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1-08 17:40刁晓涵
智库时代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宪法法治思政

刁晓涵

(河南物流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要为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社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当下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政素质与法治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宪法教育的内涵

(一)宪法教育的概念

对于宪法教育的概念研究,学者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学者江国华认为“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核心,是以培养忠于宪法、尊重人权、崇尚法治、热爱民主与自由的公民为目标”[1]。学者邓海娟认为“宪法教育是宪法知识和宪政精神的教化和传承过程”[2]。学者赵宴群认为“宪法教育是树立法治思维教育,养成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的教育”[3]。学者艾国对宪法教育的定义为“树立正确的宪法观念”[4]。学者陈洁认为“宪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达到宪法意识的形成”[5]。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基本都认为宪法教育是法治思维以及宪法意识、宪法精神的养成教育。

本文所讨论的宪法教育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所以本文认为高职学生的宪法教育是在高职院校通过将权力制约、权利与义务等宪法规范、宪法精神等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中,丰富学生的宪法知识,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与法治认同感,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宪法教育的内容

对于宪法教育内容的划分,综合各观点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宪法教育的内容为基本理念。第二类认为宪法教育分为宪法规范、宪法认同以及宪法精神三方面内容。第三类从宪法教育对象分为公民、社会与国家三方面进行区分。本文所论述的宪法教育是高职学生的宪法教育,所以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宪法教育的内容分为宪法规范教育以及宪法精神教育。宪法规范教育包括思政课程中的宪法理论知识,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宪法条文的学习、宪法事例教学、宪法实践教学。宪法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学生对宪法精神的信仰。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大部分为“00后”,他们学习奋斗的时代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性格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网络二次元社交、实践能力强。结合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的特征,综合表现为自卑心与逆反心较强、心理承受力较差、重视实践经验等。

(一)生源复杂,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扩招政策解决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问题,使得学校生源显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学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各类中专、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第二类为退役军人。第三类为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下岗失业人员。这三类学生入学的需求不同,在第一类中,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考虑家庭条件困难而选择进入高职院校。第二、三类生源多数为了学历的提升。由于社会实践经验、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的不同,有的学生比较成熟,有的适应能力较差,有的发愤图强,也有每天混日子的学生,在学校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二)容易否定自己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进入高职院校是失败者无奈的选择,抱着自己本来就是差生,没有学习能力,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会有好成绩的想法,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问题。

(三)重视实践过程中的知识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观念、新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特别是“00后”的高职学生,他们反感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过多的理论教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不如看手机的想法。相较于理论学习,他们更喜欢动手参与,在实践活动与探讨争论的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宪法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宪法教育推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的基础是宪法教育[6],贯彻宪法实施需要全社会参与,强化高职院校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宪法知识、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行事,在社会中遇到侵权事件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从社会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教育能够促进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拓宽监督渠道,促进全民守法。高职院校做好宪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形成规矩程序意识,社会行为遵守宪法法律规定,从而推动建设法治国家。

(二)宪法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中可以分析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内涵比较宽泛,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育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政治、文化、法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内容上宪法是法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宪法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思政教育是宪法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

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宪法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最终上升到价值观层面。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第二部分“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中提出各高校要围绕宪法法律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部分“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中明确表达要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从上述政策中我们看出,在课程构建上宪法教育需要依托思政教育来进行,特别是对于非法律专业的高职院校,更需要结合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开展宪法教育[7]。

四、宪法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以河南物流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关于高职学生宪法教育反馈的问卷调查。

(一)宪法学习积极性较高,但认识不足

在调查中,关于“你认为有必要学习宪法知识吗”,有76.8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21.74%的学生认为作为基本知识有必要了解一下,1.4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关于“以下法律中更喜欢学习哪方面”与“在生活中觉得哪部法律发挥的作用大”两个问题的反馈中,结果出现一致性,民法的选择最多,其次是宪法。在调查宪法作用的反馈中,91.3%的学生认为主要体现在规范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工作人员的用权行为方面,72.46%的学生认为宪法的作用在于保障公民权利,68.12%的学生认为是维护国家权力。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交叉对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宪法非常重要,但具体宪法为什么重要以及对宪法的作用并不了解,当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认为只有民法才能帮助自己。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宪法中,宪法是一纸写满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宪法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国家机关公共权力必须由宪法赋予,在于防止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二是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宪法是对公民权利最有效的保障。三是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和调整的,但多数同学仅能认识到宪法的一方面作用,说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宪法教育只是让大家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但在宪法规范教育与宪法精神养成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教学形式多样,但教学效果较差

