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

2023-01-07 21:00王炳林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斗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张 雨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北京 100875)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以下简称《决议》)归纳总结出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决议》指出:“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1]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敢于斗争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力量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动力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准确把握敢于斗争的内涵和本质,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基本内涵

《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2]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团结领导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锤炼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与品质,这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也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讲斗争,从来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坚守理想信念,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奋勇前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重负重、无所畏惧、攻坚克难;为了解决矛盾冲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准确识变、科学求变、主动应变;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因此,“坚持敢于斗争”就是敢于直面风险挑战、善于解决矛盾冲突,既是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又是一门高超的斗争艺术,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斗争意志、遵循斗争规律与坚守人民立场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一)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确立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前提和基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从挫折中奋起的精神力量。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据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3]。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有些人对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悲观迷惘,还有一些人甚至脱党和叛党,然而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屠刀所吓倒,他们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从血泊中爬起,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毅然擎起了革命的大旗,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斗争。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源泉。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4]。面临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这支红色军队的全体指战员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描述:“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5]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正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

邓小平曾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6]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革命战争时期,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坚贞不屈,不畏牺牲。新时代,理想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新使命而不懈奋斗。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不断给中国共产党人以斗争的勇气、胜利的信心和战斗的力量。

(二)坚定斗争意志

发扬斗争精神需要斗争意志的支撑。斗争意志是调节支配斗争行动,克服困难,实现斗争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坚定斗争意志能够在斗争实践中有效抵制诱惑、排除干扰,不断增强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关键要素。

坚定斗争意志就是遇到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始终保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胆魄。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斗争意志的胜利。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面对人力、物力、财力占压倒性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敢不敢与其决战,敢不敢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毛泽东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7],这一论断极大鼓舞了人民军队敢于决战、敢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飞跃。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武力上的较量,更是意志上的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恶劣残酷的战场环境,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彰显了全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敌的斗争精神。

坚定斗争意志就是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承认错误,勇于净化自我的毅力与勇气。中国共产党的敢于斗争不仅表现在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也体现在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决议》中指出:“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8]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整党和“三反”运动,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和一系列教育活动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刀刃向内的斗争勇气和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的斗争意志不断打造和锤炼自己,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志,是非常可怕的,离危亡也就不远了。”[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需要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斗争意志。中国共产党唯有在风险挑战面前主动迎战,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始终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遵循斗争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同样,斗争也不是盲目的“瞎斗”和“乱斗”,不仅要有斗争精神、斗争意志,更要遵循斗争规律,讲求斗争策略与方法。坚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掌握并运用好斗争规律。遵循斗争规律就是要正确分析斗争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残酷的革命现实迫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武装斗争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敌我力量对比等实际情况出发,在对斗争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率领部队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将革命红旗插在井冈山上。正是基于这一关键性的斗争策略调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的战略性伟大转折,成功探索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遵循斗争规律就是要善于把握大局大势,注重审时度势,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对抗日战争的本质和趋势做出战略预判,科学地分析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揭示战争的规律,主张全民总动员,推动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抓住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准确预判抗日战争必然是长期的“持久战”,并且要经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具体战略方针。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作战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指挥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寻找战机,在战略劣势中扭转战局,从而使战争全局发生强弱转化,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在斗争实践中注重全局性和预见性,充分掌握斗争规律,准确预估事物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斗争的对象、性质和时机的不同灵活制定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是领导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也是不断提高斗争本领的重要途径。

(四)坚守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无产阶级开展一切斗争都要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自己的根本斗争立场,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动力源泉,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救人民于水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改变新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了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主要任务,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迸发出的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抗日战场上,无数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以不畏强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较量,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脱贫攻坚上,广大群众在党中央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最终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员奋勇当先、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科研工作者奋力攻关、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毅力与坚韧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又一个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英勇壮举。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斗争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0]。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斗争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斗争理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一)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斗争,“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11]。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其真理性力量也在斗争中得到有力彰显和传播。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特质。首先,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对立性就是斗争性,统一性又称同一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12]也就是说,矛盾是绝对的,斗争是必然的,通过斗争,在旧矛盾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矛盾再次出现,事物就是在矛盾斗争的此消彼长中得到进步与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是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指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3]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直接地表现为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要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阶级斗争。毛泽东曾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14]。中国共产党作为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白,只有坚持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取得解放广大劳苦大众的伟大胜利。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本身都蕴含着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随着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斗争理论,从而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敢于斗争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与传承

