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建设“一极两中心”的交通发展思路研究

2023-01-08 06:23邱栋蔡桑杨梓童小龙
交通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襄阳城市群交通

邱栋,蔡桑杨梓,童小龙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1)

0 引言

2021年5月,襄阳市政府提出建设“一极两中心”(即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襄阳高质量推进“一极两中心”建设,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襄阳贡献”[1]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时期。在建设“一极两中心”的背景下,研究襄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交通发展思路,对于贯彻落实建设交通强国战略[2]、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3]、发挥交通运输在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襄阳市交通发展现状

襄阳境内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备,是国家确立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4]。截至2020年底,襄阳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60km,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19km,占湖北省的1/8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3.2万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36km,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83km,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00万t;民航网络基本覆盖国内各大城市。

2 襄阳市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

郑万、武西高速铁路尚未全线贯通,襄阳至“宜荆荆恩”、长三角等城市群的高铁通道亟待构建,襄阳东站枢纽地位还未真正形成,南漳、保康两县尚未通铁路。公路规模较大,但结构不够优化、大而不强,二级以下公路比例高达87.5%。市区高速公路环线建设亟待加快,缺乏直达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的快速通道。国省干线低等级路段、不达标路段有待改造,城镇路段拥堵较严重。航道资源丰富,但受汉江梯级开发等因素影响,境内无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港口建设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与襄阳港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除余家湖港区外,其他港区尚无疏港铁路。襄阳刘集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航站区、飞行区保障设施不能适应机场发展需要。

2.2 运输服务品质亟待提升

民航网络还需进一步拓展,重点航线频次不足,部分航班时刻不够合理,国际航线尚未开通。道路客运市场出现萎缩,客运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弱,客运量下滑。货物运输结构不够合理,公路运输占比仍然较高。铁路运输环节多,价格优势不明显,浩吉铁路服务功能尚需完善。公路货运市场主体小、散、乱,龙头企业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缺乏专业性的物流运输主体。汉江黄金水道功能未充分发挥,水运体系建设还需持续用力。航空货运处于起步阶段,未开通全货机航线。

2.3 行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多年来形成的行业机制不活、效率不高、职责不清等问题未得到充分解决,不能较好适应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需要。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仍需加强。绿色环保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有待加强。交通科技创新水平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智慧交通建设步伐仍需加快。

3 襄阳市交通发展战略定位

为支撑襄阳高质量推进“一极两中心”建设,在对接国家“6轴、7廊、8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3]和湖北省“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运输格局[5]的基础上,结合襄阳交通发展实际,确定襄阳市交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一枢纽三区”。

3.1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重点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积极推动汉江航道整治以及航运枢纽建设,发展壮大襄阳港,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加快形成铁、公、水、空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力建设全国铁路重要枢纽城市、公路运输枢纽、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汉江航运中心、区域性航空中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不断提升襄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3.2 中部地区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加快打造“轨道上的襄十随神”,提高干线公路互联互通水平,提升“襄十随神”机场群功能,推动襄阳港与十堰港联动发展,强化“襄十随神”城市群枢纽衔接辐射功能,在通道互联、运输服务、行业治理、共建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襄十随神”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

3.3 中部地区交通绿色发展先行区

以绿色发展为根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突出发展绿色公路、绿色水运、绿色出行、绿色配送,大力建设美丽公路、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全面推进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积极推进运输装备利用清洁能源,努力打造绿色交通发展体系,引领中部地区交通绿色发展。

3.4 全省多式联运创新示范区

依托浩吉铁路、小河港区、刘集机场、保税物流中心等,充分发挥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打造多式联运物流园,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高起点建设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和汉江流域外贸集疏运中心,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组织优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撑全省多式联运发展。

4 襄阳市交通发展思路

4.1 构建四通八达的铁路系统

着力打造以襄阳为中心的“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加快建成郑万高速铁路襄阳至万州段,改变南漳、保康不通铁路的现状。大力推进呼南高速铁路襄阳至荆门段建设,全力谋划争取安康(襄阳)至合肥高速铁路,真正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大力推进铁路进港口,重点建设小河、唐白河等港区疏港铁路,积极推动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t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

4.2 构建外联内畅的公路系统

重点推进高速公路优化扩容。服务“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福银高速公路谷城至柳陂段改扩建。加快推进襄阳至南漳、襄阳至宜昌、襄阳至南阳等高速公路建设,打通襄阳至成渝、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通道。大力推进枣阳至潜江高速公路襄阳北段建设,完善枣阳对外快速通道体系,支撑枣阳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积极谋划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不断强化老河口、谷城、南漳等地的交通联系。加快建成襄阳绕城高速公路南段,不断完善主城区出入口布局。

加快推进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围绕提升路网技术等级,积极推进G316、S217等国省干线升级改造,重点加快交通繁忙路段、二级以下低等级路段改造。加强与周边省市路网的衔接,重点打通G316、S368等“襄十随神”城市群断头路、瓶颈路,畅通国省干线市际出口路段。稳步推进G241、S250等国省干线未达标路段实施“二改二”改造,有效发挥国省道干线公路功能。结合城镇发展,大力加快国省道城镇出口路段和绕行线建设。打造以G241、G346等国省干线为重点的路旅融合风景道。

4.3 构建绿色生态的水运系统

以提升汉江航运能力为重点,积极推动雅口航运枢纽建设,加快建成新集枢纽和王甫洲枢纽二线船闸,大力实施汉江丹江口至襄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成汉江梯级开发。以开发适航河段、改善通航条件为重点,大力推进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积极打造南北向水运通道。加强襄阳港与沿江沿海港口合作,打造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大力建设旅游渡运码头、公务码头和锚地,不断完善水运配套设施。

4.4 构建优质高效的航空系统

加快完成襄阳刘集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大力建设3 200米跑道。优化航线,基本实现襄阳至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热点城市的航线全覆盖。积极谋划国际包机航线,大力推进开通全货机航线。探索组建“襄十随神”城市群机场服务联盟,实施一体化协同运营新模式。

4.5 构建舒适便捷的运输系统

积极发展“襄十随神”城市群城际快客,加快落实城市公交一卡通。优化、简化“襄十随神”城市群内旅游包车审批手续,积极开通城市群旅游专线,引导建立区域旅游客运企业联盟。重点发展多式联运,引导“公转水”“公转铁”,推动运输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加强“襄十随神”城市群物流企业沟通协作,引导建立物流企业联盟。引导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作用,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4.6 构建现代智能的信息系统

全面对接省智慧交通“四通工程”,加快建设交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施“11183工程”(即1个交通云、1个交通数据资源中心、1个综合运行监测指挥平台,交通政务服务、信用管理、综合执法管理、公路养护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共享、港航海事管理、不停车超限检测、综合视频管理等8大应用,配套执法、汉江航道监控、不停车检测等3个终端),基本实现交通调控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业务一体化、交通资源共享化、政务服务便民化。

4.7 构建安全可靠的治理系统

抢抓综合机构改革试点机遇,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建立“三位一体”、协调高效的运转体系。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积极推动“自助办”、开展“帮代办”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重点提升交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大力实施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加快建设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加强与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襄阳市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建设“一极两中心”的背景下,研究提出了襄阳市交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从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慧交通、行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襄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交通发展思路,旨在为襄阳市交通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同时为其他城市制定交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襄阳城市群交通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繁忙的交通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小小交通劝导员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