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伟(中通服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125)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监理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国有监理企业绝大多数依托重要行业或重要资源进行深耕发展,当收入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营收增长就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大部分国有监理企业已经接受新形势、新要求下转型的必然要求,而如何破局成为摆在国有监理企业面前最迫切的难题。
国有监理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尤其是其主营业务大多伴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政治形态和业务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有监理企业基本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在相应的生产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迭代得比较完善,流程也相对更加完备,当然也非常复杂。国有监理企业想要转型,必然要求发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这也就要求必须对成体系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期间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由于国有企业大多数员工思想较“循规蹈矩”,导致响应速度较慢、改革效率低下、进展相对缓慢,因此管理制度和流程在短时间内难以很好地适应新业务或者服务新对象。
国有企业文化很多时候是“一把手”文化。能成为国有企业“一把手”,首先,其在个人素质、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上都是相当杰出的,但来自上级的指标和业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其进行高效的战略决策,“稳”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首要任务。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人才成本、管理成本等,没有3~5年的提前投入,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改变。以现阶段国家倡导的大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为例,绝大多数成规模的监理企业都已经进行了重点部署和改革安排,但效果较佳和成长较快的还是民营企业。原有传统的监理民营企业可通过收购、合并、重组等方式迅速完成布局,拥有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等多种能力,而国有企业受制于体制,很难通过类似方式完成资产和架构重组,从而完成转型升级。同时,收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在本年度甚至未来的几个年度内,财务报表上的经营数据就会特别难看,这对企业的“一把手”才是最大的压力。另外,一个“一把手”的任期有限,像这种需要投入多年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业务,企业“一把手”不能等,上级管理单位也不能等。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国有监理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本身要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这里说的责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国家创造了多少税收,捐赠了多少资金或资产等,而是指吸收和安置了相当数量的老员工子弟。就国有监理企业来说,监理行业的监理人员素质本身就参差不齐,普遍较设计、施工类型企业偏低,安置的这些子弟的素质相对而言则更低。这导致企业必须消耗一定体量的人工成本来“养活”这部分人,进而拉低了企业的人均产值。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始终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才是企业改革转型的本质力量。因此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监理企业的转型步伐始终较慢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其实国有企业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国有企业特色的关系文化,会导致人才流失或者平庸化,有的则也走上了企业的“圈子文化”,日渐偏离专业领域,不再醉心专业研究。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正是那些胆大且富有冒险精神的时代弄潮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下半场”,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轮廓更加清晰。在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提升方面,应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连接网络完善方面,应重点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目前,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新基建应运而生。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础设施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板块。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补短板、保存量的作用,而新基建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新的增长引擎,具有促转型、扩增量的作用。从公布的投资规划来看,2020年,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达1万亿元,其中大数据中心、5G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等投资规模分别约为52%、27%和11%。此外,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方面,2020-2022年期间总投资约1.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投资方面,2020-2025年期间累计投资将达到6 500亿元左右;5G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9-2026年累计投资将会超过2.6万亿元。在庞大的应用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基建的前景十分广阔。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给工程建设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政策层面,加大“稳增长、稳就业”相关措施拉动经济,刺激消费。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优化招商引资、项目策划、项目审批环节。二是“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为生态环保、市政建设、医疗康养、公共卫生等领域业务带来发展契机。三是后疫情时代,基础设施建设增量放大、地方债限额调增将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将成为重点。四是建筑工业化、信息化为大势所趋,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现阶段,新基建正在赋能包括铁路、公路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使整个社会运行得更高速、更智能、更绿色。新基建也将结合新技术,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如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建筑、智慧消防等。国有监理企业可以紧紧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通过增加经营资质范围,依托“国有”金字招牌,成长为数字新基建中的监理或咨询生力军。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2019年3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规[2019]515号)。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国家种种政策旨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市场国际化需要,提高工程建设管理和咨询服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当前全国仍在快速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发展,国有监理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指引,快速布局和发力全过程工程业务;可通过增加资质范围、资质协同、联合体等方式,大力拓展招标代理、咨询、勘察、设计、造价、项目管理等环节的若干业务,逐步积累典型业绩和案例,提升项目交付能力,同时促进企业业务结构优化,为工程建设活动提供更高质量的智力技术服务,提升投资效益、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
对于一个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国有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手段,是工具,也是名片,能够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效益,使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简单化,有效解决标准信息资源分散、标准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现阶段,国有监理企业大多依托良好的基础资源,开发了符合自身要求的管理系统或管控平台,覆盖到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当数字化技术不是问题时,监理标准化服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会更加多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武汉火神山医院和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背后,我们看到了“云监工”这个24 h不休息、5 000万网友同时关注的新服务。通过云监控平台,监理企业应该思考技术发展给监理服务带来的冲击及未来的监理服务能否采用这种远程监理,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的监控平台,将远程监控作为现场监理的一个辅助手段,不受条件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广泛的检查。同时,现场监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无人机技术实现施工现场高效检查,如高大模板、顶部脚手架搭建等安全风险大、不便检查的位置。因此监理企业尤其是国有监理企业要紧紧抓住当前数字化发展的窗口期,尽早利用新技术升级迭代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控系统,走智慧化、信息化的监理道路。
当前,建筑业已由快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建筑业项目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还相对滞后,项目管理、监理尚未全面实现标准化、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体系的不健全、标准的不完善影响了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标准化赋能监理企业良性发展。监理单位的标准化服务,建立在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需要各参建方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否则相关标准化服务就无法形成闭环,无法落到实处。国有监理企业应在自身业务管理、现场管控、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手段上创新提升,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行工作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管理和业务素质,规范现场管控,提升工作水平,实现高质量服务。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国有监理企业必须更加理智、客观地反思内部“免疫力”的问题,以管理思路和工作思维的转变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逐步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提升企业治理能力。
总而言之,国有监理企业要实现转型发展,就要进一步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在上级单位的领导下,把握宏观环境变化,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弘扬工匠精神;贯彻发展战略目标,以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项目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品牌建设;借助国家进一步改革升级的东风,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有效的工作,努力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监理行业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