力量,制定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在其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管理体系,规定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内容与方法,加强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要求院校管理人员起到带头作用,自觉主动地遵守相关管理制度,从而使红色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师层面上,应结合院校内部特色学科内容,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融入方案,在制度的指导和管理下,不断推进红色文化的实际传承质量。在融合课程内容的情况下,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进度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接受红色文化,有效提高对其的思政教育和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会使红色文化传承能够顺利的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融合,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与精神方面的教育效果,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理论,全面提升文化传承效果。
首先,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将思想政治内核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由于二者之间的契合度较高,通过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能够降低红色文化融入难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内容的完整性和融合效果。在思政教育内容的帮助和引导下,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其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通过内容创新,加强对红色文化及精神内核的分析,从而提高对红色精神的认识。在二者融合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理解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便于大学生基于红色文化进行问题思考和创新,延伸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实现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最后,由于红色文化的整体结构体系较为庞大,内容较为复杂,为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可以鼓励大学生加入到理论研究中来,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新思想的影响下,有利于创新出新的理解方式,使红色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的适配性更高。
为使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实现顺利融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承中。在吸收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时,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采取将红色文化搭配到不同载体上,加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首先,高校应主导对红色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大纲的设置,同时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大部分高校未编写专门的红色文化教材,使得其在传承红色文化时始终停留在表面。因此学校应结合校内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历史与精神整合成为红色教材。由于红色历史的脉络性较强,在进行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历史时间来进行划分,结合不同阶段特点,整合该时期的精神以及侧重的红色文化内容。
其次,思政教师应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专门的红色文化课件,利用图片、影音、视频等不同形式,使思政课件内容更为丰富[5]。在对不同学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件进行调整,不仅要在课件中加入红色文化传承相关元素,同时应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与课件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课件的熟悉度,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红色文化传承知识,提高学生的接受效果,进而使整体的思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最后,熟练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教育论坛、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从多个角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进其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
一方面,加强对红色文化及资源的保护与宣传。加强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针对红色文化相关的旧址和纪念设施等具有红色意义的文物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如设置就地保护基地或统一建设专门的文化展览馆等,吸引群众参观学习,提高对红色文化以及红色精神的宣传效果。红色文化保护基地应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继承和学习红色文化的环境,相关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使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可以开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办以“感悟红色传承精神”为主题的剧场表演等。将红色文化宣传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加快宣传到落实的速度。高校组织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大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的组织、比赛和表演中来,同时重视思政教育的融入,在活动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红色文化以及校园精神进行充分的融合吸收,在实践中活动中得到充分感悟,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为使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高校应积极主动的加强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融合教育下,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