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
(桂林旅游学院)
公益创业中蕴含浓厚的公益理念,而且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开展公益创业时,要发挥出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根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益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却比较年轻,而且主要以大学生为主。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而且对创业充满激情,是公益创业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旨在厘清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探索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意义、问题与改进对策。
大学生公益创业又可称之为大学生社会创业。从狭义来看,主要是指大学生充满一定的社会使命感,在这一使命的驱动与引领下,大学生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对公益创业的机会进行识别,然后进行进一步开发,从而建立新的组织,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或产品,这一系列过程可称之为大学生公益创业。从广义来看,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或者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或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大学生公益创业。
1.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开始支持公益创业。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更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时,主要集中在教育、节能环保等无污染行业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又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通过大学生创业,我国经济可实现顺利转型,产业结构也可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通过开展公益创业就能帮助政府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政府就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其他新业态,并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改革。
2.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可进一步降低就业市场的压力。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就能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此外,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后,还能以此推动社会实现顺利变革。公益创业源于三重失灵:由于政府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职责重大,需遵循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就会产生事实失灵现象;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具体操作中,政府会将利润作为导向,这样就会忽视底层群众的需求;公益组织单纯依靠“输血式”机制运转,很难有效应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就能利用商业措施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以此推动社会实现顺利变革。
3.深化人才培养诉求
大学生在从事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发挥出公益组织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继而保证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第一,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不仅能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还能通过这项工作引导个人树立“明德力行、成己达人”的价值诉求,个体将会重新审视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公益创业就可进一步激发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也可促进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充满生命力。第二,通过公益创业,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痛点,充分发挥出个人聪明才智,引入市场化概念,对公益组织的运作方式进行改进,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从而设计出高价值社会产品。第三,大学生通过公益创业可促进广大公民的素质得到提升。
1.缺乏完善政策
大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时,缺乏完善的制度参考,而且面临复杂的操作程序。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可知,若要顺利建立公益组织,需确保组织成员或个人会员的人数充足;若建立全国性公益组织,还要具备不低于10万元的公益经费;若建立地方性公益组织,需具备不低于3万元的公益经费。如果大学生缺乏经济实力,就很难申报成功。此外,大学生在申报的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流程,容易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2.认知不到位
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群众对这一创业了解有限,而且舆论对其支持的力度比较有限。部分群众对大学生和公益创业之间的关系认知有限,也没有将其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正被部分负面报道所影响,这也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很难获得大批民众的支持。各大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比较有限,即使部分大学生具有公益创业的意愿,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降低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积极性。
1.高校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
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时,并未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现有的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许多高校会将公益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然后直接引进国外教材,并未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与公益事业的特点。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并未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有的课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样就很难提升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热情。部分高校在建设实践平台时,并未重视创业园和孵化产业园的建设,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公益创业项目并未得到进一步转化。
2.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察手段比较落后,也无法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若涉及到市场化运营,就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组织成本等重要的内容。如果不以经济价值为导向,而是将所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维持公益组织,就会影响第三方机构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监督的热情。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规模比较小,大学生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维持公益组织,加之现有的信息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因此,第三方机构会通过线下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不仅会增加监督成本,还很难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
1.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素养
现阶段,大学生缺乏健全的公益人格特质和良好的创业素养。虽然参与公益创业的人数比较多,但很难会有真正的成功人士。此外,在开展公益创业时,还要保证大学生具备优秀的创业能力与丰富的创业经验。尽管大学生对创业充满热情,而且拥有活跃的思维,但由于其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因此,很难对公益创业机会进行精准识别。
2.公益组织运转不协调
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时,其创业组织的部门职能存在交叉的现象,而且组织体系比较松散。决策部门在开展决策时,无法对众多利益的相关者进行合理协调,这样就会影响决策的合理性。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度有待提升,缺乏健全的执行方式,执行手段较为落后,不能根据不同的公益项目设置相应的公益部门。反馈部门也没有及时对投放市场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有效的反馈,并结合具体的反馈内容做出调整,导致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1.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审批流程
第一,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政策框架,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要保证大学生在公益创业中拥有更多的动力,允许其获得相应的报酬。第二,对现有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宽。比如,可将部分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到大学生的公益创业项目之中,政府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出有效的主导作用。第三,对审批流程进行简化处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公益创业的项目之中。
2.构建多元化系统
第一,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将公益创业融入到主流思想意识之中,使更多人能够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性,从而对该项事业予以充分认同。第二,发挥多个主体的作用,保证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要发挥出广大商业企业的作用,使其能够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公益组织的联系,鼓励大学生积极与公益机构进行联系,打造完善的沟通机制;通过各大社会企业为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咨询与培训等服务。
1.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要充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公益创业的需求,打造健全的公益创意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层次性,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二,对公益创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高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进,既要加强专业教学,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公益创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第三,搭建专门的公益创业孵化平台。学校要设置公益创业教育基地与创业孵化园,保证大学生的公益创业项目迅速得到孵化。
2.加强外部跟踪与监管
要充分发挥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优势,提高广大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该评估机构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组织进行全方位的跟踪与考核,然后做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具体绩效、业绩和成本等相关信息。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基金,并加强对创业资源的跟踪与调查,避免资源遭到浪费,努力打造严谨的公益创业监管机制。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掌握多元化技能,具有明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创业素养,具备优秀的公益人格。第一,为了促进大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公益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具有理性的认知,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从价值观和心理认知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第二,大学生要树立榜样意识,这样就能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第三,除了要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大学生讲解典型的案例,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实践调研活动之中,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公益创业的价值诉求。
2.健全公益组织的管理制度
第一,要打造健全的公益创业组织运行机制,并发挥出各个部门的作用。决策部门要结合商业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决策进行合理设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执行部门要结合公益组织的性质,设定专门的业务处理部门。反馈部门要明确组织定位,结合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第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制定健全的内部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成员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积极性。对现有的绩效考评制度加以改进,提高广大成员的使命感。
对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时,学校既要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又要保证学生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公益创业人才。学校要考虑到公益创业这一全新的领域,以及现阶段的教学难点。在精神层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在实践方面,要保证学生具有强大的创意能力。因此,学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学校不仅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的知识,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实践能力。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公益创业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要保证学生了解工艺创业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使其能够将公益创业作为奋斗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公益创业的流程,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对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打造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第一,将学生的专业与公益创业教育相结合,为学生设置与之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公共课程,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与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对公益创业具有更多的了解,逐渐形成良好的公益创业思维。第二,将公益创业思想与公益创业知识相结合,并将其渗透到日常专业教学之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展开公益创业教育,或者通过营造恰当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开展隐性教育。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公益创业需求,制定完善的公益创业教育计划,保证学生能够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高校要加强对公益创业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教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学校也可聘请社会的知名公益创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传达其公益创业的经历和宝贵经验。学校要向全社会敞开校门,着力组建一支强强联合的公益创业导师队伍,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培养。
第一,制定推动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明确教育的目标。需制定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的相关政策,提高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为学生的公益创业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可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帮扶作用,由政府负责拨出部分款项支持公益创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获得一部分费用,用于支持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高校也可设置公益创业资金,或将部分科研经费用于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公益创业孵化平台,使更多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公益创业。学校若有条件,也可成立专门的公益创业孵化中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辅导,使大学生能够明确创业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