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2023-01-08 05:15陈家刚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胸怀和平

陈家刚 曲 政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陈家刚 曲 政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坚持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理论逻辑、立足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逻辑、聚焦中国与世界现实问题的实践逻辑。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毫不动摇坚持胸怀天下,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必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中国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搞封闭排他、杜绝自私自利的内在自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繁荣稳定结合起来、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实践担当。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更大力量。

一、坚持胸怀天下的核心要义与辉煌成就

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立足当下,抑或是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事业是整个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聚焦现实问题,秉持客观公正的理念,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步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自身奋斗的重要立足点,积极践行历史责任,为促进世界形成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和谐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发展前景来思考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就树立了宏阔的世界视野。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时,就以宏伟抱负和国际担当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1](p74)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曾多次派出代表参加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等活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活动和主张,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舞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对外交流,同外国人士开展诸多交往活动,胡志明、尼赫鲁等人曾与毛泽东进行了革命经验的交流,多位西方人士也曾被邀请到陕甘宁边区访问。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人类的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与发展进步纳入自身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的演变,提出了“中间地带”的观点。毛泽东强调指出,“巩固同苏联的团结,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它们的团结。”[2](p358)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断,认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3](p64),把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协作关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中国与美国、日本及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放眼世界和未来,结合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更加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拓展对外关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全世界国家共同的利益并不一定和单个国家的自身利益相冲突,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上的事由各国商量着办”[5](p406),主张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同时,又始终心系天下、造福人类。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

中共一大召开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参会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党添了一个东方的朋友。”[6](p11)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构成了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正义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有着重要影响。中共二大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7](p246)。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冷战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实际上被排除在全球性和大多数国际制度之外,尚不具备完全和主动参与国际制度的条件。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日渐具备了参与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的条件,邓小平认为“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8](p415),“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9](p104),因此,“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10](p153),中国要“有所作为”。中国日渐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体系,用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1](p1437)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面对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在立足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科学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秉承公平正义,提出了对外交往和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在推进全球经济复苏、防止核武器扩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坚持从人类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阐明自身的立场主张并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2](p2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蕴含着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的伟大智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涉及全人类的时代课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积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和双向互利,努力在斗争与合作中阔步前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3],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14](p25),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愿望。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极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展对外交往范围,主张“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15](p391)。毛泽东要求必须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16](p253),因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17](p14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毙伤日本陆军最多,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促进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效维护了国际公平正义。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8](p171)新中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产生了巨大鼓舞。从战争和苦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深知世界和平之可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一个保卫世界和平、主持正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形象站在世界舞台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不结盟运动国家保持密切联系,有力赢得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洞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重大论断。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持续推动调整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了发展自己与维护和平的辩证关系,主张“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19](p307)“发展自己同维护和平是一回事情”[20](p1185)。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冲突、不对抗和坚决捍卫世界和平的新路。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以负责任态度和行动推动裁军工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实施11次裁军”[21],从未改变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念、决心和作为。中国在推动政治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和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不断构成追求世界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彰显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到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转变。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和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共同努力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在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力促进中国的国际交往范围不断拓宽。除了保持并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之外,中国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和经济往来也日益密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发展繁荣融入地区和世界的发展繁荣之中,引领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来: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逐步恢复,中国深入开展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和多边外交得到同步推进,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区合作机制得到开拓和加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发挥的重要建设性作用日益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回答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命题,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中国主动“创造机会、搭建平台”[22](p10),参与和主持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国日渐成为国际制度建构者和引领者,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得到构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得到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政党外交格局得到开拓。中国已经建立起庞大的、具有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网,“朋友圈”覆盖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被纳入联合国决议等多份国际文件”[23],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进入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历史性阶段。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24](pp52-53)。

(五)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5](p157),“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26]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爱国主义为前提,从国际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尽全力担当国际责任,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和帮助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伴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逐步恢复发展,邓小平认为,“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只顾自己的”,“经过自己的发展,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可以更多地尽到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27](pp139-140),这些论述蕴含着坚持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结合起来的大国成长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搞好自身的发展建设和开展互利合作的经贸往来,为支援和促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从2001年至2014年的十多年间,“中国通过援款、免除债务、零关税待遇、培训教育等多种形式为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8](p93),展现了强烈的国际责任担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更加主动地担当起国际责任,中国在联合国中担负的日常费用和维和费用比例日渐增长,已成为“第二大会费国、维和摊款国”[29]和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所讨论的叙利亚、利比亚、伊朗和朝鲜等问题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特别是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30](p24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不断创造更多机遇。对外援助是胸怀天下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为实在的行动。在全球挑战和灾难面前,中国的对外援助从未中断空缺,从最初的国际主义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援助始终坚持不谋求任何地缘政治目的,不进行任何经济利益的盘算,“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援助与经贸合作相结合和推广中国发展经验”[31](p410),旨在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提供强大支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成了“涉及领域包括农业发展、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32](p275)大批经济社会和民生项目。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达到了2702亿元人民币,其中47.30%为无偿援助[33](p14)。同时,中国抵制所谓本国优先的歪理,不搞霸权和双重标准,在减贫、反腐、反恐、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治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主动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推动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34](p2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20亿剂新冠疫苗”[35],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依归