自强不息、敢于斗争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基因。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灾难与挫折,但英勇的华夏儿女从未向磨难低头、向命运妥协,而是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传统美德,《周易》中记载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5],《庄子·秋水》中提到“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16]等,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不断滋润和培育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从远古时代先辈们为征服自然环境进行的顽强斗争,到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为摆脱统治阶级压迫进行的英勇反抗,再到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民族复兴进行的艰辛探索,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斗争史。

在中华民族的峥嵘岁月中,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浸染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孕育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宋代“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明代誓死抗倭的戚继光;清代坚决禁烟的林则徐,抗击英军血洒虎门的关天培,等等。这些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光辉伟绩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的共产党员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他们自幼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建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在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塑造了担当精神与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有了斗争的主心骨,中国人民精神上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中华民族从此展现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新的精神面貌。中国共产党正是汲取了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培育出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顽强抗争的斗争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经历千难万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锻造成为一个无坚不摧、充满生机活力的坚强大党。

(三)敢于斗争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内忧外患的斗争实践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孕育生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7]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意志品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不断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丰富和拓展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井冈山精神中的“艰苦奋斗攻难关”,长征精神中的“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抗日战争精神中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西柏坡精神中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精神品格,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继承与弘扬。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设实践中同样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中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庆精神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红旗渠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都是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中的“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战斗”等,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斗争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如探月精神中的“勇于探索”、伟大抗疫精神中的“舍生忘死”、脱贫攻坚精神中的“攻坚克难”等,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动诠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到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攻坚克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全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顽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一百多年来,斗争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激发和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顽强拼搏、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坚持敢于斗争”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不断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战胜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赢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展现出的新矛盾新风险,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首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斗争精神。当今世界的大变局给中国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百年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时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敌对势力对我国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态势逐渐增大,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外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发扬斗争精神,积极应对赶考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其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斗争精神。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无所畏惧,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依然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挑战,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科技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仍然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推进。在这些斗争任务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始终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需要斗争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等挑战,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理想信念淡化、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实践证明,只有继续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斗争到底,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的实践路径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1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需要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准确把握斗争方向,着力提高斗争本领,善于运用斗争艺术。

一是不断强化斗争意识。斗争意识是进行斗争的前提和条件。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斗争躲不过也绕不开,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保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清醒头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既不能有不愿斗的“软骨症”,也不能患不敢斗的“恐惧症”,更不能犯天下太平不用斗的“妄想症”,而是要增强斗争意识,该斗争的时候就要坚决斗争。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坚持立足整体,掌握大局大势,对未来进行科学预见,深谋远虑,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环境中抓住机遇,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和准确判断隐藏风险的能力,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打好战略主动战。

二是准确把握斗争方向。方向决定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国家能否富强、人民能否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20]。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展斗争,才能确保斗争的方向不会发生偏差。同时,要坚决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作斗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才能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发展。此外,在具体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斗争的最大依靠,是攻坚克难的胜利之本。只有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斗争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积极与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行为斗争到底,才能汇聚起人民群众向着实现伟大梦想奋勇向前的磅礴伟力。

三是着力提高斗争本领。只有经受过思想的淬炼,实践的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斗争本领。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切实增强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敢于斗争展开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悟这些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才能不断深化斗争认识、提升斗争能力和强化斗争自觉。其次,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加强对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光辉事迹的学习,感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程上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才能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鼓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最后,要积极投身于斗争实践之中。“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到重大斗争的实践中真刀真枪地磨砺,在实际斗争中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不断归纳斗争经验,总结斗争规律,才能切实提升斗争能力,练就斗争本领,不断克服前方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四是善于运用斗争艺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在各种重大斗争中,我们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21]此外,讲求斗争艺术需要制定和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斗争是由矛盾决定的,要解决矛盾,就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去制定斗争策略。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才能有效推动斗争结果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斗争形势任务的需要,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好时、度、效的内在统一。还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以此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伟力,最终才能战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猜你喜欢
斗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