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苏州西巷村为例

2023-01-08 22:34庄纪超苏州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苏南地区苏南青蛙

文/庄纪超 苏州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

引言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要求,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通过三农工作的部署,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1]。“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指导方针,对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之中,发展旅游业是乡村进行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已进入全民旅游的盛世。而乡村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景观、建筑与聚落景观、民俗文化景观等[2],具有宝贵的价值与进行旅游开发的无穷潜力,并成为对城市居民极具吸引力的一项产品。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行梳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机遇。而苏南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包括了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对苏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能够推动乡村旅游业更高水平的发展。

1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困境

基于苏南模式的发展,苏南乡村经济实力雄厚,在发展旅游业的初始阶段,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政府、私有投资者、乡村农户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3],培育了占据超过全省数量一半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势头迅猛强劲。其中,以苏州、无锡依靠太湖建设生态旅游业,常州依靠天目湖发展休闲旅游业为主,共同促进了苏南乡村地区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环境整治工程,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然而,旅游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良好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产品同质化、管理粗放式等问题,亟待解决。

1.1 盲目开发,过度商业化

苏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依托于当时改革开放的全新市场环境,并借助苏南地区自身良好的交通区位与资源优势,形成了“工、农、商、旅”共同发展的模式[4]。由此,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开始萌芽。但是,由于当时保护意识较为薄弱,许多乡村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大批量建设商业景点,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方面,部分乡村在不顾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开发,导致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水体环境、噪声、空气等污染加剧,与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建商业建筑与构筑物不仅影响了苏南乡村的整体风貌,削弱了粉墙黛瓦、朴素典雅的江南水乡的空间意象,而且减少了当地村民的活动空间,干扰了正常生活。以苏州东山镇陆巷村为例,因其修建的建筑超高、超面积、突出的墙白色,与原有村庄风貌极度不协调,曾被戏称为“陆巷新村”。

1.2 创新匮乏,产品同质化

以特色手工业、节庆活动、民风民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文明,具有极高价值。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现如今,游客对乡村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体验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成为乡村旅游的强劲吸引力。苏南乡村的前期开发多借助自然资源,打造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业态,如苏州东西山上的乡村旅游以采摘,销售杨梅、橘子、碧螺春等;后期则由扩大蔓延向精细化发展[4],出现了农业与度假、康养、文创等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包括李市村最新版的村庄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养生休闲与医药销售功能区,但是却避免不了由于文化特色挖掘力度不够、对创新功能关注较少,导致苏南片区整体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千村一律、百乡一面”时有发生。苏南乡村地区虽然同属于吴文化圈,以开放包容、小巧雅致、求真务实为精髓,但是在如常州、常熟、张家港等平原水网地区的乡村与苏州东西山上位于山坞丘陵内的乡村、太湖边上位于低山滨湖地区的乡村,从建筑形式到村落布局均有所不同,其旅游发展模式也应因地制宜。

1.3 配套欠缺,粗放式管理

首先,苏南大部分乡村已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包括街道管线的深埋、雨污分流、道路硬化等。但是对于需要发展旅游业的乡村来说,面向游客的配套服务设施仍不齐全,例如景点标志、旅游巴士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设施条件简陋、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其次,因为缺少统一的经营,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民宿、农家乐等商业设施大多为家庭式运营,规模较小、质量较差、体制不健全;同时由于同质化现象的存在,各地存在着恶性竞争趋势,故而很难形成品牌和集团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作为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普通村民也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一些与政府、村集体、开发商所共同打造的旅游产品,由于利益分配的 不均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反而拉大了乡村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5],败坏了淳朴的乡土民风。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巷村旅游发展的路径研究

2.1 西巷村的基础概况

西巷村,又名青蛙村,是苏州市吴中区杨湾村内的一个自然村落,坐落于太湖东南方的东山半岛上,自然环境优美,是江南典型的鱼米水乡。截至2018 年,西巷村共有常住人口193 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据39%①,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结构较为严重。经台湾地区专家调研后,在西巷村的池塘里发现了21 种青蛙,其中包括了属于台湾地区一级保护动物的金线蛙。借此良机,西巷村以“青蛙”为主题,着手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返乡者与创业者人数显著增多,乡村活力正在逐渐恢复中。