各国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政党。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从世界范围”而非“孤立地”来看民族解放问题[36](p862),既主动谋求自身的发展进步,也积极推动世界的发展进步,努力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胸怀天下在政策和制度上有着明确的设计和规定,在实践与工作中有着强有力的自觉和行动,胸怀天下之所以成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又有中华文化的基因遗传,更有客观实际需要作为实践基础。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致力于对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和解放等问题的探索,深刻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地位、重要使命、理论指导,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并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37](p919),无产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38](p492),“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9](p3)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上,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暂时利用其他政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他们一起采取暂时的共同行动”[40](p65)恩格斯也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41](p87)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2](p484),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和国际主义原则。列宁则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求“我们应当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合起来”[43](p78),强调“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44](p38)。列宁十分重视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认为真正的国际主义“就是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毫无例外地支持(用宣传、同情和物质来支持)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和这种路线。”[45](pp52-53)列宁亲自领导创立了共产国际,为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援助。列宁所提出的共产国际是“真正无产阶级的、真正国际主义的、真正革命的”[46](p408)国际,体现了列宁关心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努力实现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伟大胜利的愿景。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品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并发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对于世界大势判断与国际关系理念,中国共产党有着自身的独立思考,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主制定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判断、理念和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大同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文化因子: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天下胸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和平、和睦、和谐等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思想价值和行动实践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充满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智慧,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自古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历来把实现和平作为崇高的社会理想,与邻为善、推崇和平、努力寻求和谐共存之路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天下大同”是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这一理念表达了普天大众和谐共处的友好画面,蕴含着中华民族向往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价值追求。同时,“协和万邦”“和合”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体现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优秀品格,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和平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优秀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也对中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的价值立场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奋斗力量,不断把中华文明中和平、和睦、和谐等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发扬光大,“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身的使命。”[47](p3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容并蓄中不断重塑自身、发展自身、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赋予中华民族极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胸怀天下的广阔胸襟。中国共产党的天下胸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等天下观的优秀营养,继承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赓续了中华民族为人类追求实现世界大同的深厚情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主张爱国主义同时具有超越民族界限和超越国家荣耀至上的天下胸襟。胸怀天下这一原则和立场的形成,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智慧的宝贵经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三)实践基础:客观现实的有力支撑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是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48](p102)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的百年奋斗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有力捍卫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方向,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的勃勃生机。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国博弈空前激烈,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世界发展的新问题、新困难,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需要全世界的团结努力。努力赶上时代步伐、主动融入世界历史大潮,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道路是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49],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放在世界总体格局中去认识和把握,旗帜鲜明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主张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适应了国际社会的期待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时代背景下的主动担当。

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不能总跟在人家后面走,要有自己的创造。要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如果外国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说;外国没有的图,我们就不能画;外国没有的字,我们就不能写,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超越别人,就不能对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50](pp1442-1443)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观念和行动上自觉关注外部世界的担当姿态,背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明确的价值旨归。首先,坚持胸怀天下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品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目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写入政治纲领、镌刻在自身的一切奋斗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自身事业纳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之中,在为中国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民实现解放和幸福指明了方向。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政党信心和政党实力的本质彰显,印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大党风范。其次,坚持胸怀天下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村,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和国家要想实现更大进步和发展,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中国共产党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主动融入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之中,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通过坚持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中来,能够更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坚持胸怀天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担当国际责任,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以及消除贫困、卫生健康、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技术、人员、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为世界各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发挥中国在振兴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高质量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增添力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矢志不渝坚持胸怀天下

百年来,在中国和世界同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树立全球眼光,认真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贡献力量,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国际环境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要求和期待。”[51]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要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优良传统,以开放包容的全球化视野开辟中国共产党参与和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新境界。

(一)在应对时代课题和全球挑战过程中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随着世界经济的下行,全球化进度减缓,全球性问题继续恶化,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突出,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日益显现,人类生存和发展正遭遇更多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面临直接威胁。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和伟大政党的使命自觉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起引领全球治理的重任。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中国表现、中国力量的期许日益增多。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52](p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需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坚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动参与到全方位的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中来,增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深度融入并担当好“国际制度体系内的‘局中人’。”[53](p339)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54],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讲公道话,办公道事,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处理问题。要坚持不结盟政策,不断释放正能量,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全球治理的机构、人才、法治、舆论等方面建设,在消除人类社会贫富差距、利益冲突、战争战乱等事关人类共同福祉的重大议题中发出中国共产党的正义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升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促进国际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全人类已经成为利益相关、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55],必须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潮流与大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扩展执政视野的重要产物,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心声,是对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的回应,体现了“超越狭隘民族国家利益、国家间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和世界眼光。”[56](p12)坚持胸怀天下,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57](p16),秉承正确的义利观,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必须着眼新形势和新任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同世界各国政党和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是全人类的热切期望,“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58](pp247-248)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要坚持走好和平发展道路这一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的光明之路,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环境基础。“一带一路”打破了原有不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把原来分散于各地的互动关系联系起来,重塑全球联动格局,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转变,为全球发展繁荣贡献了新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要将“一带一路”打造为贯穿欧亚大陆、联动全球各地的世界品牌,不断加大同沿线国家在政策对接、设施联通、贸易交流、资金流动、民意互信方面的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释放的良好效应和互惠机遇。

