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91)
几千年的秦砖汉瓦已成为历史,钢筋、水泥已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大小城市不仅在高度上增长了好几倍,在围度上更是增长到了甚至几十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建筑业功不可没。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传统的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存有诸多不足,如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建筑垃圾多、人力成本高等,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不断增强,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建筑工业化的兴起,给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建筑工业化是什么,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在建设行业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它具有怎样的法律属性还很模糊,需要认真研究。
建筑工业化相对传统的建筑业,最显著的区别是,有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厂,产品就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厂遗传了两者的特点:工厂是制造业的标配,工厂生产的产品却是为建筑业所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工业化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有机结合。建筑工业化相比较传统建筑业,并非简单的建造方式的不同,而是生产组织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建筑工业化既然有了制造业的属性,那就要兼顾制造业的特点来组织生产活动,制造业有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固定的,同类构件尺寸固定、形状固定、材质固定、质量固定、预留的连接钢筋固定。设计、运输、吊装等都要兼顾构件的大小、生产的效率、设备的生产能力,一切活动都要相匹配,每个连接件、每颗螺丝都有明确的位置。建筑工业化的生产建造过程更为精细,分工更为明确。
建造过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上下游工业化的改变,设计环节改变了,要标准化;生产环节改变了,要机械化;用的材料改变了,外墙砌块没有用武之地了;配套的产品改变了,门窗可以批量生产了……改变的方向是什么?是工业化!建造全过程的向前联系、向后延伸,都要向工业化看齐,工业化成了协调、组织的导向。
所以,建筑工业化是用大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
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筑工业化通过提高机械化,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同等规模建设项目,建设周期可节省一半以上。施工现场用工约为传统建筑工程的1/3。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预制构件绝大部分在工厂内生产,钢筋、水泥、水、砂子等建筑材料基本可实现零浪费。由于尺寸精确度高,误差由传统的厘米级降低到毫米级,对应的门、窗可实现批量化生产供应,内外粉刷等材料消耗呈几何倍数下降。
(3) 提高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工厂化生产时,构件质量、性能受人为干扰因素小,质量、性能稳定。大量复杂、危险的作业都可在工厂里面完成。还可有效防范施工环节偷工减料的现象。
(4) 改善作业环境。建筑工业化项目生产,大量的工作在工厂里面完成,少量的工作在施工现场完成,借助机械生产,劳动强度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作环境大幅度改善。
(5) 环境污染小。生产环节资源高效利用,污染小,施工效率很高、周期短,噪声、扬尘等对环境影响小。
(6) 降低监管难度。预制构件生产环节主要依托于设备,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安全的风险大幅度降低。施工环节现浇混凝土的部位少,质量监管由面的监管集中到点的监管,监管难度降低。
(7) 重塑行业形象。建设行业多年来一直与傻大笨粗相伴而行,建筑工业化大型先进的生产设备、自动化流水线、标准的操作流程、质量好外观美的预制构件、良好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作难度、先进的建设科技应用,从建筑的生产过程,到呈现的高质量建筑产品,改变了传统建设行业脏乱差的形象,提振行业发展信心。
(8)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带动机械设备制造、冶金、化工、部品加工等行业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向现代化迈进。同时还可淘汰落后技术、产品,调整产业结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很多省(市)纷纷出台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大型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材生产企业等纷纷加入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但是,从目前看,建筑工业化推进并不顺利,市场接受度不高,面临的问题很多。
建筑工业化使用大工业生产制造的思维来改变传统建设行业生产建造模式,建筑工业化企业作为行为主体,还没有法律属性。没有明确的法律属性,市场上就无法给予定位。
缺乏必要的宣传,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传统建筑业企业多还处于观望状态,行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
建筑工业化改革了传统的建筑建造方式,建筑业首当其冲,紧接着的是部分建材企业。走建筑工业化发展道路,由于前期初始投资较大,一般小型企业资金实力不够,大型建筑业企业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但主观能动性不高。
建筑工业化在施工现场是通过装配来完成的。每块预制构件之间在竖向上,通过灌浆套筒连接,质量安全上存在质疑。
建设行业目前是按照建筑生产建造过程,分阶段进行管理,每个阶段都对应着行为主体,每个行为主体都有明确的名字和资质,如从事建筑设计环节的企业,名称为设计企业,对应的有设计资质,从事施工环节的企业,名称为施工企业,对应施工资质,都有明确的名称和责权利。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行为涵盖了从最基本的原材料采购到施工结束全过程,包含了项目设计、材料生产、建造施工。传统建设行业是分阶段实施的,而建筑工业化企业将分阶段的建设行为集于一身。因此,建筑工业化企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名字——建设企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资质——建设资质。
