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婷
(渭南师范学院)
在当今社会日益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比较快,社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与以往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在中小学以及高校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其身心健康程度关乎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更加需要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因此而各人各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自己不擅长自我调节,或者自己不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久而久之便出现心理压抑、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1]
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家长相对于孩子扮演的是领导者、决策者、教育者、榜样者角色,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受以往粗暴教育方式影响往往选择棍棒教育,殊不知,棍棒教育下,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是来自童年的创伤。在我国农村或者偏远的山区,许多年轻的劳动力需要到大城市务工来维持生计,将孩子交给老人代养,“生而不养”的现象很普遍,造成留守儿童缺乏亲人的陪伴、亲情的缺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及考试排名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学生在重大的学习压力下,教师如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久而久之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增大。除此之外,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发生,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伤害,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视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地基,有效预防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2]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越来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获取关于经济、政治、娱乐以及包括国内、过国外的实时新闻。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丰富,但互联网信息充斥着很多不良信息。虽然大学生在认知、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欠缺,受外界影响比较大。不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歪曲的价值观,从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就业市场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学生存在着不同方面且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重要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生活,能够帮助其在今后参加工作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所带来的压力。同时,及早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3]
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认知水平不足,社会经验也比较缺乏,不能形成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在高校教育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让其实现自我成长,抓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
1.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正确的自我认知、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点。现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我评价普遍较高,以至于其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较高,但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事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时,就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从而产生挫败感,很容易一蹶不振,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在学习、社交中严重缺乏自信,从而发展成为回避型人格等心理问题。所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对自身的性格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对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鼓励大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让大学生客观的看待自己。[4]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同,人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让人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依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在高校中,教师可以为让大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书籍,从优秀的书籍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3.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大学生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普遍的是运动类、文艺类和集体活动等,并且这些都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也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应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快速的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以免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庭。一个家庭的家教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甚至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过去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缺乏正确的养育观念,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行为上、认知上的各种问题,家长在缺乏科学养育方法的情况下就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对孩子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这也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学校以及社会都应倡导家长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使其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自身的教育观,采用科学的、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养育孩子。[5]
1.学习相关的养育知识
家长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而不是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是孩子今后步入社会后与他人相处模式的雏形,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很多孩子因为与家长的关系不融洽,到了青春期,学生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与家长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出现很多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社会和学校应倡导家长首先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并采用科学的养育措施。
2.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职能
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与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直接的关系。早年父母在养育中的缺失,导致很多孩子性格孤僻、自卑等,到了大学期间,学生会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人父母,就要履行父母的职责,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避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情况出现。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与孩子真诚的沟通交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给予孩子强大的情感支撑,有效减少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小学阶段。在以往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持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考试分数上,所以才有了那句经典的“学分学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倡导国家的教育是要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考高分的机器,大学也应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践行素质教育。
1.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兴趣,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成就,却泯灭掉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天赋。有的学生比较有语言天赋,有的学生有艺术天赋,学校应倡导家长和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鼓励学生多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不断完善和调整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育评价内容方面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如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对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完善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学习,并对自己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发挥自己的优势。
3.积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在大学教育中,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学生在青春期阶段会遇到很多的困惑,随着心理的发展和生理的发育,学生在很多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心理发育程度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阶段的一些常识,比如大学阶段的男生、女生在生长发育方面有哪些变化?让他们明白在这一时期,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出现这些变化是正常现象,让学生消除顾虑,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不及时给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变化而感到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个时期,心理方面会出现哪些变化,比如有的学生面对父母会有叛逆的心理,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与父母、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的矛盾。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很多高校的心理课程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一方面心理课程不够系统,教师团队的专业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所以,高校要重视心理课程的建设,优化师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程度,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愿学、主动学习心理健康课程。
2.定期开展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在高校的教育中,班级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心理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大学生会出现就业困扰,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比较迷茫等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就业、职场等内容,减少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这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成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高校中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设置专业的咨询机构或咨询中心是专门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而开设的,心理咨询教师也都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的,专业度和心理咨询水平都比较高,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咨询机构或者咨询中心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和完善,更有利于应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1.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对高校投资力度,为高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重视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整体师资水平。政府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高校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积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让教师做到与时俱进,促进教师向着现代化转型,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2.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市场存在着一些乱象,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就业市场更加公正,让大学生进行公平竞争,并减轻其就业压力。
3.加大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力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政府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整体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也要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年轻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就近择业,从而更好地履行父母职责。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困难的问题,完善外来务工子女的随迁政策,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跟随父母,享受正常的父母关爱。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大方面。从个人角度,教师要鼓励和大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成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的内因。从家庭角度,家长不断革新家庭教育理念,学习科学养育的方法,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职能。从学校角度,在中小学阶段学校要坚持贯彻素质教育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同时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从社会角度,政府要加大高校师资建设力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为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