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姣
(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要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不断做出有效贡献,就需要坚持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将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理念贯穿于教学育人的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校稳步发展,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循序有效落实。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郑州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融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含但不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党史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心理素质等。郑州高校的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新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核心目的,进行爱国主义、党史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及持续发展输送新鲜优质血液。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号召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笔者对郑州部分高校进行的走访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薄弱”“缺少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能力”,这些现实问题致使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日常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广泛加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足够的思政知识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站位,欠缺践行课程思政工作的教学能力,这就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基层党建工作往往会通过开讲系列党课、召开思政培训会等多种活动内容,采用集中研讨、实地参观学习、搭建网络平台等多种活动形式增强教职工的思政意识和政治站位,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能力。
根据河南省委巡视组对郑州部分高校的巡视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党委发挥其领导作用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体现党对学校发展事业的全面领导,基层院(系)党组织建设工作虚化弱化,存在薄弱环节。[3]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需健全高校党建、强化思想政治意识。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有机会对党史党章和党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全面认同和深切向往,便于基层党组织开展学生工作;基层党组织通过宣传引导、开展活动、组织培训等方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育人能力、加强党组织对师生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行与发展。
郑州高校的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管理分属不同部门组织与人员负责,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与协作平台,就容易导致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低、推进落实效果受影响。一方面,根据河南省委对部分高校的巡视情况可知,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存在校党委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总揽全局能力不足。[3]另一方面,部分院(系)党组织人员配备不到位,领导力较弱,管理能力欠缺,进而致使党组织在院(系)的领导作用不明显,很难通过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来协调院(系)的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工作。
通过浏览郑州各高校的官方网站及对部分高校的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各高校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出台、制定了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规范,然而这些政策制度的出台对于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创新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虽然各高校围绕“基层党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都出台有多项制度规范,但很多高校在构建相关制度时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性,出台的政策制度往往不成体系,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同配合,衔接性不强,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制度在设计上没有充分将两项工作融合起来,存在“两张皮”现象。二是部分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创新的考评制度不健全,据问卷调查发现,有49.02%的被调研高校院系没有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有47.06%的被调研高校院系没有对教师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予以跟进检查,考评指标不全面、内容不完整、方法不得当、反馈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工作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人员配置上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时,师资队伍存在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意识、不具备思政教学能力、不注重思政教学反馈、落实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意识不坚定、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不得当,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没有组建专业化、专门化的课程思政团队,据问卷调查可知,49.02%的受访高校或院系没有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二是有的高校专门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教师较为缺乏,往往由院系辅导员或专任教师兼职处理基层党建工作,而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本就有管理、教学任务,很多也没有系统接受过党建工作相关培训教育,时间、精力、能力的限制就容易导致基层党建工作的推进落实不力。
有效推动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创新,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教学育人体系,而很多高校的教学育人体系还未良好建立,亟待创新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过于机械、生硬,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促使党建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有的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中体现的思政元素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强,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育人目的;教学育人方法设计方面,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教学方法,部分教师或党建工作者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丰富工作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平台提供的大量教学资源运用到课程讲授上,有的党建工作者只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文,却忽视了文章内容的多元化、文章本身对师生的吸引力,导致发文数量不少、浏览人数不多,账号的宣传动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结果评价反馈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全面具体地体现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与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没有完全纳入对教师或党建工作者的工作评价体系当中去,以至于相关人员对推进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性不高、坚定性不够。
1.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力
校党委对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其直接决定着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影响着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落实效果。第一,要在高校中宣扬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与文化自信,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校党委强有力的领导能力的充分发挥。第二,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需要统筹组织、协调、调配学校各方资源为顺利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提供服务,而这些只有校党委发挥其强大的组织力才能全面实现。
2.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协作执行力
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是一个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的每个部门、每位教职工都守好各自的责任田。为了能够保障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有效推进,高校往往需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团委、学生处、思政部与各院系各司其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学院各使其力、各负其责,才能共同携手贯彻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工作的落实。
3.教师的教学育人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一线践行者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工作,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向学生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人才,若教师思政意识不强、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有限、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水平较低,一味生搬硬套、敷衍了事,势必影响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度和对社会主义理念的认可度。
4.党建工作者的管理监督能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内容往往包括:组织师生党员多形式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等;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等,坚定师生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师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师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宣扬师生党员的优秀典型事迹、营造思想政治学习氛围,从而提升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行。想要稳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良好配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有一批执行能力、业务素质、管理水平、思政素养俱佳的基层党建工作者较好地履行其监督管理职责。
5.学生的思政意识与素养
学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提高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青年人才。部分高校学生党员缺乏对党建工作、思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群众鲜有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学习拓展、深入了解党史党事、思想政治内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意识淡薄、觉悟不高、态度不坚定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当然,这也能反映出党中央大力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客观环境与氛围
2020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有效开展。郑州各高校积极响应宣传号召与政策要求,从校党委至各职能部门再到各二级学院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落实着相关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光荣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以及荣获多项郑州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中的课题项目立项。在这样的客观环境影响下,各高校师生也在政策的感召下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思政意识和觉悟相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这无疑是有利于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
2.教学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中央多项有关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出台,郑州各高校纷纷积极响应,拉开了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序幕。教学育人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学习的幅度与广度,同样会影响推进高校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进度与效果。各高校应该将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育人理念转变为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修养并重的教学育人理念,需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元素,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占比与权重,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学生课外活动或素质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政素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如盐化水”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当中,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育人效果。[4]
3.教学育人方式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5]高校教学育人方式方法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上、课本之内、讲授之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育人方式方法,如教师可通过云课堂等多种平台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开展课堂互动、安排课下学习进度与内容;通过微信等多种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交流,加深师生情谊的同时也可得到学生学习上的反馈,便于有效开展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融入思政元素的比赛、申报与思政或专业相关的项目、撰写本专业相关的论文,拓展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知识的丰富多元程度;联合党建工作者开展课外思政学习研讨会、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课余、在户外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接受度与理解力,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