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利
(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三公司钻井三分公司, 黑龙江大庆 16300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石油及天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对于提高油气资源储量、扩大勘探成果意义重大。钻井工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 钻井投资在勘探中占有较大比例, 安全、高效的钻井对于降低钻井施工成本, 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钻井施工现场条件恶劣, 地质条件复杂、设备问题、钻井施工技术水平问题、施工经验不足、钻井液设计不合理等[1], 都会导致钻井工程事故发生, 轻则耽误钻井施工进度, 造成钻井施工成本上升, 影响钻井施工效益。重则造成油气井报废, 危及钻井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造成重大人力、物力、财力损失,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在所有钻井工程事故中, 井涌和井漏是较为常见的工程事故, 事故发生的原因既有认为操作失误, 也与地质条件有关, 在井涌井漏发生初期, 加强事故预警,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事故隐患, 对于提升钻井施工安全, 保障高效钻井具有重要意义。
井涌是钻井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异常情况, 钻井液设计密度过低或者地层异常高压都会导致井涌的发生[2]。井涌的一旦出现, 要及时的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控制, 否则容易导致井口失控, 最终导致井喷的发生,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 要熟悉井涌发生的原因, 了解井涌发生的征兆, 以便出现井涌时, 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井涌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类:
(1)当钻井过程中钻遇异常高压地层, 地层压力大于井筒内液柱压力, 在压差的作用下, 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内, 导致井涌的发生。
(2)钻井液密度设计过低, 导致井筒内压力小于地层压力, 最终出现井涌。
(3)钻井过程中由于地层流体的不断侵入, 导致钻井液密度降低, 井筒内压力小于地层压力, 加剧了井涌的形成。
(4)起钻时, 没有按照设计向井筒内加入足够的钻井液, 使得井筒内液柱压力降低, 小于地层压力, 导致井涌的发生。
(5)发生井漏时, 没有及时补充钻井液, 井筒内液面降低。
(6)起钻过程中, 钻具对地层的抽吸作用, 特别是钻头发生泥包时, 起钻对地层抽吸作用。
井漏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钻井工程事故, 根据井漏发生的剧烈程度, 可以分为渗漏、小漏、大漏以及钻井液只进不出。井漏在钻井过程中较为常见, 一旦发现井漏, 要及时处理, 避免酿成重大钻井事故。通常渗漏和小漏会导致钻井施工中钻井液消耗量增加, 推高了钻井施工成本。当发生大漏或者钻井液只进不出的漏失时, 要高度重视, 防止出现井壁垮塌、卡钻等工程事故, 漏失部位如果发育油气层, 还可诱发井喷。井漏发生时, 在钻井工程参数上会有预兆, 应及时发现, 井漏事故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 及时发现井漏、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安全高效钻井具有重要意义。井漏发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地层条件复杂, 孔隙、裂缝较发育, 特别是碳酸盐岩地层, 由于溶蚀作用会形成规模较大的溶洞, 一旦钻遇溶洞, 容易发生钻井漏空, 发生井漏[3]。
(2)钻井液密度设计过大, 导致井底压力远大于地层破裂压力, 地层被压裂, 钻井液进入地层, 导致出现井涌。
(3)下钻过程中, 钻具下入太快, 使得井底压力激增, 导致发生井漏。
(4)地层条件复杂, 存在低压地层, 钻开地层后, 因压力过低, 钻井液进入地层发生井漏。
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井涌, 应做好监测预警, 及时准确发现井涌,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如若发现不及时或控制不当, 容易使井涌加剧, 导致井喷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同阶段, 井涌的监测及预警方式也不同。