以下建筑工业化企业以建设企业作为表述用词。
4.1.1 建设企业的定义
建设企业是指能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建筑构件拆分、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装配施工的企业。
建设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必须要有自己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并且自行施工。建筑设计及构件拆分、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装配施工是建设企业的三个主要业务部门。建设企业能否成立。主要取决于三个主要的业务部门能否实现有效运转。
4.1.2 建设企业资质能力评定依据
建设企业资质是建设企业的能力标签,建设企业要根据其行为特点决定其责权利。
(1) 资质能力评定。建筑设计及构件拆分、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装配施工三大业务是建设企业资质能力的评定指标,也可归纳为一个硬件(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两个软件(建筑设计及构件拆分、装配施工)。从技术难易程度来看,建筑设计及构件拆分能力较为容易具备,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主要依托设备,人为干扰因素最小,生产能力也不存在问题,装配施工直接涉及质量、安全,应作为重点评定指标。说装配式建造简单,那是相对传统建造方式而言的。事实上,对于建设企业来说,工作环境最差、管理难度最大、干扰因素最多的环节依然是在装配施工环节。
市场上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型建筑业施工企业转型升级为建设企业,由于有着丰富的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严谨的安全防护意识,装配化施工较为顺利,而由房地产开发等企业转型升级为建设企业的,施工环节往往是短板,施工外包出去后,企业利润较少,自己施工的话则管理协调难度又大。
从建设企业属性来看,预制构件厂是建设企业的特殊属性,这一属性是唯一的,是区别于传统建设行业企业的重要标志,是否具有预制构件厂应作为判定是否为建设企业的一票否决的指标。
所以,建设企业资质能力评定的衡量指标要以施工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主,其次是设计能力,再其次是预制构件生产能力。预制构件生产能力同时还应作为资质评定的一票否决指标,缺少了这一项,就不能作为建设企业进行评定。
(2) 建设企业责权利:
①责任。建设企业的责任来源于其行为,设计要符合标准,构件制作要精确,施工要安全可靠,生产建造的建筑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建设企业要承担设计、构件制作、装配施工三个方面的责任。这三个方面的责任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界定。
②权力。建设企业有权利进行设计、构件制作、装配施工。这些权利与其能力和行为对应,应该予以明确。否则,建设企业的上述行为都要受到约束,当前的很多建设企业都面临着这三个方面的困惑。
③利益。建设企业应当获取的利益也主要来源于设计、构件制作、装配施工三个方面。建设企业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绿色低碳的先行者,享受三个环节的利益理所应当。行业管理也应客观、公正地对待建设企业,既不能因为建设企业的综合效益较高而将其作为“吃大户”的对象,也不能因为建设企业先行冒的风险高而给予过多的优惠,以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推进建筑工业化,各地纷纷从顶层设计入手,颁布“建筑工业化发展条例”,向社会传达政府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心,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建设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建设企业的责权利,保护建设企业发展。同时也通过法律约束、管理建设企业行为。
建设企业应如何管理,对目前建设行业来说还是个新课题。目前,行业管理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资质管理手段,通过资质对行为主体进行分类,划定行为范围;二是功能性设置,通过设置行为主体的功能实现行业内部相互监督,如审图企业负责监督设计企业的设计行为,监理企业负责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行为;三是技术标准协调、指导与约束,通过发布实施行业技术标准,指导、规范主体行为,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也属于此列。
建设企业资质评定属于综合性评定,评定依据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施工能力、设计能力、预制构件制作能力。建设企业工厂就是建设企业管理的落脚地。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建筑工业化行业管理的机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建筑工业化发展还缺乏有力的行政指引。要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逐级设立对应的工作机构,纳入行政管理序列,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设立建筑工业化发展司,各省(市)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建筑工业化发展处(科)等,建立健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行政保障、管理、服务机构,这是建筑工业化不可缺少的行政支撑。
质量安全是底线,要增强建筑工业化发展速度,必须建立起严格、严谨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首先就要从建立标准体系入手。标准体系包括:一是结构标准体系,二是除结构标准体系之外的其他技术标准、施工验收技术标准等,三是构配件产品标准,四是建立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库。
标准体系明确后,链接构件、起吊构件的质量、性能也至关重要。没有安全的保证,一切发展都是无意义的。从这个层面说,建筑工业化配套部件的生产企业、企业生产的构件必须纳入严格的质量监管,信息要绝对的公开通明。处罚力度必须坚持“谁生产谁负责,谁认定谁负责”的原则,不仅要与企业挂钩还要与政府部门直接挂钩。市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底线是刚性的,是红线,而且还必须是高压线。
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建筑表现的形式,更是建筑行业在工业化时代的浪潮中的自我工业化完善。工业化是工业改造的程度,是趋势,是手段,是行业改革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