2.2 西巷村旅游发展的策略分析

2.2.1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优化空间组织布局

西巷村在进行改建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内外交通联系较差,生态污染问题严重。一方面,在2012 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契机下,西巷村对其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进行了整体改造,包括污水处理装置、雨污水管网、路灯、公厕、垃圾桶及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同时新增了配有健身器材的小游园、总长13 公里的自行车道、生态驳岸、村民活动室等,通过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西巷村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为开发理念,结合村内现存的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环山、环水、环路的水陆两栖格局。在整体风貌上,保护以粉墙黛瓦为核心的苏式乡土建筑。在建筑布局上,围绕鱼骨状的路网系统,保留并延续错落有致的点状的建筑分布形式。此外,针对服务于游客的公共设施,将其规划于靠近村落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并设置了标志性的青蛙村标牌;而对于较为内向型的村民生活空间内,则通过织补的方式适当植入并美化活动场所,以促进村民间的交流与互动。

2.2.2 以村集体为主导,村民为辅发展多元产业

西巷村的旅游开发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以村集体运营为主导。在发现稀有的青蛙物种的基础之上,西巷村抓住契机,以村集体为代表向村民征集闲置农房,以折价入股的形式获取产权,同时注册并成立了苏州市首家农房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以杨湾三生三品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运作平台,与台湾文创团队进行合作,通过巧妙运用青蛙元素,对征集来的闲置农房进行规划设计,建造了青蛙咖啡馆、科普馆等建筑,将西巷村打造成为“青蛙生态创意村”。自运营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并获得了“两岸文创产业合作试验示范基地”以及“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项目”的称号。第二种开发模式为原始村民自主运营的方式。由于村庄特色选取得到位与旅游业带动经济的成功发展,部分村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和规模经济的效益,但是却认为私营见效更快、自由性更大,因此没有选择加入村集体,而是在自有产权房的基础上主动装修,私营开办农家乐与民宿等。

西巷村以青蛙为主题,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创意型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获得了显著成效。在过去,村民以种植东山特色农产品为主要收入,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之后,西巷村将一产、二产、三产完美结合,创新发展了民宿、茶楼、果蔬采摘、湿地景观等一系列丰富的业态,打破了以一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局限性。不但如此,西巷村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吸引了各地的地方政府、企业家前来参观学习,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3 西巷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的探讨

2.3.1 激发空间活力,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振兴

首先,苏南地区水网纵横、土壤肥沃,村落选址遵循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准则,而传统建筑则通常依水而建,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秩序感。因此,街巷小品、院落形式、建筑装饰、空间尺度等应与苏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式保持一致,或在新建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6]。其次,根据乡村规模与人流量的合理预测,科学规划旅游功能空间与村民生活空间之间的路网体系、空间组织,以实现互不干扰前提下的乡村活力的复苏。例如西巷村便将旅游空间布置于村落外围,更靠近外围公路,而村民生活区则位于里面,保证了私密性。此外,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充分考虑乡村现状,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旅游景区的设施标准而大兴土木;在保证卫生、安全的前提下,完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路线及食宿标准。

2.3.2 立足乡土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乡土文化作为奠基,充分展现地域特色。而苏南乡村的乡土文化不应该只停留于“江南水乡”“吴文化”这两种覆盖面较广的地域性文化中,如西巷村便另辟蹊径,在生态环境勘察中发现了珍贵物种的青蛙,并以此不断扩展延伸,最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青蛙文化”的主线,甚至于青蛙村的名气已远远超过原本的村名。苏南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含了从国家级至区级的各层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些区级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濒临消亡状态[7]。因此,突出放大各个村庄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并运用至空间标牌、村庄形象设计、特色文创产品、休闲娱乐等全部环节中去,使乡村在江南的意向基础上更添一笔生动有趣的印记,不仅能突出乡村的可识别性,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3.3 统筹管理经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地方政府对乡村的治理与引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之一。西巷村的村集体通过科学指引产业策划、闲置农房资源整合等重点工作,充分扮演好了指路人的角色[8]。第一,针对目前缺少规划与经营、自发性发展旅游业的村庄来说,可以借鉴西巷村以村集体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尤其是苏南地区的旅游型乡村,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打破行政壁垒,加快与周边乡村的互联互通,成立江南水乡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第二,对从业人员及当地村民安排适当培训,礼貌待客,严禁出现各家各户为招揽生意而恶性竞争的情况;同时,村集体应加强管理,提高违法成本,严肃处理违章行为。第三,提高对村民的关注程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并时刻倾听居民诉求,使得村民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发展的事务讨论上,例如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为主题,召开村民讨论会让民众商议主导产业。

结语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之一。苏南乡村地区区位良好、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重振乡村活力、延续吴文化的关键所在。通过激发空间活力、立足乡土特色、统筹经营管理等措施,必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苏州市吴中区西巷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2018)。

猜你喜欢
苏南地区苏南青蛙
苏南年俗亦动人
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苏南地区农用地生态修复分区
路先生,我错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小青蛙捉虫
苏南地区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探析
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谁能叫醒小青蛙?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