(1)钻进阶段井涌监测。在钻进过程中, 应提前了解区块地质情况, 预判地层压力异常区域, 及时发现井涌征兆。对于一些钻井异常情况, 例如钻井突然加速、放空等现象要重视起来。通常钻开油气层后, 由于储层还有烃类气体, 气测值会上升, 钻井液出口流量、压力、密度均会出现不同程度降低, 如若气测值持续上升, 池体积持续增大, 出口密度持续下降, 当达到一定门限后, 即可确定为井涌, 此时应及时通知钻井队, 采取必要措施来控制井涌。如果措施并未奏效, 井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应发出井喷警报。
(2)起下钻过程中井涌的监测。大多井涌事故都发生在起下钻过程中, 特别是钻开油气层后, 起下钻过程中施工措施不当, 极易导致井涌、井喷的发生。
起钻过程中发生的井涌多是因为没有按照设计加入足够量的钻井液, 导致井筒内液面降低, 当井筒内液面下降, 井筒内压力降低, 小于地层压力时, 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内, 形成井涌。此外, 当钻头发生泥包或起钻过快时, 起钻过程会产生较强的抽吸作用, 使得井筒内出现负压, 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形成井涌。因此, 起钻过程中, 应时刻留意井口有无溢流情况, 如果发现溢流, 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下钻过程中井涌多是因为下钻速度过快, 引起井底压力激动, 井筒内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井筒内钻井液进入地层, 当井筒内漏失的钻井液量过多, 井筒内液柱小于地层压力, 此时, 地层流体会进入井筒, 引起井涌。因此, 在下钻过程中, 应加强对钻井液返出的监测, 发现井涌迹象应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控制。
井漏是较为常见的钻井工程异常情况, 当出现井漏预兆时, 应准确判断发生井漏原因, 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理。做好井漏的监测是关键, 在监测井漏方面, 首先应了解区块地层压力情况, 做好井筒压力监测, 井漏最直接的表现是钻井液体积减小, 录井池体积能够较好地反映井漏的发生。根据不同阶段发生的井漏, 判别方法不同。
(1)钻进阶段井漏监测。在钻进阶段, 需要不断消耗钻井液, 钻井液体积会出现波动, 单依靠钻井液监测井漏, 准确率不高, 需要综合考虑录井工程参数。正常情况下, 机械钻速较低时, 钻井液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通过钻井液体积变化是发现井漏的主要手段, 当机械钻速变化较快时, 还需要考虑钻井液密度、地层压力、泵冲等参数的变化, 同时结合录井识别的地层岩性情况, 当地层渗透性较好时, 钻井液体积如出现较大变化, 可能是井漏的预兆, 需要结合其它参数进行排查确定。
(2)起下钻过程中井漏。起下钻过程中监测井漏, 需要了解区块地层情况、地层压力情况、起下钻过程中钻井液返出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 判断钻井异常的情况。起钻时, 通常起出一点数量钻具, 需要注入固定量的钻井液。当注入钻井液量增加时, 可能是出现了井漏。在下钻过程中, 由于钻具下入过快, 地层压力发生激动, 当压力激增时, 可能导致地层破裂, 引起井漏。通过分析下入固定量钻具, 钻井液返出量有无增加, 来判断有无井漏的发生。此外, 需要分析钻井液出口温度、电导率变化, 当有钻井液返出时, 电导率明显增大。钻井液有返出时, 冬季温度变化明显, 夏季温度变化不明显。
在钻井现场, 加强对井涌井漏的监控对于安全高效钻井意义重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随着监测软件及系统应用而生, 虽然各种软件大同小异, 最根本的原理都是从分析钻井参数出发, 针对井涌井漏响应最明显的参数, 确定优先级, 然后每项参数确定一个门限值, 变化超过门限即发出预警。
ZS11井发生井涌时的参数变化情况, 该井钻至2393m时, 全烃值快速上升, 立管压力下降明显, 同时总池体积上升, 反映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内, 导致返出钻井液量增加。随着地层流体进入井筒内, 返出的钻井液密度下降。综合以上信息, 综合判断该井发生井涌, 现场人员及时通知钻井队, 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处置, 确保了钻井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