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元慧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项目分为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其中,纵向科研项目通常是指上级科研主管部门或机构批准立项的各类项目,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三大类。随着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也逐步将校级科研课题纳入到纵向项目管理范围之内。纵向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高质量考核和高水平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实施与推进过程是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并颁布了多项政策性文件和出台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和提升一线科研人员绩效等一系列措施用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同步地,各大高职院校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文件修订,以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科研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育特点之间存在本质不同,加之科研人员的层次差异,导致许多科研项目管理政策之间也存在显著不同,特别是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阻碍了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建设。为此,本文就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管理实际,提出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的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的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并不是仅归属于科研处,还涉及到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在多部门协同管理制度情境下,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项目管理制度不能同步更新等问题为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每年上级单位下发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申报通知,高职院校仅有少部分教师申报,且每年申报人员变动不大。其中,文科类教师申报的纵向项目类型主要集中在省教育厅、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及部分专业学会项目。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方面,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不愿意搞科研,对科研工作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而科研工作主要是由专家们来承担,自己只要完成基本的科研考核任务即可。许多教师还存在着畏难心理,自觉纵向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省部级项目难度较大,自己无法负责项目,对此类项目是望而却步。另外,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们投入到科研工作上的时间占比较小。
众所周知,尽管近几年高职院校已经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和科研投入,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和科研环境与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高职院校引进的教师多数为硕士学历,其中部分老师经历系统科研训练的时间较短,研究基础薄弱,进行独立科研的能力不足,因此在纵向科研项目申报时,他们往往没有自己的创新方向和研究思路,项目立项率不高。虽然近几年也从本科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是数量较少,且年龄都在40周岁左右。一些高水平的项目,往往会限定学历、职称和年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青年基金项目原则上要求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男性教师年龄不超过35周岁,女性教师不超过40周岁;再如江苏省教育厅的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除要求教师具有中级职称或者是博士学位,且年龄不能超过35周岁外,还限定高职院校的项目申报数为5项。以上项目申报限定条件大大减少了高职院校申报高质量项目的机会。对于科研水平不高的高职院校来说,甚至还会出现市厅级限额项目不能报满的情况,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主动摸排满足申报条件的教师,增加了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量。此外,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在申报、实施与推进、结项等过程中缺乏团队精神,整个项目的完成均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完成,所谓的项目组成员仅是挂空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此种情形无疑又增加了部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量,导致他们申报此类纵向项目的主动性较低。
许多高职院校考核方式单一,尤其注重成果量化考核,科研环境导向就是以成果为主,弱化科研过程和累计考核。这对于从事基础、原创探索型研究的教师来说并不友好,因为他们前期工作仅是奠定基础,成果产出、商业化较慢。因此,职称评定、科研任务考核的压力迫使部分老师改变研究方向,转为重复性、低水平的研究工作,这类只重成果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助长了科研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极不利于教师、学校的创新发展。
纵向科研项目,特别是工科纵向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些大型科研设备,但是高职院校的科研设备有限,通常只有一些基础科研设施且不够先进,研究方案中的设备可行性方面稍有欠缺。另外,科研设备价格昂贵,其购买过程涉及招标、经费报销、固定资产入库等繁杂的程序,遏制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导致研究需要用到相关仪器的老师止步于此。
前文提到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但是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部分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缺位”现象严重。特别是二级学院,往往只在项目申请阶段,转发申报通知,组织申报和材料初审工作,而在项目立项以后的各个管理阶段,基本“不见身影”,不能很好地履行科研管理制度中基层部门的基本职责。
项目经费报销难是高职院校纵向项目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针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管理制度,其通常由财务处和科研处合力制定,由项目负责人、二级单位负责人、财务处、科研处多方执行,制度中规定了各方职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通常负责项目经费的具体流向,二级单位负责人仅是简单的报销资格审批,科技处负责项目经费资格和报销类型比例,财务处审核报销单据的有效性,看似分工明确,实则问题很多,几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前三步骤都已完成,但是在最终财务处审核发现单据无效,则浪费了前三方的时间和精力。且各方工作内容不同,业务繁忙,空闲时间不能保持一致,报销一次所需的流程和时间都较长,整体效率较低。一个新的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从制定到正式发布所需的流程和时间又较长,制度更新存在滞后性。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略有下滑,国家也减少了科研经费的拨付,许多纵向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大幅下降,甚至规定许多立项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但是项目结题标准却不见下降。国家也在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让许多中文期刊的版面费飞快上涨,最终出现了一个市厅级项目的资助经费还不够一篇省级期刊论文的版面费,但结题要求却远不止一篇论文的现象。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整体经费预算有限,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形式比较单一,奖励力度较弱。上述现象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贴钱搞科研”的情况是日益增多,这极大降低了教师搞科研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纵向科研项目管理难度。
