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索为例

2023-01-08 13:41鞠昕彤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学院育人思政

鞠昕彤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在专业课讲授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育以外,还要进行价值引领。故而,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打造大思政格局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

一、理论之基:课程思政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思想前提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首要问题当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党和国家始终把“德育”放在各个时代教育方针的首位。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树立始终的,并且立德在前,德育为先。这既是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是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表明了教育的宗旨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输送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的实施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门或者几门思政课程完成,而是应该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事实上,高校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蕴含思想意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都承担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是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因

无论任何时期,我们都应该时刻绷紧思想政治这根弦。当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期,价值观交融碰撞的新时代,守住中国青年思想意识责任田工作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开始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意识教育工作,树立正确典型,坚持以社会主义正能量为导向,加强思想引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意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整合诸多资源,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的关键发力点。因而,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想意识工作全方位融合是打造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是推动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直接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艰巨又复杂的工程。党和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环节的要求,并逐步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在不同维度上支撑马列主义理论课;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思想成果开始进入许多学科的教材;进入21世纪,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开始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新时期,全国高校持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隐性育人功能。尤其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具有课时量大、阵线长的特点,具有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的持久优势。因此,高校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切实发挥育人作用。

二、实践之果: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为依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开启课程思政建设。

(一)领舞效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始终发挥思政课的领舞效应。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最前沿阵地。(1)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相继新增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劳动教育》线上线下课程以及四史教育课程;学院坚持教师集体备课,积极引入新媒体新技术进课堂,充分利用学习通、喜鹊儿、智慧树、学习强国和职教云等平台丰富拓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抬头率,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长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相结合,打造多彩思政课。(2)发挥思政专业优势,助推课程思政改革。学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联合备课制度,以此助推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的有效融合。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共同打造课程思政特色主题,拟定授课计划、课件内容等,实现“课程思政”联合备课,提升专业课堂的育人效果。此外,学校还大力支持专业课教师携手思政课教师探索项目联合申报、研究协同开展以及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等工作,并大力鼓励和培育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

(二)文化育人:营造文化自信全浸染氛围

学校注重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建立文化自信。(1)深入挖掘通识课育人资源,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通识教育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大学通识课程在铸造精神、培养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通识教育学院涉及人文、军事、体育、自然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模式在文化育人方面的积极功能,带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理解文化,从思想引导到文化反思,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文化育人“五递进”①。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建设有“一园两馆三室N角落”②的文化大环境,设有劳动教育研究院和工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深入挖掘校史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典型案例,开展活动包括“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50余场,组织“最美教师”“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大力传播弘扬劳动文化与工业文化精神,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落实在生活中,根植于小事里,于细微处显精神。

(三)全域统筹: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

(1)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为了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并印发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根据建设要求,各二级学院也把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作为工作重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比赛和创新活动,对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奖励,从体制机制层面实现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支持和引导。(2)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领航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并于2021年6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对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索,从科研项目、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持续探索,深化研究,夯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建设。其中“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获重庆市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立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获重庆市2020年高等教育课程思政重点项目立项,获一般项目立项2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教学课程”获重庆市2020年高校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0年,学校立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20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6个、专业资源素材库8个、示范课程8门。打造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完善修订出版《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与素质养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读本》等教材,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开展。(3)以赛促教,打造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为充分调动各专业课老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培养并不断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先后组织举办了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比、课程思政推门进课堂听课比赛、课程思政优秀教育案例评选等活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夯实教师教学业务基础,打造高素质创新型课程思政师资队伍。

