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学师 刘娟 郝云强 路鲲 曹月欣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创新型人才概念:创新人才的概念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例如,有学者提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种人才,一般具有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态度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等特征;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1],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可称之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应该分为建设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建设性创新就是在原有的系统上修修补补,中国多数的创新都是这种创新。再一种就是颠覆性创新,就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颠覆这些知识。
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鼓励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培养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爱好,善于引导孩子的热情,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欣赏孩子的成果,给孩子玩的时间,对于“淘气”的孩子,要区别对错再批评教育或者惩罚。
允许孩子有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允许孩子幻想和想象,不要给孩子限定标准答案,多向孩子提开放性的问题,欣赏孩子的涂鸦,鼓励孩子编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资源,让孩子有一颗爱幻想的心,用游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敢于想象、喜欢想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孩子新奇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要一味地指责,要欣赏和鼓励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探索活动要鼓励和引导,鼓励孩子标新立异,鼓励孩子的“非标准化答案”,培养孩子质疑权威的勇气,开展小制作让孩子自己制造玩具和模型,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有的孩子好奇拆坏了玩具,应该容忍孩子的“破坏”,并且耐心讲解玩具的原理,允许孩子模仿,鼓励孩子的创新举动,引导孩子破除“权威”的禁锢。
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开展创新讨论,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做数学物理习题进行逻辑推理训练,通过写作和美术进行形象思维训练,通过写小论文进行联想思维训练,通过写小评论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参与小发明小制作进行创造力训练,写出自己的感想和想象进行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训练。
自古以来,国人就非常崇尚读书。古代《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孟母三迁”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居住环境,防止“近墨者黑”。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怎么重视的呢?父母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把越来越小的儿童送入各种兴趣班,琴棋书画、唱念做打,眼花缭乱。周末父母要陪着孩子奔走于各个兴趣班之间。上学后,“超前班”“强化班”“竞赛班”更是此起彼伏,占据了孩子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孩子没有玩耍的时间。教师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玩耍中锻炼探索能力,帮助孩子养成从小玩科技、玩创新,玩出花样玩出兴趣。我们奖励那些因为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奖励那些尝试新方法探索新事物的学生,即使学生的探索遭受失败也应该鼓励,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正常的,总结经验再继续探索。
摒弃死记硬背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启发式教育模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进行创造和探索,诱导学生热爱科技,努力地学习新知识,透彻地理解新观念,自主发明新技术。要求教师要能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地减少授课时间,讲透主要原理和重点、难点,留出时间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与辩论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课上鼓励学生争辩、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激荡思维,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和指导。
封闭的学校,常年不出课堂,与社会脱节,创新的课题都是社会的需求,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从封闭的课堂走入生活,走入社会,走入企业,走入社区。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创新。增加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学校应该增加自学时间,适当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新设计实验,教师审查指导,同时要检查评比学生的创造与自学成果,防止学生浪费宽松的时间,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验和工厂实践,带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产、学、研的过程,参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搞校际间联合培养。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 突破现有知识的束缚想象全新的可能性、全新的方法、全新的路径、全新的设想。发散思维就是突破过去的框框,开创新思路、创造新技术。集中思维是从大量创新思路中优选最佳设想的过程。一项创新需要经过发散思维产生很多新设想,再经过集中思维选择最佳设想, 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科技方面的想象,尽可能地培养想象力,有时想象类似幻想, 很可能不符合科学的要求,但是教师还是应该鼓励幻想, 同时又提倡求实验证, 把想象与现实统一起来,使创新得以实现。重点培养有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个人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倾向对于创新过程中是绝对必需的能力。发散思维通常可以通过操作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来识别[2]。
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授课,使用不同的教材,培养学生知识结构要有多样性。我国现在的教育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一样,思维的模式一样,思路单一,缺乏创新思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自学,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的思路都不一样。多样性的学生不利于统一考试,可以在考试中写小论文、小综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教师批改试卷时不只是对标准答案,而是能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并给予指导。
迷恋是指对某些事物高度专注的心理状态。要达到迷恋的程度首先要对某一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有极高的兴趣。真正的好教师不是能教会学生记住知识,而是能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迷恋的热情,使得问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使他着迷废寝忘食,达到这种状态就会产生灵感,灵感是一种顿悟,灵感是一种潜意识型的活动, 是指在朝思暮想过程中, 新设想和新创意的突然产生, 往往在脑海中瞬间闪现。灵感的出现具有突然性, 但它不是毫无原因, 而是长期思考的爆发式质变。填鸭式教学、重复背诵、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科技发自内心的厌烦,还怎么迷恋。
