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实施、用户建筑质量要求的提升及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确立都促使建筑企业更加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不断创新预算管理工作与建筑项目前期规划、具体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融合模式,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与升级造价控制模式,避免建筑材料与人员浪费等情况的发生,助推建筑企业运营总利润与社会效益的稳步增长。
工民建预算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前期建筑项目投资估算,还包括项目施工方案设计、建筑材料费用、人员费用及机械租赁费用等等。建筑项目投资估算环节则是以项目前期规划、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等为主,明确该建筑项目的类型、用途及功能等基本信息,为建筑企业明确建筑材料使用标准、施工难度、建筑成本等提供信息保障。通过初步估算建筑材料数量与价格、施工周期与施工人员数量等方式来计算施工成本,督促施工人员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建筑材料有效利用率。
设计环节则是建筑企业根据建筑项目施工要求与施工图纸来初步估算从设计到竣工所需要的所有费用。专门的设计人员根据建筑项目的用途、规模、区域位置及用户诉求等来设计的项目设计图,建筑企业施工人员则对该项目设计图进行推演分析,明确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需要新建筑技术与设备等等,指出可能影响预算结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建筑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等等,将预算结果控制在合理波动范围中。
目前我国工民建造价控制结果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受市场环境、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在弱化造价控制作用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与建筑成本的增加,甚至会误导建筑企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大多数企业很少甚至不会采用定额处理方法,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也没有具体落实到位,建筑材料以次充好、虚报价格、随意压缩工期等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工程施工效率及造价控制效果的双重下降。另外,许多建筑企业侧重于项目前期预算工作,但是却很少关注建筑项目竣工后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甚至少数建筑企业在施工之后才发现施工方案中的不合理支出,私自变更施工方案,这些不仅会让造价控制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也会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及施工周期的延长,进一步增加建筑企业时间、资金技术及人员成本,成为建筑企业维持发展的阻力。
相关人员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造价控制环节,经常敷衍应付完成造价控制相关工作,比如沿用往年的数据信息,但是却没有对建筑材料价格等基本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更新,加剧了造价控制结果的偏差性。同时,许多管理人员将造价控制工作归类于财务工作,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造价控制岗位,加之,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掌握造价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缺少建筑施工实践经验及创新意识,另外,部分工作人员习惯用额定报价方法,降低了其对完成造价控制基本目标的助推作用。
建筑材料、施工人员薪酬待遇、设备租赁等费用会影响造价控制结果,但是建筑材料、设备租赁等费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政策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弱化了市场调整建筑资源结构的能力。同时,当前建筑市场信息价格管理系统有待完善,该系统内各种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全面性与精准性、指导性有待提升,无法为建筑企业获得更为精准的预算结果提供数据信息的支撑。另外,工民建预算中造价控制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传统落后性与局限性,削弱了其对相关人员造价控制工作行为的约束力及对造价控制内容的指导性,无法同时兼顾工程的质量与成本,无形之中增加了造价控制管理力度下降或工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率。
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根据造价控制核心内容与影响因素来制定便捷高效的沟通互动机制,不同部门及岗位之间沟通互动的途径十分有限,加之,不同部门人员缺少沟通意识与大局观念,很少主动反馈其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上传工作最新进展信息,造成了不同部门数据信息的不对称性,无法为相关人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与进度等提供数据信息的支撑。另外,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也没有落实到位,造成部分人员工作动力不足或工作敷衍的局面,对造价控制工作的有效且有序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应定期评估企业整体实力,优化工程项目信息采集、分类、分析与总结的流程,明确建筑项目规模、用途、施工难度等信息,罗列出可能会影响预算结果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初步估算该项目的施工成本及利润,通过组织施工、财务、设计等部门人员共同讨论的方式来优化设计图纸或施工方案,避免因施工图纸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方案脱离实际等导致返工情况的发生。同时,造价控制人员还应加强对建筑市场的观察分析力度,了解水泥等不同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化趋势与规律,明确其在不同季节的价格差异,通过市场调研、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得更具时效性与参考性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信息,为提高预算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更加充足的信息。另外,相关人员还应实地考察施工区域,了解施工区域土壤、气候等信息,标记出可能会造成施工成本高于预算的环节,做好相应的应急与防范措施。
现场施工人员会根据建筑物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来具体施工,也就是说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会影响甚至决定施工周期与施工成本。建筑企业应对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或突发情况,并在结合施工区域地质、资源等优势的基础上来优化施工方案,采用限额的方式来促使相关人员调整不同建筑材料的采购与使用标准,促使相关人员选购性价比更高的建筑材料,明确不同阶段建筑材料的进场数量、时间、存放位置与保管方法,比如,根据施工进度与工程要求来明确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进场频率,避免因建筑材料储存量过大而增加材料保管费用或材料废弃量。另外,通过调整不同建筑材料堆放位置的方式来缩短二次运输距离,降低施工材料运输成本。另外,建筑企业还应明确不同人员的职业特长与工作能力,调整项目人员结构,这在提高人力资源整体价值与降低人员成本基础上,也提高了建筑施工各环节的衔接性与统筹性,更为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1]。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在具体施工之前应明确用户对建筑物质量与外观的要求,遵循建筑企业具体施工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对建筑物质量与安全施工的要求。造价控制人员应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与监督,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以次充好、材料浪费、施工缓慢等问题,通过与建筑工人、设计人员等一起探讨降低建筑成本的方法,保证该项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顺利竣工。同时,建筑企业还应完善现场管理机制,具体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安装防护网等,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施工的主题讲座,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与节约意识,避免因发生施工安全事故而增加施工成本。另外,建筑企业通过定期抽查建筑材料质量与分析建筑材料性价比的方式来促使相关人员采购质优价廉的建筑材料,降低采购人员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可能会增加施工成本的行为的发生率[2]。
工作人员应明确招标内容与流程,聘请专门人员来综合评定招标清单,讨论分析招标清单评定结果,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招标计价。同时,工作人员还应汇总施工难度相同或施工区域相近的项目的招标价格,将其作为参考依据,在保障工程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较低的合作单位[3]。
建筑企业应完善建筑项目资料管理机制,由专门的岗位来收集整理与审核保管各种资料文件,财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来支付不同的款项,认真审核每一张发票,标记并审查额外费用的用途,将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及时发现违约风险,明确不同违约风险对应的违约金,通过完善与执行风险风范机制来降低或消除风险,降低各种额外费用的产生率。同时,在项目竣工后,还应认真全面地检查和验收项目,妥善保管验收资料,保证施工质量[4]。
建筑企业应通过完善内部竞聘、人员培训与绩效考核机制等方式来提高造价控制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中,让员工定期填写岗位诉求、职业素养自我评价等调查问卷,了解其对当前工作岗位的建议及未来工作的诉求,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优化调整岗位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人员成本。同时,建筑企业定期组织造价控制相关人员参加建筑施工、造价控制、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培训,传授其更多造价控制的经验与技巧,促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造价控制知识技能,定期组织内部讨论与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实现了造价控制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另外,建筑企业还应完善奖惩措施的方式来促使造价控制人员认真踏实地工作,降低因自身粗心大意而导致工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率,为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员保障[5]。
建筑企业在分析原有造价控制模式漏洞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完善审核机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途径来提高造价控制水平,提高工民建筑物质量,为实现建筑企业经济利润的增加及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