三、经验之谈: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

(一)整合协同育人系统

(1)学科理论系统整合。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现协同育人,是系统整合的起点。在过往的认知中,思政课程主要传播的是思想意识,其他专业课程主要传播的是知识。这是不同学科间的壁垒造成的,但事实上,任何知识的产生都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可避免地融入某一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折射出一定的思想意识特征。这便为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元素融入各学科提供了空间与可能。故而,在这个角度我们要密切、持续地关注并系统、科学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规划学科定位,实现不同学科在理论高度上的融通与支撑,发挥引领作用;系统梳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理脉络,找准融入思想意识内容的切入点,打造自然生动的课程思政。(2)内容要素系统整合。主要指的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教材结构的系统性、创新性重构。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生硬地将思想意识内容灌输进课堂,或者利用课前十分钟讲讲时事政治而已。它的有效融入要基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把握,融合的切入点要巧妙、合乎逻辑,课程的设计要自然生动,教材的结构要在知识架构上层层递进,在价值传导上协同发力,真正承担起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武装学生头脑的重要任务,承担思想意识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推动结构整合,逐步捋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各环节间的关系。(3)育人主体系统整合。打造全程、全员大思政育人机制的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这可以从两条路径推进。一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其他课程教师有机融合,例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并支持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主动去对接联系一个二级学院、一个教研室、一个专业和一个专业课教师,既保证了思政课程教师专门化、职业化,也吸引了一批思想理论基础扎实的其他课程教师体验和打造课程思政。二是不断增强高校教师的“四个意识”。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不唯学历、职称为唯一追求,切实把教育人、培养人放在心间,不断夯实自身基础、提升自身能力、提高业务水平,为协同育人创造有利条件和坚实保障。

(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功能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功能,建立起二者同频共振、互为补充的机制,逐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1)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的显性育人功能。不具备多少知识性,只是传播思想意识的课程,这是长久以来思政课程被错误定位的观点。实际上,思政课程讲好了就能够做到密切贴近学生,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效对接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如果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了解学生在时代变迁中的疑问,就能够围绕问题发力,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帮助学生解除迷惑,将理论和现实有效结合,将显性育人功能发挥到位。这便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因此,显性育人功能的强化需要高职院校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打造,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各项奖励和激励机制调动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重视积累和沉淀理论与实践成果,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于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还应做好与小学、中学、中职的政治课程,以及本科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的纵向衔接。(2)大力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功能。课程思政隐性功能的发挥重在资源的转化,例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转化得好就能够实现理论课程的全面渗入,实践课程的全程参与,以多源合流的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育人功能。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注重将价值观标准融入课程建设,编制具体课程教学指南,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加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方面,注重在教学中对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正向渗透,分批次选取和建设试点课程,并开展教与学的双向教学评价,为其他课程树立标杆;在自然科学课程方面,注重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注重发挥职业素养与劳动教育的影响,传播劳动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正能量,尤其是要以实践课程为抓手,在参观观摩、田野调查、实操实练等环节中,使课程思政理念全面介入,强化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主流思想意识的正向认知。打破思政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的边界,实现课程功能的多元化、集成化,构建思政育人的同心圆。

(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应该固化成一种稳定机制,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高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开展工作。自党和国家强调课程思政工作的部署实施以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两个新部门,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领导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办公室”,这两个部门由学校党委书记负责,挂靠学校教务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6人,统一领导和指导督促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研究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各级领导,包括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和各二级学院主要领导每学期都亲自上讲台讲思政课,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注重顶层方案设计,狠抓落实。以《重庆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为指导依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研究制定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阐明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规划安排和实施保障。任课教师按照方案要求,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教案、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考试考核中,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结合课程思政联合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3)严格检查指导,推动改革创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和督学队伍,工作任务包括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过程性检查和指导,主要采取随堂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等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研判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定期总结正反经验。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竭力打造工业文化品牌名片,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与校园文化紧密融合,形成课程思政特色亮点。

【注释】

①“五递进”指文化讲堂融通训练、职业素质课堂训练、专业课程渗透训练、社团活动综合训练、工学结合实战训练。

②“一园”即由67台机器组成的工业文化大观园,“两馆”即校史馆和图书馆,“三室”即处处融入职场氛围的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N角落”包括“一轴”即中央景观主轴线,“二带”即主干道和滨水绿化带,“三脉”即水脉、山脉、文脉,“四区”即教学办公区、实验和实训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打造了“重工工业文化”特色名片。

猜你喜欢
学院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