在调查关于“思政课程中学习宪法的方式”这一情况时,81.16%的学生表示有视频教学,76.81%的学生表示为理论讲授,75.36%的学生表示有社会宪法事例的讲授,57.97%学生表示涉及法条讲解。从调查数据来看,似乎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收集关于“对于思政课堂上宪法知识讲授的方式和内容的建议”时发现,学生的多数意见仍然集中在希望讲授可以更加贴合实际,更加与社会事例相结合。

两项调查呈现出不同的反馈结果,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多种方式,但却流于表面,仅用几分钟的视频或简单的文字描述讲解社会宪法事例,并没有将其同宪法理论知识相结合,因此学生感觉听过宪法事例,却没有掌握宪法理论以及树立宪法意识。还有部分教师列举宪法条文,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但在讲授过程中内容过于枯燥,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这样的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树立宪法思维。

(三)宪法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在调查“关于学习宪法知识的途径”时,84.06%的学生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学习的,66.67%通过学校的宪法日、宪法周活动进行学习,78.26%是从思政课堂上学习,65.22%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其中有34.78%的学生在课下通过其他课程进行自学。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宪法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愿意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相关知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学校宪法教育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学习。

2021年8月,思政课程教材进行了改版,2021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在第六章第三节“维护宪法权威”中增加了“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但在课余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很少开展宪法类活动。多数高职院校的宪法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宪法知识的学习需求。

五、宪法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做好宪法教育工作,需要将宪法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主阵地的优势,发挥主渠道中各项课程的教育功能,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培养能够担当法治建设责任的时代新人。

(一)将宪法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首先,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宪法知识的内容。高职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宪法常识及宪法观念[8],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讲解宪法知识时侧重于增加一些宪法基本原理。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讲解第一模块“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时,可以适当拓展宪法的渊源、宪法的本质等理论知识,以及在历次修改宪法中新增的条文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发展历程,明确权利的来源,明白自己是宪法权利的主体,增强主体意识。

其次,注重挖掘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宪法精神,在专业课中需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其中的诚实守信、公事公办原则都具有宪法元素,诚实守信是指劳动活动需要诚信、合法、合规,公事公办则体现出职业活动中的公平、公正以及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等。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宪法教育,能够拉近宪法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

最后,调整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讲述理论知识时,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适当分析社会时事中的宪法精神,让宪法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宪法的作用。在讲解第三模块“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中可以融入一些具体案例(如“赵作海案”的再审情况),结合公民人身自由权利保护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向学生讲解宪法的实施与监督。还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容易答错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热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分析理解宪法原理,掌握宪法理论。

(二)将宪法教育融入思政文化建设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除了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外,喜欢借助网络平台和校园活动学习宪法知识。

第一,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宪法精神。针对高职学生重视实践经验的特点,在校园里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第二课堂、宿舍活动评比以及假期思政类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宪法教育,形成课堂上、校园里、宿舍内、社会中四方面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

第二,整合网络资源,开创网络宪法教育课堂。进入5G时代,我们浏览信息更加便捷,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微信公众号、QQ、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一方面,要求思政教师学会整合网络平台的资源,如中国人大网上有宪法的条文、立法信息以及相关法律研究与理论等内容,在这个网站上不仅可以学习宪法相关知识,还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权力机关的构成与运行,提高自身公民意识,增强宪法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宪法教育与思政教育,利用官方账号及时转发最新的理论信息,录制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性的短视频来解释枯燥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

(三)加强思政教师宪法理论学习

在高职学生宪法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由于宪法教育是融入思政教育进行的,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的课时量分布中比较多,思政教师的来源除法学专业外还有哲学专业以及历史专业等,因此并非每一位思政教师都有丰富的宪法知识储备。加强思政教师宪法理论学习,需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相结合。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培训活动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补充宪法理论知识,提升宪法教学能力。通过学习宪法知识,不仅有利于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宪法意识与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宪法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宪法伴我们成长》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