乔布斯说:“热爱是完成事业的唯一途径。”热爱或者热情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心流状态。心流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3]。在科学领域,我们难免会非常看重智力,而忽略了无意识思维的力量。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现在我们也把直觉定义为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有意识、需要思考的模式。在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个双重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是指我们拥有一种快速而自动的思维,还有一种受到控制审慎的思维。说白了,就是一种有意识思维,另一种是无意识思维。这两种思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美妙的创意就产生了。顿悟就是这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顿悟是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找到了交叉点,所以顿悟产生了。顿悟这事强求不得,只能等待这个交叉点的到来。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标新立异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水平[4]。
我国的教育一般不培养逆向思维,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突破已有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追根求源、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学生和教师都应该认识到知识面宽广的“通才”比专业知识精专的“专才”更加容易创新,从“学会知识”转变成“会学知识”,从“应用知识”的观念转变成“创新知识”的观念,从“在校学习”转变成“终身学习”。必须改革教育的激励制度,应该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奖励和利益,鼓励学生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对于有小发明、小论文的学生在升学和毕业考试中加分。不是只背诵现成的答案能得分,发明创造也能得分。中国文化尊重权威,对于不见经传的个人不尊重,不符合主流的人会受到排挤,要教育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打击嘲笑不成熟的新思维是中国学生不善创新的重要原因。
大航海时代很多航船因为不能确定经度,不能确定位置从而葬身海底,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王高额悬赏,伽利略、牛顿等大科学家都曾研究这个难题,最终难题被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 1693.4.3—1776.3.24)解决,他是一个乡村的财迷木匠,他甚至连钟表匠都不是,他贪财为了奖金要研究航海钟,可是政府不在乎他是“民科”还是资助他研究几十年,哈里森的动力就是赚钱,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懂,不懂钟表的原理也不懂天文学,因为不懂他才发明了全新的不依赖钟摆的航海钟,这要是在我国没有博士学位就是民科,嘲讽打击接踵而至,政府机构根本不可能持续支持他研究三十多年。当我国渴望拥有创新的时候,我们就得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像哈里森这样的既具备财迷精神,又具备工匠精神的创新者?我们具不具备一个对所有边缘性的当时看起来不靠谱的人投入足够宽容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宽容和保护那些不靠谱的学生?大概率来说这些不靠谱的学生不会成功,但是千万个这样的学生也许会有一两个成功的,这就是创新,试错才能创新,千万次的试错才会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
要对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培训,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科技原理,还要对学生讲这些科技原理发明发现的经过和过程,讲解发明发现的思路,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不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还能通过创新案例和一些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采用分组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一面学习知识一面尝试质疑知识,敢于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容忍学生的错误和无知,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独创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适当讲授与知识点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的视野有多宽,思维的广度就有多宽。只有在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创造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迎接挑战、锲而不舍的良好素质。
要逐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搞好创新能力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面广阔、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教师的评价,不但要考察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特色。培育高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有创新能力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转变对教师评价的理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创新的思维与观念传授给学生,通过讲述科技发明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要盲从老师讲的一切。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毁灭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与发明的条件。学习知识,但是不要被学习的知识所束缚,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产生知识的思路。商学院有商业案例(case study)分析,军事学院有战例分析,科技学校也应该把科技发现与发明过程的案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讲授知识,还要讲授知识怎么来的,例如讲授生物学PCR的知识就把发明PCR的思路讲出来,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获得1993年诺贝尔奖。根据穆里斯叙述,在1983年的一个傍晚,他开着车带女友到乡村度周末,在公路上开车,路两边的排排路灯就像DNA的碱基,他开的汽车就像DNA聚合酶,DNA重复复制的影像,在他的大脑里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出来,他就这样设想了PCR的试验。这样的讲课生动有趣,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灵感是怎么产生的。
要想发挥发散思维的优势,首先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还有与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并且了解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 同时也了解非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状态,积极参加选修课以及跨专业的学习,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创造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基于前人的知识和成就。人们要在某领域具有创造性、获得成就,必需要有该领域的基于良好认知结构的知识基础和技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学手段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改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层出不穷,如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教学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尽量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渴望并热爱学习。必须要学好数理化生的基础知识,但是不需要死记硬背太详细的细节。时代在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最新的人类科技进步成果。关注科技前沿新进展,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分辨各种科研成果对自己专业的影响,把最新科技成果尽可能地联想到自己的创新工作中。
总之,现在很多专家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就得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创新。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研究生创新并不多呢?因为几十年的死记硬背已经使得思维僵化,创新能力已经被扼杀,到了研究生阶段知识背过了很多,可是创新能力已经退化。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有谨慎、严格作风的工程师和技工,为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