如前文所述,纵向科研项目种类繁多,申报、中期、结项等关键节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包含其中的经费报销等均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工作繁杂且量大,管理执行效率低的问题,这归因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国家大力倡导“智慧校园”建设,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例如,科技处在摸排符合项目申报的教师时,通常需要科研处制作相关表格,组织二级单位分管科研的领导协助进行统计,待二级单位下发相关通知然后再反馈到科研处,时间已过太久。且部分老师由于上课等原因,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导致最终摸排统计的信息准确度不高。再如项目经费报销难问题,现在都是纸质报销材料,仅是几个部门领导审核签字问题就已让许多教师头疼不已,因为领导经常性的开会、出差,许多时间并不在办公室,这就难以及时完成相关报销单的审批。
纵向科研项目的成果不单单是影响到年终绩效奖励,还影响着职称评审。在纵向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计算时,因奖励算法的不同,往往需要建立多个表格,仅依靠EXCEL等基础办公软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统计和计算,且结果无法实现一键导出,易出错。每年的职称评审阶段,科研处肩负着教师科研成果审核的重任,对于厚重的纸质版材料,需要一条一条核对,查阅困难。另外,年终科研工作量统计时,审核材料中包含众多之前在项目中期检查、结项、职称评审时已经审查过的材料,但是由于数量巨大,无法确定哪些已经审核完成,为保障成果真实有效性,又要集中重复审查,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为减少和规避当前高职院校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需从限制管理工作发展的问题本身入手,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和管理工作实际,寻求解决良策。
以科研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构建科研培训平台,定期邀请本科院校专家开展线上或线下科研学术讲座,传达纵向科研项目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纵向科研项目专题申报培训,从本质上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减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与纵向科研项目之间的距离感,为教师在项目申报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加强对外沟通,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项目研究过程中,在项目的实施和成果转化方面进行指导。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型科研能力和素质大幅提升的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打破教师固定思维,拓宽教师眼界,发挥教师创造性。利于教师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利用产学研集成优势,调动社会资源,联合企业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高质量纵向科研项目。
针对高职院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太少而无法满足高级别项目申报要求的情况,对症下药,通过增加科研启动经费等待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聚合人才资源,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品牌科研队伍。综合考量研究方向、年龄、职称、科研成果等因素,组建跨界科研创新团队,实现科研团队人员队伍的最优化。通过团队“老带新”“大师帮”,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教师的科研实力;借助“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科研创新方向。
科研设备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基础设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调整预算,加大科研投入,满足科研人员的基本需求。对于不常用或者是价格高昂的仪器设备,可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或机构达成合作,签订科研互助协议,以租赁或付费使用等方式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改变科研考核机制,建立综合性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将教师分类,对于科研型教师,给予充分的基础研究时间和信任,以一定的年份为周期,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产出。在科研工作评价方面,除考核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外,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方式,定性评估科研工作的价值。
在准确把握国家、地方的最新科技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一线科研人员和二级分管科研的领导意见,建立以服务为宗旨的更加完备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研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有效协调,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的服务和责任意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位。简化项目申报、财务报销、科研设备固定资产入库等流程,尽可能实现“一站式”服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专门负责科研人员的行政事务,减少繁杂手续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困扰,留给科研人员更多的时间潜心研究。
打破“重申报、轻过程”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纵向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常态化跟踪机制。定点完成项目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结项的考察,做好立项纵向科研项目的执行台账工作,加强监督,端正科研人员对待项目的态度。及时把握关键节点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和汇总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于项目负责人变更、项目延期等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项目有效性,防止因此出现项目撤销等重大事故。
对于纵向科研项目研究,有必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完善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国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下,丰富绩效奖励内容和奖励计算方式,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在制定《科研成果绩效奖励办法》时,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1)学科成果形式问题:不再唯论文、专利,文科方向的作品展、被市厅级以上的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主流媒体报纸上发表的论文,工科方向制造的经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认可的新产品等;(2)项目配套经费问题:对于立项的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可以增加配套经费,激励教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同时在保证满足上级部门规定的最低配套标准的情况下,尽可能下调低水平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数额;(3)成果级别奖励金额问题:增加发明专利特别是转让或许可的发明专利的奖励金额,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推进成果应用;增加高质量学术论文、产品的奖励金额等。
建立起“信息一体化”办公系统,真正实现智慧校园。通过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即时上传自己的科研成果,无需重复提交。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权威论文检索、专利检索网站的相关信息,信息准确,方便管理人员认定成果级别,且在不同节点考核时无需重复审核,实现前期成果调用与一键统计。
将纵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人事系统打通,实现教师信息的调用与筛选,利于摸排符合各类纵向项目申报条件人员。建立科研、财务系统端口对接,由科研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奖励算法,在科研绩效奖励统计时实现自动计算导出,完成自动发放。另外,设置审批流程,在纵向项目经费报销等申请时,实现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校内外随时线上审批。
上述信息化建设除能够减轻科研管理人员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之外,还能够实现信息的精准化,避免出现成果重复统计、重复奖励的情况,这对于减少高职院校经费开支、动态掌握学校科研情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