(三)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59](pp43-44)坚持胸怀天下,要以党和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好、巩固好,夯实使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实现更好结合的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外开放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活力”[60](p30)。同时,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相互交织的局面,中国的发展进步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而要树立为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的长远目标,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多领域为促进应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政治上,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理论和发展经验。要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提炼和抽象出人类民主政治的共同价值,寻求国际社会认可和接纳中国式民主的最大公约数,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民主的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不断提高中国式民主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与促进世界各国民主进步结合起来,保持好中国式民主的开放性,增添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在经济上,“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61](p16)。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以立己达人的正确立场打造好“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开展高质量的对外援助是坚持胸怀天下的重要具体行动。要推动对外援助多元化、平衡性发展;要推进由单纯的资金援助拓展为融合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内容的全面性援助,增强受援助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深化对外援助方式改革创新,推动由传统的单向援助扩展为双向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开展互惠互利的投资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要突破单纯经济援助的传统方式,在教育、医疗、环保、法治等多方面开展综合援助,促进对外援助工作的可持续性;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凝聚国际援助合作的力量,构建起强有力的国际援助体系。“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开展文明交流对话,增进彼此战略信任”[62](p11)是对外交往的重要路径选择。要立足世界眼光,做到兼收并蓄,主动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用包容欣赏的态度看待彼此的差异,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文明交流对话活动,既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和平外交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求同存异、包容自信的良好形象,共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坚持胸怀天下从最初的价值追求拓展为具体的制度形态,从内在的理念主张凝结为一以贯之的宝贵经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大德行大道、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的执着信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人类性特质,已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形象的显著特征。回顾过去,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示了坚持胸怀天下的良好形象;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沿着初心使命不断向前奋斗,必须矢志不渝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够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6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3] 孙建社. 从“中间地带”到“世界多极化”: 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4] 同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是时代大势、不可阻挡[N]. 人民日报, 2021-12-11(03).

[5] 中国政府白皮书汇编(2019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2020.

[6] “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7] 祝彦. 陈独秀与近代中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8]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9]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0]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1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3] 钟联. 坚持胸怀天下促进人类进步[J]. 当代世界, 2021(12).

[14] 毛泽东文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十四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6]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7] 毛泽东文集: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8]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二十六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9]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0]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21] 《世界军事》编辑部. 新中国11次裁军回顾[J]. 政工学刊, 2016(02).

[22] 张丽. 主场外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3] 孙艳. 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红旗文稿, 2021(24).

[24] 王义桅. 大变局下的中国角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5] 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6] 毛泽东主席接见非洲朋友的谈话[N]. 人民日报, 1963-08-09.

[27] 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28] 章传家, 马占魁, 赵周贤. 中国自信[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29] 中国足额缴纳2021年联合国会费[N]. 人民日报, 2021-04-15(17).

[30] 肖冬松. 治国理政现代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1] 黄梅波. 国际发展援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援助有效性到发展有效性[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2] 中国对外开放4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3]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4] 新征程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2021[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35] 时代的力量[J]. 健康中国观察, 2022(01).

[36] 列宁选集: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3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0] 马克思的政党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43] 列宁全集: 第2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44] 列宁论民族解放运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45] 列宁全集: 第2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46] 列宁全集: 第2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47] 改革开放简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一九七八—二〇〇八年)[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49] 习近平. 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 2017-01-18(03).

[50]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51] 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展现中国外交的广阔前景: 三论贯彻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N]. 人民日报, 2014-12-03(01).

[52] 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53] 慎海雄.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4] 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N]. 人民日报, 2015-09-23(01) .

[55] 何淼.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 东岳论丛, 2021(12).

[56] 杨洁篪.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5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5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59]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21.

[60] 王岩, 竟辉.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方法论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61]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62]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D261.5

A

1008-4479(2022)05-0055-11

2022-05-18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21XY10)

陈家刚(1969-),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协商民主、党内法规;

曲 政(1995-),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党内法规。

责任编辑 徐慧枫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胸怀和平
海归程倩云:热心如火红 胸怀似海阔
胸怀军旅梦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博弈·和平
抉择
期盼和平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